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物學科學素質的提高,是生物教育教學的核心。本文從科學態度的培養、科學方法的教育、科學知識的傳授、科學能力的培養四個方面提出對提高學生生物學科學素質的認識。
關鍵詞: 中學生物教學 科學素質教育 科學態度 科學方法 科學能力
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深化教育改革,打破舊的“應試教育”模式,建立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宗旨的“素質教育”新體制,已成為當前乃至今后教育教學改革所面臨的首要任務。素質是以人的先天稟賦為基礎,在后天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形成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生理及文化素質的質量水平。生物學素質包括與之相關的思想素質、科學素質、心理素質、勞動素質等諸方面,其中生物學的科學素質,是生物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下面我就生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科學素質教育的實踐談談認識。
1.加強科學態度的培養
在心理學中,科學態度屬于非智力因素范疇,主要是指學習的興趣、學習習慣、不斷探索新知識的精神、高度的科學責任感和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等。科學態度對科學素質的全面提高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科學態度的培養是科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極大的興趣,使學生對生命科學熱情關注,是生物學學習和實踐的動力;高度的責任感,是掌握生物知識、技能及進行生物科學研究的保證;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是生物研究的基本要求。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有以下幾條途徑:①通過介紹科學家的故事及生命規律的揭示過程感染和教育學生。②通過介紹生物科學研究的新進展及前景以激勵學生。③在教學中適時滲透人口、資源、環境等內容,以增強學生的使命感。④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2.重視科學方法的教育
科學方法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武器。科學方法的教育,是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有效途徑之一。生物科學中常用的科學方法包括觀察、實驗、分析、概括、推理和假設論證等。在教材內容中,科學方法教育的素材很多,如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建立過程等,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這種潛在因素,把科學方法的教育滲透進課堂。實驗教學是科學方法教育的主要渠道,為此,教師在實驗方法、手段上應作大膽的嘗試,把課本中的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課前由教師說明實驗目的、材料用具及作用,然后指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觀察結果,引導學生得出結論,使學生在學習設計、嘗試分析中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體驗“科學研究”的樂趣。此外,課外活動也是進行科學方法教育的重要途徑。
3.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
應試教育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素質教育要求教育者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宗旨。知識的傳授與素質教育不是互不相容的,科學知識是學生認識世界、面向生活及自身發展所必不可少的,生物知識是構成學生生物學科學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學生生物科學素質的基礎,在生物學素質教育中基礎知識的傳授具有重要的地位。當然,在素質教育前提下的知識傳授過程,要求教師在備課、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應用、作業的布置及考核等諸環節中均應把提高學生素質放在中心位置,摒棄只求分數、滿堂灌、題海戰等不利于學生發展的做法,加強應用能力的訓練,使知識教學和知識應用能力的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如在學習了滲透原理后,學生就會明白農作物合理施肥的科學道理;在學習了遺傳和變異后,學生就懂得我國《婚姻法》禁止近親結婚的意義和科學依據。生活經驗上升為理性認識,學生才能真正學懂、學會知識,而不是停留在機械記憶上。
4.加強科學能力的培養
生物科學能力是指人們在觀察生物、研究生物和改造生物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心理與個性特征,它包括科學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筆者認為,應側重以下四個方面。
(1)觀察能力。觀察能力是通過觀察活動認識事物的能力,它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并和思維活動緊密結合的主動的知覺活動,是生物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有句名言:“觀察、觀察、再觀察”。達爾文在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說:“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觀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并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在眾人之上。”生物學中可供觀察的材料很多,包括標本、模型、圖表、實驗現象和自然現象等。教師在組織生物教學、生物實驗等活動時,應明確觀察目的、觀察內容,通過各種方式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逐步培養、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
(2)實驗能力。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實驗能力是學生生物學科學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生物學所不可缺少的“工具”。實驗能力既包括實驗操作能力,又包括假設、推理、分析等能力,所以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的主要途徑,通過指導學生做實驗,使學生弄清實驗目的,了解實驗原理和方法,學會正確地操作、使用實驗器材,嘗試由實驗現象導出結論,逐步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通過分析前人的經典實驗,如米勒實驗,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實驗態度。在現行的生物教材中,安排了許多課外小制作、小實驗活動,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積極開展這些活動,并要求學生對小實驗、小制作的實驗原理和結果進行分析說明,這也是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
(3)思維能力。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概括的認識過程,思維活動表現為分析、比較、綜合、概括、判斷和推理,其中分析、概括和綜合是思維的最基本過程,而分析和概括能力又是思維能力的起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等形式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如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時,教師可以通過系列對比實驗,讓學生分析、比較實驗現象,概括出光合作用的基本條件和產物,進而構建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識體系。
(4)自學能力。學生不可能一輩子在學校學習,知識日新月異,21世紀更是知識“爆炸”的年代,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不教”,即通過教學不僅要使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會學”。事實證明,一個人一生所用的知識,只有一部分來自于從小學到大學的學習,而大量的知識來自平時和職后的自學。“會學”的內涵就是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課前預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主要渠道,教師通過明確預習要求、布置預習思考題等方式,使學生逐步養成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課外閱讀”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上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素材,培養學生獲得新知識并應用這些新知識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朱正威.關于中學生物學課程改革的若干建議.
[2]劉恩山.中學生物學教學論.
[3]周美珍.生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