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性人才的重要搖籃。而創新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手段,它以創新人格為指向,以創新能力的提高為目的。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呢?
一、激發興趣,教給學生創新的方法。
初學物理的學生,由于對物理學科在素質教育上的要求缺乏認識,學習興趣不高,學法上未入門,因為不會學習,更不可能有科學合理的創新思維。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課程內容和學生實際,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直觀演示啟發,盡可能把討論探究的問題設計得新穎有趣。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創設適宜的物理情境,通過提出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使學生置身于物理問題情境中去,主動地思考與探索問題。具體的可以通過復習舊課、分析習題、借助經驗、講述故事等方式引入新課,借助演示實驗、列舉不足、提出需要等方式創設某種物理情境,激發起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教師做有心人,合理創設情境,就能發揮組織教學的作用,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創設寬松環境,誘發學生聯想與想象。
沒有大膽的猜測,就沒有偉大的發現。聯想和想象對于創造性思維的激發很重要。在物理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自由聯想與想象,以拓展學生的思路,發散他們的思維。
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首先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明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而不是主宰者,從而寬容待人,讓學生人人參與教學,使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大膽地質疑問難。其次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可多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求異質疑,激勵學生多提問題,鼓勵他們以研究者和創造者的姿態去獨立思考。即使某些發問是可笑的,某些提法是錯誤的,某些探索是失敗的,教師也要從積極的方面加以鼓勵,并幫助學生分析錯誤和失敗的原因,變錯誤為正確,變失敗為成功,不挫傷學生求異思維的積極性,不要把學生的創造性問題扼殺在萌芽之中。
三、開拓學生知識領域,訓練發散思維。
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以豐富的知識為基礎的。所以要開拓學生的知識領域,使學生具有廣博的知識,容易發現各種知識之間的聯系,受到啟示,觸發聯想,產生遷移和聯結,形成新的觀點和新的理論,實現認識上的飛躍。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首先必須建立牢固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因此,在物理教學中,課內要狠抓“雙基”的教學和訓練,廢除注入式,提倡啟發式,精講,巧練,活用,減輕學生的負擔,讓學生學好基礎知識,練好基本技能,使學生有能力開闊分析問題的思路。其次要鼓勵學生求異和發散。在物理習題教學中要用“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等方式,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四、用身邊之物創新物理實驗。
物理是一門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科學,它滲透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走路、騎車、照鏡子等都包含著許多物理知識,這為學生學習物理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經驗背景。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如果能巧妙地運用學生的生活用品、身體等進行試驗,就會比“正規實驗”更富有親切感,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如用鉛筆和橡皮泥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用雪碧瓶探究液體壓強與深度關系,用兩手掌相摩擦感覺發熱可探究“做功可改變物體的內能”等。這樣開展實驗有利于學生明白物理就在身邊,與生活息息相關。而且通過這些課本上沒有出現的器材來實驗能發散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為學生今后開展創新實驗提供物質保障。
五、幫助學生總結實驗探究和創新實驗的方法。
在物理實驗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試驗的具體做法和基本的實驗技能,還要根據典型的物理實驗引導學生及時總結歸納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如常用的“間接測量法”、“控制變量法”、“疊加法”、“等效替代法”、“轉換法”、“推理法”等,為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物理教師還要根據學生在實驗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教會學生一些創新實驗的方法。如潛艇的工作原理很難用實驗的方法進行研究和驗證,我們可以考慮設計相似的目的、手段、過程、結果等進行模擬實驗,從而實現創新。
在物理實驗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能使學生對實驗問題的理解不落俗套,敢于求異,解決實際問題不拘一格,多方設想。不斷運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才能擺脫習慣思維的束縛,擴大思維范圍,使創新能力得到發展。
六、創建新型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
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是保證創新教學實施的重要條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創造力量最能發揮的條件就是民主。”如果要大量地開發人才中的創造力只有民主才能辦到,許多教育工作者的實踐證明,民主的教育效果最佳,而權威教育則嚴重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和行為,對學生能力的發展極為不利。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努力創建一個能誘發學生潛在的創新智能、能自由釋放其創新靈氣的學習環境,營造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首先,熱愛和信任學生,承認學生具有巨大的創新潛能,這是課堂上達到民主和寬松的學習氛圍的基礎;其次,讓學生有較大的自由度,在課堂上允許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不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自由提問、問題討論、相互交流、回答提問等活動作過多過細的限制和要求,避免產生學生因害怕違反教師的有關規定而感到緊張、焦慮甚至壓抑的現象。最后,多肯定,少批評。對學生的獨創、與教師思維不同的表現,不要輕易否定,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的與眾不同的觀點、思維方法甚至錯誤,不要壓抑,不要諷刺與嘲笑,而要給予正面的肯定,并指出需改進的方面,給學生一種“創新”的安全感,提供創新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