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集操作性、應用性和綜合性特點于一身的新課程。它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課堂教學難度較大,這就要求信息技術老師要根據學科特點,認真做好課堂教學設計,應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從而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 初中信息教學 資源型學習 教學原則
和封閉的班級學習不同,資源型學習所處的環境是開放的互聯網環境,教師的角色也不同于傳統教學中的地位,已由信息的給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引路人。教師講課的任務在某種程度上減輕了,而對整個教學活動的組織、控制任務加重了。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必須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理論為指導,探索適合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教與學的新策略和新模式,使信息技術教育的每一堂課真正轉變為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金土地。在設計基于資源型學習的教學時,教師應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一、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原則
信息技術課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主。自主學習能力是指在學習知識及學習實踐中自篩選和設計目標,自己尋找學習內容,自己確定學習方法和學習途徑的能力。資源型學習的中心是學生,因此在進行教學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面對不同的問題靈活運用已學的知識探尋未知。學生課前做好預習,明確任務,至關重要。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包括從因特網上查詢信息、交流探討、構建作品、自我評價、自主討論等。機房中的45分鐘對上信息技術課來說太少了,學生上課之前必須對本節課的內容做好預習,對老師要講的重點、難點內容有大概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數,才能真正提高聽課效率。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中應改變以前的教學模式,把握好新教材的教學宗旨。首先吃透新教材,在備課過程中,對課本中word、excel等十余個軟件逐一操作,對使用過程中自己發現的問題和預見學生會出現的問題逐一記錄下來,在講課和上機中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時指導。同時充分發掘學生的潛力,對每個軟件按課本要求,只介紹部分主要功能,其余的放手由學生自己去大膽使用。由原來的教學生“學會C7louAPe/ZlLA+gE4JZ5a8sk/zPnvGaaJIcQBgj9bsk=”使用各個軟件變成教學生“會學”,會主動探索各軟件中包含的各項功能。在自主探究完成作品后,進行成果展示,教師可借機進行“插入圖片文件”技能的小結。可解說作品的構圖、意境等,甚至演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學生學習知識會更主動,興趣會更濃,培養好這種學習習慣,對學生今后自己學習、迅速掌握新開發的軟件有很大好處。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但并未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則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在充分考慮如何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用各種手段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同時,絕不能忘記教師的責任,更不能忽視在此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
二、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原則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是教育行為的一個重要目標。創造性來源于創造欲望,創造欲望要用積極的手段去激發。解放學生的思想、破除學生對權威的過度迷信和崇拜,以及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意識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首要前提。我們應當允許學生對來自書本、老師、家長和學術權威的觀點、意見、看法和學說等產生不同的理解,并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這種理解。信息技術是一門涉及面很廣的工具性學科,這就決定了初中信息技術課的內容是豐富而復雜的。況且我們正處于一個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社會,任何一個人對信息技術的發展狀態都難以做到了如指掌、面面俱到,因此課堂上有時出現學生知老師不知、老師這么認為學生卻那么認為的情況是很正常的。對于這種情況的出現,教師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及清醒、冷靜、正確、客觀、理性和辨證的認識。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徹底掙脫傳統教育觀念帶給我們的桎梏枷鎖,才能真正營造出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良好課堂氛圍。在這個問題上,教師作為教育行為的執行者必須放棄對師道尊嚴的某些狹隘而偏執的理解,以寬廣的胸懷面對學生的提問、質疑和異議。有些教師上課時對于學生的正常疑問要么因覺得檔次太低而不予理睬,要么因回答不了而裝沒聽見或發怒遮羞,這些行為都嚴重壓抑了學生的創造潛能。例如在教學《在PowerPoint中插入圖片文件》時,演示文稿制作軟件PowerPoint講解完了以后,課本上早就給學生準備好了幾道習題,剛開始我的教學設計只是讓學生跟著課本上的例題做,一插入剪貼畫,二插入自選圖形,例題完成后再做課本后的習題。對作品的內容、版式和主題等也都規定好了。一節課下來,教學效果并不好,雖然學生一直在動手實踐,但是他們只是照著課本上的操作步驟一步步完成練習,學生的積極性無法調動,很多學生也不再去思考用所學的知識在學習和生活中還能解決什么問題。要做“自我簡介”全做“自我簡介”,要做“我的相冊”全都一個模式,創新精神根本無從體現,頂多也就是一次計算機操作技能訓練而已。因此,今后的信息技術課教材和教學要具有相當的開放性,允許教師和學生享有自己的選擇權,正確看待學生思維的多樣性存在,最大限度地保護學生思維的獨特性和求異性,保護學生的創造欲望。
三、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原則
合作化學習的理論來源于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社會學習理論,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的實效的教學理論和策略,它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非認知心理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能夠使自己的發展水平得到長足的進展,被認為是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教師可將學生分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把問題交給小組。在一個小組內學生合作查找所需的信息,通過討論取得一致意見,解決問題。這樣就增強了學習的競爭性。合作學習從教學過程的集體性出發,針對傳統教學忽視同伴相互作用的弊端,著眼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的普遍性,將合作性的團體結構納入了課堂教學之中,構建了以生生互動為基本特色的課堂,通過組織開展學生小組合作性活動來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并促進學生的個性與群性的協同發展。合作學習的方法有很多種,運用比較廣泛的有“學生小組成績分工法(STAD)”、“切塊拼接法(Jigsaw)”、“小組—游戲—競賽法(TGT)”、“結構法(SA)”、“小組調查法(GI)”、“共學式(LT)”等,各種方法都有相似之處又各有不同的特點。
四、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
初中信息技術課是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工具課程。這說明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是信息技術課程的性質,而其中技能性,也就是操作性,則占據主要地位,也決定了我們必須把培養信息技術基本技能作為該課程的主要任務,而動手是領會、鞏固和運用知識的最有效手段,是培養技能的基本途徑。所以我們在課堂上要認真觀察老師的示范操作,同時也要注重自身實踐,做到邊聽講邊操作。
五、以教學目標為導向的原則
無論是何種形式的教學模式都要確定教學目標。在基于因特網的資源型學習中,由于教學資源的豐富性,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教學目標也呈現出多樣化,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中更要注意把握教學目標,避免在課堂中出現教學活動偏離軌道的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