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音樂表演專業是專業音樂院校的傳統學科,一直以為社會培養高級音樂表演人才為目標。而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表演專業是在“音樂教育”專業的基礎之上開設的專業,在培養目標、學生的專業條件、就業方向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我國具有豐富的地方戲曲資源,地方高師音樂表演專業開設地方戲曲課程,不但可以突出該高校的音樂辦學特色,而且可以對地方戲曲的保護和傳承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更可以實現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的無縫對接。本文針對本土戲曲如何納入地方高師音樂表演課程體系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 地方戲曲 培養目標 常規課程
目前除了全國九大專業音樂學院以外,絕大多數的省、市、地區的高等師范院校都相繼成立了音樂學院(系),并且在“音樂教育”專業的基礎上開設了“音樂表演”專業,招收大量的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然而,在音樂表演專業隊伍逐年壯大的趨勢下,其就業前景卻不容樂觀。大部分地方高等師范院校培養的音樂表演專業學生在專業水平上與專業音樂學院的學生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就業中缺乏競爭力。從近三年對江浙滬高師音樂表演專業畢業生就業率與就業單位的調研來看,近90%的畢業生無法進入專業團體工作,多數畢業生由于長期找不到合適自己的專業工作,改行者居多。而在家待業以家教為生的畢業生人數在逐年增加,到琴行或培訓中心代課更成為一種就業或增加收入的方式。
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IX/2FbDFyiYVHWCEfxCfmA==多方面的,而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由于地方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表演專業在教學上存在著一定的問題:①照搬專業音樂學院音樂表演專業課程設置;②人才培養模式單一,教學目標模糊;③培養的人才其專業特點趨于格式化。
綜合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地方高師音樂表演專業的教學應依據于當地社會和人才市場的需求入手,要制定出符合當地社會需求、符合學校辦學能力與符合學生實際能力的“人才培養方案”。并且,在正確樹立人才觀、服從市場需要的基礎上,形成自身的“特色”或“品牌”專業。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在設置專業課程時不要忽視地方傳統音樂文化,而將地方傳統音樂文化中的“本土戲曲文化”納入地方高師音樂專業教育體系,是非常值得探討的一個課題。
一、本土戲曲資源引入地方高師音表專業課程設置的意義
我國的戲曲有著悠久的歷史,除京劇之外還約有300多種地方戲曲。作為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地方戲曲凝結著某一地域的民風習俗和當地的傳統音樂特點。傳統戲曲音樂也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一個主要內容之一。
地方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專業引入本土戲曲資源,無論從地域性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事業發展需求的角度,還是從生源的本土化程度,對本土文化挖掘、傳承、保護與研究以及人才培養方面都負有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不僅可以建構適應本地區的地方課程,為本校的教學研究帶來豐富的教學資源,而且還可以促進地方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解決傳統課程設置與學校特色課程的無縫對接。
更為重要的是,本土戲曲資源的引入向學生傳遞了藝術源于生活的理念,也為部分有志于傳承傳統藝術的學生指出了方向,奠定了一定的專業基礎。
二、本土戲曲資源引入地方高師音樂表演專業課程設置的具體舉措
針對地方戲曲的生存現狀和我國高師音樂教育的現實,在理論上,將地方戲曲引入地方高師音樂教育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更有著一定的歷史意義和現實需求。然而,地方戲曲有其自身存在的特點,而高師音樂教育又有其固有的模式。在將地方戲曲引入高師音樂教育課堂的探索中,需要學校在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教學方法等各方面體現出開放的姿態,要勇于創新、勇于實踐。
紹興文理學院音樂學院在經過十年的調研、籌備、試點之后,目前探索出相對適合本校實際的音樂表演專業特色課程設置方案,并將這些特色課程切實編入“人才培養方案”中。
學校之所以將音樂表演專業學生作為教學試點對象,是因為該類學生有表演方向的系統的課程設置,比較符合戲曲的表現特性,而且該類學生身處師范院校,其有別于其他專業院校表演系的學生,具備了演員與教師雙重身份的培養條件。
1.戲曲特色課程進入常規教學。
紹興文理學院坐落于著名的戲曲之鄉、全國性第二大劇種——越劇的發源地紹興。紹興有著豐富的戲曲資源,大量的優秀作品需要傳承和發展。作為紹興唯一的綜合性本科大學,學校在弘揚地方文化,培養應用型高級音樂專門人才方面責無旁貸。為適應紹興文化強市建設的需要,更多更好地培養高素質的音樂表演人才,音樂學院結合自身辦學實際,在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特別設置了地方戲曲的特色課程,將地方戲曲課程編入常規教學中。
紹興文理學院音樂學院為音樂表演專業開設的課程分為三類:專業基礎課(必修)、專業限選課和專業任選課。在這三類課程中都加入了戲曲課程,例如:
?、僭趯I基礎課(必修)中開設了:《基礎唱腔》,該課程主要是教授紹興本地最著名的越劇唱段。開課學期為第3個學期,每周2個課時,一學期共32個課時。這門課程是音樂表演全系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旨在“讓每一位學生都會演唱地方戲曲唱段”。這門課程是所有戲曲特色課程的基礎,因為只有會唱了,才能真正了解一門戲曲。
②在專業限選課中,針對不同的專業方向開設了:
聲樂方向:《戲曲曲藝名作與賞析》、《舞臺表演》。開課學期為第4個學期,每周各2個課時,一學期各32課時。這兩門課程是針對聲樂表演方向學生進一步提升地方戲曲演唱表演水平的。較系統地學習戲曲(主要是越?。┑某闻c舞臺呈現。
器樂方向:《樂隊排練》,開課學期為第2學期到第7個學期,每周4個課時,一學期共64個課時。這門課程是針對民樂專業的學生開設的,在排練中將加入戲曲音樂練習,熟悉戲曲絲弦曲牌與樂隊演奏方式,體會地方戲曲樂隊的風格特點。
③在專業任選課中開設了:《紹興地方傳統音樂文化》、《紹興地方戲曲》。開課學期分別為第1學期和第2學期,每周各2個課時,一學期分別為32個課時。這兩門課旨在提高學生的戲曲理論水平。
除以上課程設置之外,人才培養方案中又增添了11個學分的實踐環節。要求學生在大學四年中必須親身參與3周的“專業匯報”和8周的“藝術實踐”。在這些實踐環節中有部分是學生自主選擇的,有部分是學院要求必須進行的實踐,并且學院根據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戲曲課程將期末考試與藝術實踐相結合,一臺匯報演出就是當年的考試形式。這樣設置是將“課內教學——課外藝術實踐——課業考試”形成一個整體,切實做到將地方戲曲素養作為專業技能素養之一。
2.編寫“地方戲曲”課程教材。
教材是地方戲曲引入課程設置和教學活動的依據。沒有實用、有針對性和高水平的教材,教學活動就容易流于隨意和流于形式。因此,編寫“地方戲曲”課程教材是當務之急。
學校組織具有使命感和熱愛民族音樂的、優秀的高校老師,聯合地方戲曲專業院團的老師對地方戲曲進行加工、整理、再創造,共同編寫教材。同時,將部分實驗成果充分應用到教學中,將鮮活的地方戲曲元素,變成學生學習、表演、研究的重要內容,將豐厚的地方戲曲文化資源轉化成良性循環的教育必備資源,實現教學、創編和表演三位一體的教學實踐體系。因校制宜編寫“地方戲曲”課程教材,是奠定地方戲曲引入高師音樂表演課程的基礎。
3.構建素質良好的教學與研究梯隊。
目前,學校推行地方戲曲教學的“瓶頸”在于合格的師資隊伍。由于傳統的高等音樂教育課程設置等原因,目前大部分的高師音樂教師的知識結構中缺乏地方戲曲的相關專業知識。從這個意義上說,讓地方戲曲進入地方高師音教課程,首先是要在高師音樂教育專業中培養和挖掘具有一定地方戲曲專業素養的師資。因此,高師音樂教師,必須具備系統的戲曲知識和表演技能的專業化訓練。
在目前地方戲曲師資緊缺甚至是匱乏的情況下,學院不斷采取多種途徑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挖掘在編音樂教師中有過戲曲學習經歷的教師進行再深造學習。其次,聘請專業戲曲院團的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得主、創編老師作為學院的客座教授,定期為學生授課指導。
三、結語
將本土戲曲資源引入地方高等師范院校音樂表演專業,是地方高師音樂專業教學的一種嘗試。這本身就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個需要循序漸進、逐步完善的過程。這無論是對地方戲曲的保護還是完善地方高師音樂表演課程設置,立足本土音樂文化,促進區域性高師音樂教育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也為高師音樂教育開拓特色化辦學的道路提供了新思路。
參考文獻:
[1]楊碧華.關于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弘揚傳統音樂的設想[J].中國音樂,1996(1).
?。?]馮光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2003(1).
?。?]董靈.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引入本土音樂資源探析.藝術教育,2006(07).
本文為“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研究課題的成果”課題編號:2011N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