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信技術專業是我院的重點建設的特色專業。本文在明確專業定位和辦學特色的基礎上,通過對專業建設面臨的問題、現狀的分析,明確我院對通信技術特色專業建設的研究內容,力求達到增強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要求。
關鍵詞: 專業建設 課程建設 通信技術專業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出名師,育英才。建設高等學校特色專業是優化專業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辦出專業特色的重要措施。我院高度重視特色專業建設工作,大力加強課程體系和教材建設,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實踐教學,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緊密結合國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推進專業建設,切實為同類型高校相關專業和本校的專業建設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
1.專業建設目前面臨的問題
目前,高職院校專業的設置脫離社會的需求,甚至嚴重滯后,出現了失業與空缺并存的狀態,這凸顯了高等學校專業建設的緊迫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1)特色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的關系還沒有完全理順。
從目前所謂的失業與空缺并存的狀態來看,高等教育質量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不少高校的專業設置和結構不盡合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有待加強,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高,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方法需要進一步轉變。而質量工程的最終價值追求則是高等教育要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提高高等學校教學質量為目標,以推進改革和實現優質資源共享為手段,按照“分類指導、鼓勵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則,加強內涵建設,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整體實力。從這個角度出發,實施特色專業建設意義深遠,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
(2)特色專業建設與專業結構調整的關系還沒有得到較好的處理。
自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之后,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就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諸多影響因素中,高校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契合度不夠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教育部文件明確提出特色專業建設的雙重目標:一是優化結構與布局;二是示范和帶動專業建設。可見,特色專業的專業結構調整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需要與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通過特色專業建設實現高等教育結構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協調一致。從這個層面來看,特色專業建設的任務還相當繁重,尤其是作為基層的各個高校在專業結構調整上還有大量艱苦的工作要做。
(3)特色專業建設與學科建設的關系模糊化。
“特色專業建設的著力點在什么地方”,是一個急需解答的問題。要回答此問題,就要弄清: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之間的區別。根據有關專家的研究,兩者的區別主要在于:構成要素不同,最終結果不同。從構成要素看,學科建設的構成要素主要有學科帶頭人、學科梯隊、科研課題、研究儀器設備、學科建設管理人員等;而專業建設的構成要素主要有教師、課程、教材、實驗與教學管理人員等。從最終結果看,學科建設主要是學術梯隊建設、研究設施建設、確定研究方向以產出研究成果,更多的是學術性的行為;而專業建設主要是圍繞專業人才目標制定、課程開發、教材建設、實驗室與實習基地建設等內容來展開,最終是為了培養合格的人才,更多的具有市場性特征。
2.課程建設目前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分析
(1)國外研究案例。
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是國際勞工組織開發的課程方案,原意是針對職業崗位規范進行就業技能培訓的模塊課程組合方案,其著眼點是通過一個模塊單元的學習,使受訓者獲得社會生產活動中所需要的一種實際技能,每個模塊都是可以靈活組合的、技能及其所需知識相統一的教學單元。雖然模塊式課程開發具有易于組合、直觀實用且培訓時間靈活的特點。但是,其出發點和培訓目標是單純的技能培訓,如操作技能的培養,模塊組合的任意性過大,學生很難接受到系統、完整的職業教育,嚴格來說,還沒有達到綜合從業能力培養的層次。
CBE(Compemnce Based Educatlon)是起源于美國、后在北美和澳洲等地得以推廣的職業教育思想和模式。CBE的專業課程開發是一個完全基于能力要求的職業技術教育系統。CBE課程開發以職業分析為起點,并把職業能力看做職業教育的基礎,相對于傳統的“以學科知識為基礎”的學科系統化課程開發來講,已經具有革命性的意義。與MES模式相比,CBE不僅僅強調單純的操作技能及專業技能培訓,其從業能力有更為廣泛的內涵,包括知識、工作態度、職業實踐經驗和信息反饋等四個方面,屬于綜合從業能力培養層次。
(2)國內研究現狀分析。
在我國,高職高專教育課程模式經歷了三次具有轉折意義的改革和創新。第一次改革,主要是我國學者根據國家經濟發展的變化和高職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的課程體系改革,如“寬基礎、活模塊”課程模式。第二次改革,是在教育部和勞動部的指導下,引進了世界勞工組織的MES模式、北美的CBE課程模式、德國的“雙元制”模式等,在此基礎上,我國學者進行了本土化的課程模式研究,如多元整合課程、VOCSCUM2004等,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中得到推廣,并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第三次改革是從2004年開始,我國積極地學習德國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開發方法,關于特色專業一體化課程的研究目前都在探索階段。
3.我院通信技術專業建設的具體內容
(1)開展理論研究。
校企合作,開發基于商用網絡的項目教學法。從課程定位、課程內容、教學模式,以及實驗室建設等方面進行不斷的探索與研究,逐漸形成了與行業相結合的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建設體系。經過與企業專家討論決定,以學校現有條件為基礎,以行業能力培養為目標,設置了電話互通和電話上網的典型工作任務為依托,以建設3G網絡系統為平臺的崗位綜合能力培養的先進的課程體系。
(2)改革教學實踐。
依靠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重點發展資金項目完善3G網絡實驗室,從培養學生職業技能、崗位能力出發,依靠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重點發展資金對現有實驗室優化整合、擴建完善,新建急缺實驗室,建立以實踐課程建設為中心,開發建立完善的專業綜合+多崗位能力課程模塊的教學實踐體系平臺。實驗室采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形式,以行業和企業為主導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提供模擬、仿真和真實的實習、實訓環境,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完成上崗前的專業教育和職業能力培養,完成學生向員工的實際角色轉換,在數量和人才培養質量規格方面滿足社會對相關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
(3)建立健全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機制評價體系。
全面客觀的對學生的成長過程及培養效果進行評價,既是判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又是強化人才培養質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建立健全全面客觀的評價機制,就成為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
(4)提高教師教學素質。
課程一體化教學必須具有一支素質精良、技術過硬的教師隊伍,最好的辦法是要求教師達到“雙師”型,即理論知識方面達到講師水平,實習操作達到中、高級水平,迫使教師不斷通過學習、實踐提高自己專業水平。
4.結語
我院通信技術特色專業的建設在穩步的進行和完善中,重點是把特色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結合起來,以特色專業建設為龍頭,以課程建設為載體;加強師資隊伍、教學項目的建設,進一步優化、創新特色課程體系,著力提升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目前學生的就業率有所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等方面也得到了用人單位的肯定。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2]《廣西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3]教育部高等學校高職高專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高職高專電子信息類指導性專業規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鮑潔,高林,趙楠.高職課程開發中職業分析方法研究與實踐[J].教研理論,2010.
[5]《教育服務新廣西發展行動計劃(2010-2012年)》.
本文是2012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項目,項目編號:2012JGB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