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的進步,對醫師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師不僅要具有淵博的醫學專業知識,更應具備高尚的醫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本文通過對醫師資格實踐技能考試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使醫師綜合素質的培養達到強化人文,提高素養,適應社會和醫學的發展。
關鍵詞:醫師 實踐技能考試 綜合素質
一、執行執業醫師實踐技能考試的意義
執業醫師實踐技能考試不僅是考核醫師的實踐技能水平,也是從臨床反饋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從而分析當前臨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教學改革,優化醫師隊伍,提高醫師隊伍的素質,把好醫師準入關,保證醫療質量及人民健康發揮積極作用。
二、執業醫師實踐技能考試中存在的問題
筆者學院是醫師資格實踐技能考試基地,從2004年至今已有12885名醫師參加實踐技能考試,我們對實踐技能考試進行分析回顧,發現在綜合素質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儀表不規范
有些醫師在考試時不穿工作服、不帶帽子、口罩,有的戴著戒指、手鐲、留著長指甲,影響無菌技術操作;有的醫師甚至披肩散發、濃妝艷抹、穿拖鞋等等,反映出其平時工作作風浮躁和職業意識不強,這都與嚴謹的醫療工作環境不相適應。
2.心理素質不穩定
有些醫師在面對考官及“病人”時,出現緊張、焦慮的心理狀態,不注重語言表達,對考官提出的問題避重就輕,只關注操作過程,而忽視了與“病人”的交流,面對“病人”時顯得自信心不足,可見其心理素質不夠穩定,在臨床工作中會出現醫患溝通能力薄弱的現象。
3.“以人為本”觀念不強
有些醫師在考試過程中不注意“病人”體位的舒適度,過度暴露“病人”,對病人缺少人文關懷。有的甚至將操作物品遺留在“病人”床上、身下,對病人的保護意識不強,給“病人”的安全帶來隱患。
三、對教學改革的建議
1.提高教師素質
高校教師及臨床指導教師的素質,決定著未來醫師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1)教師的榜樣作用。衛生行業對醫務人員在工作崗位上的服飾有統一的要求和規范。在臨床教學中,教師應按照職業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著裝,修飾適度、自然大方,體現良好的職業意識。
(2)做好示范性指導教學。在指導教學時,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對患者的愛心和細心,以自己的言行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觀。同時要注重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不僅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也是教書育人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臨床指導教師的責任和義務。
2.改變醫學教學理念
(1)教學觀念的改變。醫學院校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將專業知識和技能傳授于學生,還要將嚴謹、科學、扎實的工作態度,高尚的醫德醫風,關愛病人和解除病人病苦等理念傳授于學生。
(2)教學目標的改變。當代醫科學生大多熱衷于個人價值的實現,而缺乏社會責任感和無私奉獻精神,主動關心他人者少,多不能理解患者的痛苦,缺乏同情心。現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而健康的人格來源于良好的行為習慣,由習慣培養性格,由性格培養情操,不斷提高綜合素質。
3.提升醫科學生心理素質
(1)模擬醫院文化活動的開展。利用角色扮演模式于教學中,學生在模擬醫院文化的活動中分別扮演醫師、病人、家屬三種不同角色,通過換位思考,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技巧,增強“以人為本”的觀念。在模擬醫院文化活動中,教師不但要負責教好醫科學生的操作技能,還應注重塑造和培養其心理素質,積極引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總結和交流,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心理素質培養,恰當地運用溝通技巧,有助于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消除醫患之間交流的障礙,使患者真正享受到貫穿在疾病治療之中的醫療護理服務和人文關懷。
(2)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團活動,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能有效展現個性魅力并融入校園文化活動的真實平臺。讓醫科學生從中鍛煉堅強的意志,訓練人際交往能力,發展創新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在心理素質、精神面貌、思維方式、審美意識、道德標準和價值取向等多方面的協調發展,培養綜合素質,增強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席崢,柳雯,高蕊等.對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思考[J].中國考試,2008(4).
[2]周燕斌.結合內科學教學實際,培養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J].臨床醫學工程,2011(11).
[3]劉敬.加強醫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意義與對策[J].中國醫藥導報,2006(16).
(作者單位: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