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者以在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中的一節課德育課教學過程為案例,通過對《我國國家結構形式的特色》這一課教學過程中三個精彩片段的描述,重點從課前、課堂、課后三個方面對如何在中職德育課激發學生對教學的主動參與意識,形成情感共鳴進行了教學反思。
關鍵詞: 中職德育教學 教學案例 主動參與意識 情感共鳴
【案例背景】
作為一名職業學校的德育課老師,通過幾年的教學,我發現職業學校的學生由于學習基礎差,缺乏自信心,學習動力不強,再加上德育課的教學內容理論性比較強。所以,積極性不高的學生很容易就在課堂中處于被動地位。這樣,一堂本來具有豐富知識性和鮮明思想教育性的德育課,就無奈變成了教師的“獨唱”。職業學校的課程改革已經拉開了序幕,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課堂教學的主陣地,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為呢?這對德育課老師來說是個嚴峻的考驗。
【案例描述】
片段一:
“同學們,下個星期的課呢,我們要一起學習《我國國家結構形式的特色》這節課,大家不要看標題很抽象,其實內容是在我們初中的學習中就已經接觸過了”。
話音未落,我看到已經有學生迫不及待地開始翻看這節新課的內容了,我立馬趁熱打鐵:“所以,這節內容的學習對大家來講就易如反掌啦。那今天,我們就提前一個星期給每個小組布置一個搜集任務。希望大家能認真準備。”
在布置搜集任務時我有針對性地進行了分配。比如說,搜集香港、澳門回歸的歷史片斷;搜集臺灣、大陸同胞盼望祖國統一的有關資料;搜集有關“臺獨”分子種種丑惡行徑的材料。
想不到,不到三天時間,就有學生主動過來找我,“老師,我們都準備好了!”更令人意外的是,有些材料是連我也沒有想到的:比如,有余光中的詩歌《鄉愁》,還有諷刺陳水扁“臺獨”言行的漫畫,等等。
片段二:
下面是在課堂中,辯論“‘一國兩制’能否解決臺灣問題”時的精彩過程:
第一階段:由雙方闡述各自的觀點。
正方的觀點是:現在是和平的時代,祖國統一是任何人、任何勢力也阻擋不了的歷史潮流,所以“一國兩制”能夠解決臺灣問題;
反方的觀點是:臺獨勢力實在太囂張,嚴重阻礙了和平統一的進程,中國政府應當機立斷,武力解決,所以“一國兩制”不能解決臺灣問題。
第二階段:自由辯論。
他們互相找出對方的漏洞,直擊要害。
反方同學向正方同學發問:“面對臺獨分子不斷冒出來的囂張言論,你恨還是不恨?”
正方同學馬上做出反擊:“迫切希望祖國統一的愿望使我們想恨想打,可理智告訴我們不能恨也不能,最終理智戰勝感情。可我想問你:在臺灣,更多的是像連戰一樣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人,你卻為何視而不見,偏要關注那些不和諧的音符呢?”
……
同學們的唇槍舌劍,博得了陣陣掌聲,把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
時間大約過了五分鐘,熱烈的辯論漸漸地變成同學們的竊竊私語,最后是若有所思。
片段三:
下課的鈴聲,在不知不覺中敲響了,我發現,同學們還圍坐在一起意猶未盡地討論著“一國兩制”給他們帶來的思考。
在這節課結束后,我對他們課前搜集的材料在課后進行了分門別類的整理,并且師生一起合作以手抄報的形式,在校園宣傳欄展示出來。同時,要求學生利用學校廣播站和校園網開展“愛國小組在行動”的宣傳活動。
【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設計是我的一個嘗試。因為在職業學校,面對這些對自己學習要求并不高的職校生。如果要讓德育課堂有實效性,我認為,德育課就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所以,這不僅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扮好“領唱”的角色,更要發動廣大的“合唱隊隊員”——坐在課堂上聽課的學生,在課前和課后,讓他們“唱”起來,師生共唱“同一首歌”。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深切地感受到這一點。回顧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我認為之所以能激發起學生對教學的主動參與意識,是因為主要注重了以下教學環節的設計:
1.提前布置任務,學生先“唱”,激發情感,調動學習積極性。
在日常生活中,一首歌曲、一段音樂往往最能激起聽眾的情感共鳴,在德育課的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列寧曾說:“沒有了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由于本節所學內容在初中就已經有所接觸,和其他教學內容相比,大家是很熟悉的,學生自然而然就對此產生了親切感,少了抗拒心理。因此,任務布置下去后,每個小組都非常積極,紛紛開始行動。學生充分利用了自己身邊的資源,課前的分小組搜集材料獲得圓滿成功。通過震撼人心的文字說明和圖片,為課堂教學創設了有利的教學情境,喚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課堂的教學和學生的激情辯論作了鋪墊。
人的認知過程總是由感性到理性的,只有通過對豐富的感性材料的認識才能逐步上升到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職業學校的學生,由于知識基礎不扎實,在學習的過程中更依賴于感性材料,對內容信息直觀的材料也更感興趣。而這節課雖然學習的是新課,但新課不“新”,因為有他們在生活中熟悉的材料,所以,在搜集材料的大戰中,同學們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爭先恐后、標新立異,做足了準備,唱好了序曲。
2.課堂正反辯論,學生對“唱”,抓住主線,整體把握教學內容。
在討論“‘一國兩制’能否解決臺灣問題”時,我就采用了辯論的方法。在這里,我個人把它叫做“對唱”。學生因為有正反兩種觀點,唇槍舌劍,都急著用自己的聲音去壓低對方,也許有些“搶”,但“理不辯則不明”,在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的辯論中,可以讓正反雙方的學生都明白一個共同的道理:對事物的認識不是單一的,而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特別是對于職校生,由于對臺灣的資料接觸有限,年少沖動的他們很容易被某些報道誤導,進而形成偏激的觀點,這就迫切需要德育老師利用好課堂陣地,培養他們的明辨是非的能力。通過這種精彩激烈的辯論,不僅讓學生在大家一起創造的生動真切的情境中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學會了辯證地看待問題,進而形成了正確的認識,明白了在臺灣問題上,雖然有少數不和諧音符存在,但是大部分的臺灣人和大陸同胞是站在同一條戰線上的,大家唱的是“同一首歌”——“和平統一”之歌。
“如何理解‘一國兩制’”是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在教學時,我緊緊抓住“一國兩制”這條主線,整體處理教學內容,通過設計正反雙方的辯論讓學生體會我國制定“一國兩制”的深遠意義,尤其是對于解決臺灣問題的重要作用。現實生活中鮮活的事實,不僅激起了學生對少數“臺獨”分子的氣憤,更激起了學生對促進“和平統一”而努力的仁人志士的敬佩之情。
3.課后總結活動,師生共“唱”,實踐體驗,努力喚起情感共鳴。
在教學這節課時,我注重課后的延伸,設計了多個環節、多種形式讓學生與實踐對話,在實踐中體驗,喚起師生間的情感共鳴。既然德育課教學十分重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可以通過自主體驗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從而促進知和行的統一。特別是對于我們的職校生,他們要比同齡人更早地接觸社會,面對社會。所以,結束課堂的教學之后并不意味著整個教學的結束,德育老師更應該充分利用一切實踐機會。通過師生合作,及時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與課堂內容相呼應的實踐活動,不僅使學生上課所學的教學內容和知識得到了鞏固,而且給學生提供了鍛煉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提高動手能力、合作與探究的能力;同時也給老師提供了和學生交流的機會,讓學生感受到,老師不僅僅是站在課堂上教授知識的老師,更是益友,是能和學生共唱“同一首歌”的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