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左其沛教授與冉乃彥教授在網絡上就學校學生的人格教育問題進行了討論,趙國祥通過微博參與了進來。本對話認為加強對新生代的傳統教育甚為重要,傳統文化本身又包含諸多層次,在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應當考慮其中的多維結構。中國當代的“改革”,給我們的傳統教育提出了新挑戰,同樣也提供了新的內容和新的機會。
關鍵詞: 新生代 傳統教育 儒學
按:我與好友冉乃彥①在通訊中經常討論人格教育問題,這是最近的一封,談的問題頗重要。征得乃彥同意,作為我的第一篇博文,發在這里。(左老原文如此)
左其沛(以下簡稱左):
乃彥弟:
上次去信談了對《90后高中生的特點與引導》一文的印象,提了一點問題,但未做具體說明。重讀了你的文章,現在再對你的幾點《建議》中的成就和問題,提一點意見。就此機會,對人格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中幾個突出的、帶有挑戰性的問題,談談我的看法:
趙國祥(以下簡稱趙):的確要加強傳統教育,從文化的本源意義上來說,這是我們保持中國人民族性的需要。我們翻看80年代的文化學者的文章,普遍地對中國文化有自信,認為中國的政治要學西方,經濟學西方,文化方面是“借鑒”西方,但現在很明顯,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擠壓、現實中市場化的泛濫等使得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開始不再那么自信,而中國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也使得傳統文化的復興有了極大的可能。我們看到西方社會近代化的過程正是從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開始的,因此,我們應當對傳統文化的復興和中國社會的現代化有足夠的信心。
左:你在《建議》第一點提出“加強傳統文化、主導價值觀的教育”,我認為很重要。文章指出:“市場經濟追求效益最大化,也就是在市場經濟中,錢掙得越多越好,但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在教育工作中,應該把做人教育放在第一位,明確地反對拜金主義,抵制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