摘要: 語言和文化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文化也制約著語言行為的發生。了解一種語言的文化有助于我們對語言的學習;反之,缺乏文化背景知識必然會導致語言學習和交際障礙。本文從詞匯教學、句法教學及語言使用三個方面闡述如何通過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文化學習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及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 課堂文化教學 跨文化交際
1.語言、文化與外語教學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正如Kramasch在她的《語言與文化》一書中所闡述的:語言表述著、承載著,也象征著文化現實。語言與文化兩者不可分離。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另外,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可以說,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同時文化因素也決定語言的具體使用,語音、詞匯、句法等選用都會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學習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學習語言。學習一門外語不僅要掌握語音、語法、詞匯等知識,還要知道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觀察世界;要了解他們如何用他們的語言來反映他們社會的思想、習慣、行為,即了解他們社會的文化。
我國外語教學界從上世紀80年代起也開始重視文化教學。胡文仲認為:“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學好英語是不可能的。反過來說,越深刻細致地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細節,就越能正確理解和準確地使用這一語言。”我們學習語言的目的在于應用,而恰當地應用語言則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識。只有有著良好的文化底蘊的人使用起語言來才能游刃有余,風趣幽默;脫離文化的語言則干癟、無趣,用之與人交流則毫無趣味可言。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對學生的語言技能加以培訓,更要注重語言中所體現的文化內涵。本文主要從詞匯教學、句法教學及語言使用三個方面闡述如何通過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文化學習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及跨文化交際能力。
2.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的文化導入
2.1詞匯教學中的文化導入
詞匯是一個民族的語言、社會和文化發展的結晶,它充分體現著這一語言群體的文化環境、價值觀念和生活習慣。漢語和英語雖屬不同語系卻都擁有豐富的詞匯量。漢字的表意能力及組合能力很強,英語從拉丁語、古法語及其他語言中吸收了大量的詞匯。這兩種不同的語言有著大量的對應詞語,但是由于自然環境、思維方式、社會歷史、文化傳統的不同,兩種語言中存在著許多不對應的詞語。比如,漢語中沒有表達cowboy和hippie的意思的對應詞,這兩個詞是美國社會特有的產物。Cowboy與美國早期開發西部地區有關,關于他們的傳說總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和傳奇色彩,如在教學中直接給學生譯為“牧童”或“牛仔”,則反映不出這些意義,學生也無法理解cowboy的內涵。只是告訴學生hippie的意思是“嬉皮士”則無法反映出60年代那些中國人覺得行為古怪的美國青年的特點。同樣漢語中的很多表達在英語中也無法找到對應的詞匯。比如我們傳統文化中的中秋節、傳統節氣三伏、三九等。
此外,還有一些英語的表達其概念意義和漢語相近,而內涵意義則相去甚遠。如曾經在翻譯界引起爭論的west wind一詞。漢語古詩中常提到的西風指的是秋風,是陰冷肅殺的風,由于地理位置的差異,在英國人心中west wind卻是溫暖和潤的春風,象征著萬物的復蘇。另外,還有英語表達中的“the lion’s share”,“the last straw”,“Waterloo”等,只有讓學生了解它們的內涵,了解它們背后隱含的文化故事,才能全方位地理解和把握它們。
因此,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樹立一種“文化意識”,把對英美文化的知識貫穿到英語教學的始終,在幫助學生理解詞匯概念意義的同時,引導他們自覺了解包含在詞匯中的文化因素,逐漸培養他們在英語學習中的文化意識。
2.2句法教學中的文化因素
句法是連詞成句的方法和規則。不同的語言用不同的語法系統和規則來指導和評價該語言群體的語言使用。申小龍教授按照二元分割的方法把人類語言分為形態語言和非形態語言。前者包括英、法、德、俄等具有豐富形態變化的語言。根據申教授的理解,“西方民族從古希臘開始就注重形式邏輯、抽象思維,力求從獨立與自我表現的自然界中抽象出某種純粹形式的簡單觀念,追求一種純粹的單一元素。這表現在西方語言形態上就以豐滿的形態外露,因而表現在語言分析上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形式化描寫”。具體來說,英語強調邏輯,句法要求比較嚴格,句子結構一般比較完整,主、謂、賓齊全,謂語動詞是全句的核心,主語和謂語在人稱和數上要保持一致,其他修飾成分通過關系詞與句子的主體部分聯系。而漢語作為一種非形態語言,由于受到中國人民“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的影響,更注重言和意的統一,以神統形。以“流塊結構”為主要特點,“句讀間短,形式松弛,富于彈性,富于韻律”。
綜上所述,句法反映語言使用者的思維方式,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當中我們可以把英語文化對語法的影響融入教學之中,提醒學生主義母語和英語特點相異的語法現象。
2.3語言使用中的文化因素
英語學習的主要目的是能夠使用英語與來自英語國家的人進行交際,因此交際行為規范的學習和交際能力的培養與語言知識一樣,應當是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同時沒有人能夠脫離其所在的社會單獨存在,作為語言的使用主體,人對語言的使用必然會受到其所在的文化和社會的影響。例如英語國家的人追求民主,即使在家庭內部父母和孩子之間也盡量采取民主、平等的方式對話;而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注重父母的權威。曾經有學者設計這樣一個場景:A mother calls a neighbor that she needs help moving some heavy furniture and asks if his/her teenage son might be available to help.
An American mother would be likely to respond:“I’ll ask him.”
A Chinese mother:“I’ll send him over.”
另外,英美人士重視個人的隱私,而中國人更喜歡朋友之間親密無間,沒有任何秘密,以下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的對話。
一個人走在路上遇到了自己的朋友。
朋友問:“你去哪?”答:“噢,我出去一下。”“去干什么?”“我約了個人。”“噢,是嗎,誰呀?”
如果我們把這種中國人習以為常的對話套用到英美人士身上,則必將造成交際障礙。不同民族在其發展的漫長過程中創造了各具特色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一種文化觀念,某種集體規范,成為一種社會習俗和行為習慣。因此,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導入文化因素,對提高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增強學生的交際能力至關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恰當的討論主題、篇章閱讀和任務設計等形式把文化知識融合到教材的課文學習當中。
綜上所述,學習一種語言的同時也是在學習文化,而文化意識的提高也促進語言學習水平的提高。因此,文化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占據重要的地位,必須把它提到和語言教學相同的高度,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來對待。在英語教學過程當中,我們應該把文化教學滲透到詞匯學習、句法訓練,以及英語使用的過程中,從而加深學生對語言現象的理解,并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最大限度地滿足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需要。
參考文獻:
[1]Kramasch,C.Languag e and Culture[M].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胡文仲.文化差異與外語教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2.
[3]申小龍.中國文化語言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4]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