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奧運倒計時70天,倫敦街頭依然不見當年北京奧運時大街小巷全民皆‘奧’的歡騰場面,但倫敦在推進奧運上也確實下了一番功夫。在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2012年4月4日 -9月9日)舉辦的跨度四分之一個世紀的達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首次大型回顧展正是倫敦文化奧運打出的一張王牌。
展覽的名字就叫“Damien Hirst”,是赫斯特自己起的。他的理由是想借此為自己正名,將自已以藝術家的身份而非成功者呈現在大家面前。到底是全球藝術拍賣市場上超級明星的展覽,無論展品的規模和質量,還是展覽的策劃布置都無時無刻不提醒著觀眾展覽的主人是這個星球上最富有的藝術家。此次回顧展收集了70多件作品,包括赫斯特最為世人熟悉的《生者對死者無動于衷》——那條用甲醛保存在玻璃柜里面的18英尺長的虎鯊;赫斯特每個作品系列的處女作——第一張‘圓點’,第一件‘旋轉’,第一個玻璃陳列和醫藥柜;赫斯特最富爭議的,被動物福利組織指責的關于死亡的動物尸體系列——新鮮血腥的牛頭與蒼蠅,被劈成兩半泡在甲醛里的牛羊和折翼的蝴蝶;當然還少不了那個絢爛奪目價值連城的鑲鉆骷髏頭。明星效應來勢洶洶,大眾也趨之若鶩,偌大的泰特已變得人滿為患。在赫斯特之前,泰特里展出的是草間彌生和阿里基羅?埃?波艾提,盡管兩位藝術家“同臺獻藝”,其火爆程度也不過赫斯特的二分之一。泰特也特意為赫斯特的展覽延長了開放時間,周五以及周末都會開放到晚上十點。
泰特現代美術館門前,矗立著薩奇畫廊(Saatchi Gallery)于2000年以一百萬英鎊購得的赫斯特作品《HYMN》(1996)。游人們把這個五臟六腑都掏在外面的巨大人體雕塑圍得水泄不通,大人們在拍照,孩子們在攀爬。由于沒有提前在網上購票,只好在現場排隊。下午兩點只能購買到六點的門票了。在經過漫長的等待后,我終于進場參觀了大明星的大作。
赫斯特的展覽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位于泰特地下一層的渦輪大廳,也就是當年艾未未展示瓷瓜子的地方。這個部分專門展示那件造價超過兩千萬美金的鉆石骷髏頭作品——“為了上帝的愛”(For the Love of God 2007)。這個部分免費對公眾開放,排隊的參觀者也格外的多。赫斯特在參觀前言處寫道:“對死亡的咒罵是我對生的最好的慶祝。我想到最好的方式莫過于用那些代表著奢侈,欲望和墮落的符號去覆蓋代表死亡的符號,除此之外,恐怕別無他法。”等候的游客雖多,但流動性很大,平均等候15-20分鐘,就可以進場參觀了。純黑色的展廳內沒有一絲多余的光線,全部射燈都打在了鉆石骷髏頭上。骷髏頭骨用鉑金制成,鑲嵌有8601顆優等小鉆石以及一顆52克拉的大鉆石。重金打造出來的絢爛奪目多少帶著商業氣質,不禁讓我想到哈羅德百貨商店里的Alexander McQueen的骷髏頭絲巾和Cartier的珠寶。游客圍繞玻璃罩屏息凝視一會兒便陸續離開了這個展廳,前往三層觀看此次回顧展的核心展覽。
三層的展覽是收費的,成人票價£14,老人學生和會員都有折扣。核心展區由14個展室構成。
在館長Nick Serota的堅持下,第1展室幾乎成了赫斯特的處女秀場,這里主要展示了赫斯特早期作品。最吸引大家目光的是他1986年創作的第一幅圓點系列。引人注目的原因很簡單,大家終于見到了赫斯特的“真跡”。這幅由他親手創作的幅作品的分量在觀賞者心中自然不是日后那1500多幅由他的團隊制造的作品可比的。此外還有一些赫斯特不為人知的作品,比如他在1988年參加“凍結”展(Freeze)的作品《盒子》(Boxes)——許多涂著鮮艷的彩色油漆的盒子,錯落有致的旋置在房間的兩個墻面上。再比如,赫斯特在Goldsmiths讀書時創作的一排大小不一,同樣也涂著鮮艷的彩色油漆的平底鍋。赫斯特曾稱這是件讓他有些尷尬的作品,盡管如此,他堅信“無論好與壞,都是他創作生涯的一部分”(Guardian, 2012)。不能錯過的還有墻上的那張曾轟動一時的照片《和死人頭在一起》??吹侥贻p的赫斯特在一顆被割下的中年人的頭顱旁傻笑時的樣子,似乎也為其日后“血腥的”大膽創作找到了些根源。
2 3展室匯集了赫斯特每個系列最為世人熟悉的作品。圓點系列和醫藥柜系列在這個展室里顯得黯然失色。以動物尸體為主題的作品對于觀眾來說是最有吸引力和沖擊力的。位于第二展室中央的作品《一千年》(A Thousand Years,1990)用最血腥最直接的方式抓住了最多的眼球。偌大的展室瞬間變得安靜起來,參觀者抑或屏息凝視,抑或瞠目結舌,富有愛心的女士和小朋友則用雙手捂住眼睛,但又不時忍不住偷看。玻璃箱內兩邊分別是腐爛的牛頭和密密麻麻的蒼蠅和蒼蠅卵;蒼蠅為了生存要飛到另一邊去吮吸血淋淋的牛頭,但在飛向另一邊時必須通過一個裝有滅蠅器的通道。有的蒼蠅死在路上,有的逃脫一劫。不知道觀眾作何感想,能否感悟赫斯特所謂的“生死食物鏈”玄機;還是心中涌動著動物保護主義者的憤怒。
第3展室的“自然歷史”(Natural History)系列作品仿佛給觀眾注射了第二針興奮劑。最引人注目的是《生者對死者無動于衷》 (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一條用甲醛保存在玻璃柜里面的18英尺長的虎鯊。我第一看見這件作品是2008年初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可能由于當年我還是發育期的年齡,鯊魚的大size著實嚇了我一跳,但這次看,仿佛感覺鯊魚也沒那么大了,也許是我長壯了太多)。參觀者大多圍繞鯊魚仔細觀看一周;有的則彎下身子,看看鯊魚嘴里面的樣子。但我覺得這個作品最有趣的觀看方法是站在鯊魚頭正面的玻璃箱子棱角處左右微搖著觀看。利用光線的折射,你會看到鯊魚張著血盆大口朝你撲過來的幻影,確實有些刺激。而正是這只被永遠困在福爾馬林里的鯊魚將赫斯特的事業推向了高峰,公眾的視野中也從此多了一只兇猛卻毫無攻擊能力的鯊魚。此外,2 3展室也展出了“熱帶魚”系列,還有卡塔爾國王埃米爾以965萬英鎊拍下的內置6136個手工雕刻、單獨上色的藥丸的鋼制醫藥柜作品《春天搖籃曲》(Lullaby,2002)。
與第3展室連通的第9展室里展出了赫斯特1993年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作品《母子分離》(Mother and Child Divided),這個作品標志著赫斯特在“自然歷史”系列創作上的轉型。一對被剖半的母牛和小牛,分別泡在4個甲醛玻璃箱中。參觀者自動排成兩隊,分別從母牛和小牛被剖開的身體中間夾縫中走過。很多人樂此不疲地反復排隊,無休止地體驗著從這兩具被剖開的小尸體中通過時的心理過程。這個展室中的另一件作品是《火葬場》(Crematorium, 1996)——一個堆滿了成千上萬個煙頭和煙盒的巨大白色煙灰缸。作品的尺寸還不至于給人帶來多大的震撼,但作品周圍彌漫的“淡淡煙草味道”還是讓參觀者不自覺地放慢了腳步。第4展室的作品也主要圍繞著“煙頭”系列,收集了《對逃亡的后天無能》(The Acquired Inability to Escape,1991),《Dead Ends Died Out》(1993)兩組作品。
5 6展室再次把參觀者的興致激發出來,這里也成為整個展覽最具有互動性的地方。1991年,赫斯特在倫敦舉辦第一場個展:“In and Out of Love”。當時他將一個兩層的商業空間變成了一件裝置作品。他在空間內營造出熱帶叢林般潮濕悶熱的環境,室內懸掛白色帆布畫布,又將蝶蛹附著在畫布上。從畫布上破繭而出的熱帶蝴蝶在空間內翩翩飛舞。這次在泰特的展覽是繼1991年之后,首次將這個作品展出現在世人面前。展室內兩臺加溫加濕機在拼命地工作著,全力保證倫敦的觀眾能看到這穿越時空的景觀。四面墻體上到處都是蝶蛹,空中飛舞著近百只從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蝴蝶常年觀賞館借來的熱帶蝴蝶,色彩極其艷麗。孩子們不愿離去,大人們也玩得有滋有味。11展室集中展示了是赫斯特的這一個代表符號——蝴蝶系列。這里展出了多幅蝴蝶翅膀屏貼作品,包括I Am Become Death, Shatterer of Worlds (2006)等作品。
展覽的最后一個高潮出現在13展室,這里展示了“黃金與鉆石”系列。展室布置得金碧輝煌,3萬多顆與《春天搖籃曲》中的藥丸以同樣方式放置的鉆石在燈光下發出耀眼的光。這滿眼的鉆石和黃金不禁讓我想起阿里巴巴的寶藏,而現實生活中和這里最像的可能就是迪拜機場里珠寶金店了。
達米安?赫斯特從來不缺少話題,圍繞他的爭議多得和他的財富一樣,不計其數。面對質疑,赫斯特在接受英國媒體London Evening Standard采訪時這樣說,“有人說我的作品不過是錢堆出來的,像皇帝的新衣,是個騙局,可是我想說,人們并不傻,如果是那樣,我怎么可能有今天?!焙账固氐恼褂[將持續到倫敦殘奧會閉幕,來倫敦看奧運的朋友不妨來泰特親身感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