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體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體育教學的改革實踐中,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相對寬松的發展空間,建立開放的基礎教育體系,發揮學校、家庭與社會的三重作用,為發展方向與能力不盡相同的每一個人奠定發展的基礎,為每一個少年提供開發潛能的機會。體育的本質功能是增強體質,這一生理功能早已被人們認識,不需要再討論,以下就學校體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談幾點看法。
一、學校體育與德育、智育的關系
(一)德育。教育家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德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1.體育課為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供了最佳的條件。
(1)體育教學不但可以維持良好的教學秩序,有利于學生學習知識,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組織紀律性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2)利用體育比賽、游戲等進行規則教育,形式上是為保證比賽和游戲的正常進行,本質上是使學生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使學生熱愛集體、團結協作樹立法制觀念。
2.學校體育集娛樂性、技術性、競賽性為一體,能把青少年引導到健康的活動中來。
(1)學校體育教學以學生進行身體鍛煉為主要特點,使學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意志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認知能力、運用能力、調節控制能力、自制能力、適應能力等不斷提高。
(2)從教材內容來講,中、長跑可以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毅力;體操、障礙跑等可以培養學生勇敢、頑強的精神;接力跑和球類項目可以培養學生團結進取勇敢拼搏的精神;民族傳統體育,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韻律操和舞蹈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
(二)智育。人的智力發展水平是由記憶、思維、想象、判斷等心理過程表現出來的,這些實質上是大腦的活動過程。因此要發展人的智力,首先要提高人腦的功能。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大腦發育,使大腦獲得更多的營養物質,提高記憶、思維能力,是腦力勞動的積極性休息。
體育鍛煉對提高腦細胞反應速度、開發右腦有著重要作用,這是因為體育教學具有復雜、靈活、多變的特點,可以培養人的綜合能力,使之反應敏捷、觀察判斷準確、想象豐富。
二、學校體育對培養學生心理素質和發展個性的作用
(一)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體育教學是師生及生生相互配合完成的,存在著多種人際關系,能培養學生擺正個人的位置,處理好與他人與集體的關系,為社會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培養競爭意識。體育中的各種比賽是平等條件下的競爭,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不斷進取,并將這種意識滲透到學習、工作方面。有比賽必定有勝負,對學生進行勝負觀的教育尤為重要,因為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可為其步入社會做好準備。
(三)培養創造力。創造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沒有創造就無法前進。體育教學同其他學科一樣,應提倡學生多提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問題,變求同思維為求異思維。
(四)培養自信心。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善于注意學生心理活動的老師發現,教學中由于學生機能、素質和運動能力的差異,會出現這種情況:運動能力強的總有表現的機會;練習時較活躍,精神狀態較好,而能力差的學生,往往把上體育課當成一種負擔。不注意這些學生的情緒,就可能使個別學生產生心理障礙。體育教師要從細微處發現學生的長處,有意識地為他們創造、展示其優勢和特長的機會,幫助他們樹立自信,丟掉自卑感,提高體育鍛煉能力。
三、建立面向21世紀素質教育中的學校體育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學校體育日益受到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傳統觀念不斷受到挑戰,新的觀念不斷呈現,特別是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向集約轉變,對一代新人的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說明跨世紀的素質教育更加受到教育界和體育界的關注。
(一)抵制“應試教育”,轉變觀念,以終身體育為指導,構建學校體育的框架體系。學校體育不再認為只是在校期間的體育教育活動,而是把在校期間的體育效益與學生終身受益相連接,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體育的意識,把接受體育成為學生個體的內在需求,這與壓抑學生主動發展的“應試教育”不同。素質教育則是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作為身心協調發展的自然的追求樂趣的過程。
這種身心協調發展體現出一個連貫的多層次的縱橫相關的統一整體,即從幼兒體育—中小學體育—高校體育—社會體育連成整體,按照各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授予科學的體育教育;既有階段性,又是連續的縱向發展,還要考慮學校體育的橫向發展,即學校體育與學生畢業后所需要的生活體育、家庭體育、社會體育相關聯,實施一種與社會需要緊密相關的體育教育。
(二)提高體育教育質量作為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建立合理的課程結構。應以育人為宗旨,以提高全體學生身體素質為基礎,在強調體育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技術的同時,重視體育學科能力的培養,建立體育教育與健康教育相結合的體系,使教材內容既有統一性,又有較大幅度的靈活性。
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是素質教育的關鍵。素質教育最終要通過教師實施于學生身上,因此建設一支高素質師資隊伍是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結合當前情況,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①加快體育院系改革步伐,培養新型體育教師以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②加大崗位培養力度,通過多種培訓渠道提高知識、能力層次;③通過各種教研活動、學術活動,提高在職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育水平。
重智輕體松德是“應試教育”的頑固表現,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多種因素造成體、音、美不到位,體育工作者要以不屈的敬業精神,不斷提高體育教育質量的業績,爭得素質教育的一席之地,使全體學生激發興趣,樹立意識,提高能力,掌握“三基”,朝著快樂體育、生活體育和終身體育的方向發展。
四、結語
“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使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思想,將學校體育與素質教育全面融合、接軌,是廣大體育工作者面向21世紀要遞交的一份沉重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