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醫學院校專業教學任務繁重,往往忽視了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素質。然而,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逐漸轉變,對病人的人文關懷已經成為醫學價值取向的最終體現。因此,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也應該成為醫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文章分析了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及目前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缺乏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醫學生 人文素質 人文素質教育
現代醫學模式已經由生物醫學模式逐漸轉變為“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醫生不僅要為病人治愈疾病解除痛苦,還要關注病人的心理需求,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醫療服務。完善醫療服務中的人文關懷已經成為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的迫切要求,而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也成為醫學院校開展醫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人文素質內涵及教育意義
?。ㄒ唬┤宋乃刭|內涵
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個人內在品質[1],它包括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兩個方面。人文知識包括歷史知識、文學知識、政治知識、法律知識、藝術知識、哲學知識等。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質的核心,它要求以人為本,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醫務人員應該具備醫學人文精神,即要求醫務人員以患者為中心,一切從患者利益出發。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學生人文知識的積累,而且是人文精神的內化。
?。ǘ┤宋乃刭|教育的重要意義
醫學是一門最具人文精神的學科。醫學的目的是通過醫務人員精湛的醫術,為患者解除病痛的折磨,要求醫生將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尊重患者,關心患者。因此,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1.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有助于避免醫患糾紛的發生或有助于正確解決醫患糾紛,從而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
近年來,我國醫患糾紛逐漸增多,醫患關系惡劣,甚至出現了很多惡性事件,導致臨床中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逐漸下降,醫患之間面臨著嚴重的信任危機。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各種先進的診斷儀器和設備廣泛地應用于診療過程,醫生們憑借這些儀器設備對病人的病癥進行分析,做出診斷。但是在這種人機對話過程中,醫生往往僅僅是關注病人的疾病而忽視了病人的情感需要,這使醫患關系逐漸淡化,另一方面人們對醫療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對醫療服務的關注也從單純的醫療技術服務逐漸過渡到包括技術和態度的雙重服務。一旦醫療服務中出現問題,患者與醫生之間由于溝通不夠就會產生不理解,甚至出現對立。因此,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幫助學生懂得尊重患者、關心患者并指導學生如何與患者溝通,有助于在將來的工作中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
2.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有利于醫療質量和醫療水平的提高。
醫療質量和醫療水平的提高有賴于醫生需要針對疾病做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臨床中患者所患疾病有很多是心理疾病或受心理因素影響的軀體疾病。在單純的軀體疾病過程中,也有很多患者出現過這樣或那樣的負面情緒,對疾病的好轉有重要的影響。醫生只有把身體和心理兩方面因素結合才能對疾病做出準確的診斷。
二、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缺乏的原因
目前醫學院校部分學生文字功底較差、錯別字多、書寫病歷詞不達意或語句不通,做事馬虎草率,說話隨隨便便,不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與他人溝通存在障礙。很多學生對病人缺乏同情心,沒有責任感,甚至對醫生收紅包的現象表示認同,人文精神明顯缺失,不能適應醫學職業發展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醫學高等院校的人文課程設置不合理
醫學院校承擔著培養我國醫學人才的重任。由于醫學生在校時間有限和醫學專業學習的廣度和難度逐漸加大,傳統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更加重視醫學生醫學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卻忽視了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在醫學生培養目標上,部分醫學院校沒有明確地將醫學生的人文素質目標列入其中,有些學校的教育目標上雖然意識到了人文素質的重要性,但在實際中只是簡單應付,如:減少了人文類課程的科目和時數、將必修課改為選修課等。目前美國、歐洲、日本、中國臺灣等醫學院校都有針對醫學生特點的人文類課程,其學時數占總學時的比重約為25%-10%,而國內醫學院校中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學時大約占總學時的比例在8%左右[2],而其中一部分還是以選修課的形式進行。
(二)專業教學中缺乏對人文精神的培養
醫學院校的人文素質培養,往往依靠人文學科教師來進行。很多醫學專業教師只是一味地教授醫學知識和醫學技能,忽略了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這使學生一方面從人文教師中學習人文知識,另一方面從專業教師中學習專業知識,兩者互不聯系,不能將人文知識與人文精神相結合運用于醫學臨床中。
?。ㄈ┙虒W方法和手段上欠缺
我國醫學院校開設的人文課程的教學內容過于死板,課堂教學方法主要以理論知識的灌輸為主,忽略了理論與現實的聯系,尤其忽略了人文學科與醫學實踐的關系,致使學生學了卻無用武之地,對學習提不起興趣,睡覺、逃課和在課堂看課外書已經成為普遍現象,人文素質教育不能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ㄋ模┙虒W評價體系不合理
人文素質包括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兩個方面。醫學院校普遍以理論考試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評價方式,但人文精神只能表現在人的意識、思想、情感和實際行動上,所以以往的考試形式能考查的只是學生對人文知識的掌握。因此,教師無法準確地了解人文素質教育的效果。評價體系不合理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很大的影響。
(五)教師本身人文素質欠缺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正確引導。教師的道德品質、言行舉止對學生有直接的影響。某些教師本身人文素質欠缺或不重視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不能承擔起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重任。
?。├碚撆c實際脫節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傳統教學要求學生埋頭于自己的專業學習,忽略了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對生命的關愛,對病人的同情,以及對社會的責任,造成了所學知識和實際的脫節,達不到人文素質教育的效果。
三、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ㄒ唬┺D變人文素質教育理念
醫學教育不僅要向學生傳授醫學知識和技能,而且應該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使學生對患者具有同情心和責任感,學會尊重患者、關心患者,學會如何與患者溝通及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等。因此醫學院校必須充分重視學生醫學人文素質的培養,一要加大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的比重,如: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人際溝通,以及文史哲藝等課程,形式可以是多樣的,如:必修課、選修課、講座等;二要注重人文活動的開展,如鼓勵和支持學生利用專業知識進行義務服務,開展各種各樣的社團活動、進行各種專題講座演講,等等。
(二)在醫學專業課程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
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3],它并不是簡單地開設幾門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傳授給學生人文學科的知識就能達到醫學人文教育的目的了。人文素質教育的實質在于人文精神,這種精神應該貫穿教育的始終,即把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到醫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這應是一個潛移默化的熏陶過程。因此,醫學院校中不僅人文課程要承擔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而且醫學專業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要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在臨床教學中教師對教學案例的分析不僅針對疾病本身,還要堅持以病人為中心,從倫理、社會、法律等不同角度來進行研究,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如:組織學生對“安樂死”案例進行討論,使其學會面對醫學難題如何從多角度進行衡量,從而做出最有利于患者的決定。
(三)傳承祖國的傳統醫德并積極借鑒國外醫德
“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中國傳統的醫學人文精神,來源于儒家“仁”的思想。所謂“仁”就是“愛人”。儒家認為“醫乃仁術”,醫學的目的是仁愛救人。“愛人”首先強調尊重人的生命,其次強調尊重病人,最后強調對待病人應一視同仁。這成為中國歷代醫家所遵奉的醫德宗旨和原則。我國歷史上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喻昌等醫學大師們以其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為醫學生樹立了優秀醫者的形象。在西方醫學文化中,希波克拉底、邁蒙尼提斯等同樣是醫學史中的榜樣人物。教師可通過對中外醫者醫德的學習培養學生對生命的敬畏、尊重和關愛。
?。ㄋ模└淖兘虒W方法和考核方式
在教學方法上,要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中心進行人文知識的灌輸式教學,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可以選取典型案例進行現場模擬表演,讓學生切身感受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情感需要,也可以通過欣賞中外影視作品對學生進行熏陶,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這些都有助于人文素質的提高。
在考核方式上,要改變以往以理論考試為中心的做法。對學生的要求從熟記所學的理論知識轉變為用所學到的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中的醫學難題,比如某些爭議比較大的檢查或手術,教師要求學生做出合理的倫理選擇并說明原因,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還應注重對學生實際行為的評價,如:課堂表現及見習和實習期間的行為表現等,并將此作為學生獎懲、畢業的重要標準。這樣有助于使學生學到的人文知識逐步內化為學生的人文素質,真正達到人文教育的效果。
?。ㄎ澹┘訌妿熧Y隊伍建設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往往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人文學科及非人文學科教師都要不斷提高本身的人文素質,充分重視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教師則應以身作則,一方面要關心學生,尊重學生,一方面要對全體學生同等對待。醫學院校應加強對教師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意識和能力培訓,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學術活動等。
?。┘訌娽t學生的社會實踐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讓學生接觸并體驗社會,在實踐中感受疾病給患者及其家庭所帶來的身心痛苦,體驗和感悟醫學人文服務的內涵,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如開展醫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義務醫療咨詢服務等。其中最重要的實踐活動是通過醫學院校與醫院的積極合作,開展見習和實習活動,使學生在臨床中自覺地體會醫學人文價值。這樣的社會實踐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人文課程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更深刻地學會熱愛生命、善待生命,從而尊重病人、愛護病人,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將人文知識內化為人文精神,從而表現為良好的文化修養和行為方式,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醫學人文教育不是單一的人文科學教育所能完成的,它要貫穿整個醫學教育的全過程,使專業與人文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醫學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應更好地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培養他們的醫學人文精神,使其成為既有過硬的專業技能又有良好的人文素養的合格的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張蕾.論醫科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J].科學進步與對策,2002.19(10):182.
[2]李芳,李義庭,劉芳.醫學教育的本質與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J].醫學與哲學,2009.30(10):66.
?。?]邊牡丹,張紅,黃潔霞,吳苗苗,樓偉鶴.本科護理學生人文教育現狀的調查分析和對策研究[J].浙江醫學教育,2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