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五年制高職是在全國率先設置的高職大專,以培養技能型緊缺型人才為目標。由于學生基礎差,接受、理解能力差,學習習慣不好等原因造成整體教學效果不好。筆者從實際出發,構思課堂教學情境導入10種模式,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主動參與,改變了課堂死水一片的現狀。幾年的實踐取得了一些效果。本文旨在完善以前設想,在實踐基礎上試做探討。
一、五年制高職的教學實情與教學反思
職業教育課堂教學必須進行重大改革,切實從學習內容出發,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從技能獲得的效果出發。衡量這種課程教學改革的標準是學生是否發自內心地喜歡學習以及教學是否有成效。我們不能改變學生,只能改變我們自己;不能改變現狀,只能從改變自己的觀念開始。因此,課程改革與教學改革之路要從了解學生的需要開始。
二、新型職校課堂教學情境導入的10種模式
通過調查研究,走訪學生,借鑒其他有效課堂教學,可以構建新型課堂教學模式,通過情景導入以吸引學生眼球,切實改變當前教學效果不佳的現狀。
1.“發言-評價”模式
讓學生交流發言,談自己的理想,設想自己的人生與未來,對自己的職業進行規劃。了解學生需求,及時評價,抓住話題,因勢利導。必須學會發現學生的長處,并且毫不吝惜地表揚學生的優點。即使一時發現不了學生的優點,也要學會從其他角度看待學生的發展與改變。恰當地評價學生是教師基本功之一。
每個教師都喜歡好學生,這是人性的特點,無可厚非。但是作為教師,必須改變自己的習慣性思維和職業惰性,從教育事業出發,從學生的發展出發,從國家民族利益出發,建立和順應新的人才觀——世界上沒有廢品,只有放錯地方的物品。人才是國家的重要資源,也是一個地區的最核心的競爭力。努力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欣賞學生,發現學生的潛能,發掘學生的長項,做一位伯樂,培養出世界上未來的優秀人才,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
2.“夢想-啟發”模式
讓學生暢談理想,利用其渴望發財、當老板的積極性,順勢而為,讓其興趣盎然,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
要激發學生心中的夢想,努力讓學生敢想敢干,用社會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的事跡啟發學生,讓學生積極行動,構造自己的人生夢想。告訴學生,任何成功都是從“造夢”開始的,沒有夢想的人做任何事都不可能成功。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搜集歷史名人敢于做夢、敢于實踐、敢于創新的事例,從而樹立榜樣的形象。然后正式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把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行為,從而為學生即將開始的職業人生開一個好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深刻啟發與正確引導是必不可少的,這是關鍵的步驟,也正體現了教育教學中“雙主體”地位與作用的真正發揮。
3.“賞識-反思”模式
教師應賞識學生優點長處,從心底關心學生成長,激發其成才的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正處于形成階段,因而都是可塑造的。筆者最初感覺學生普遍在浪費時間、浪費人生,但是深入地反思,就會覺得這是人生的過程,也是成長的必然規律。需要正確看待這件事,從根本上尊重教育規律,對學生有耐心,用一顆平常心來處理對待。在賞識學生的同時,也要觸動學生反思的神經,經常讓其尋找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再找到別人的長處與短處,進行橫向對比。
4.“孝道-推動”模式
通過開展對父母感恩、盡孝的活動暢談、弘揚傳統美德,激發學生回報父母的愿望,推動其早日懂事,早日明理。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道具有很大的生命力,是人性中珍貴的內容。每一個人的心目中必然有孝敬、報答的因素,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學會挖掘學生心中暗藏的“孝”的寶貴因素,充分發揮其博大的力量,把它的潛力調動起來。曾經有位教育家告訴我們:“教育就是引導學生身上善和美的因素”,并將它充分調動。通過孝道的弘揚,讓學生建立自信,學會思考親子關系,從而促進自身發展。
5.“故事-導引”模式
通過講故事引入新課,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其積極參與課堂,導引其走向成功之路。
故事具有獨特的魅力,連成人也會被吸引;故事具有模仿的意義,能讓人受到啟發;故事具有想象的空間,能讓人增加個人發揮的余地;故事還有勵志的作用,讓人受到鼓舞。教師在課堂引入一個好故事,能讓學生受到好的教益,產生定向的魔力,引導學生心向往之。讓學生來講故事,既鍛煉學生能力,也讓其他學生信服,可以真正地引導學生的發展方向,讓學生真正地受到感染。在故事之中,學生是參與者,是演員,在別人身上還原自己的影子。在故事之外,學生是旁觀者,是觀眾,在反思中找到前進的動力,努力的方向。當然,選取的故事要能打動學生,促進學生進取。
6.“游戲-探究”模式
通過做教育游戲,學生扮演角色,演出劇本,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構建生動活潑的課堂。
寓教于樂是最好的教育形式,是傳達道理、講授知識的最好的方式。在游戲中,學生輕松愉快,沒有負擔,從而容易接受知識,獲取能力,正是環境育人的最好體現。在游戲中探究,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領悟,在游戲中成長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使用游戲教學時,必須要選擇與教育教學內容比較貼近的內容進行操作,千萬不能為了游戲而游戲,因為泛濫的游戲將會變成災難,使我們的教學受到沖擊。
7.“案例-任務驅動”模式
引入教學案例,進行任務驅動,深入淺出地學習知識。
案例教學法是極好的教學方法,案例中有許多可以模仿的重要內容,也有可供借鑒的歷史經驗,是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案例中往往包含激動人心的力量,也包含可以效仿的實證,為后來者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樹立了成功的典型。進行案例教學時,需要選取特別的教育意義的典型示范,讓學生及時學習,容易掌握。選取的案例要有教育意義,對學生有幫助,對現實有啟發性。通過案例學習,要及時布置任務,以便學以致用,在學習中嘗試,在嘗試中加深印象。任務驅動,就是在任務指引下去進行嘗試,在嘗試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人的潛能往往得以發揮,并且要用到多方面知識,在多舉并下中促進知識融會貫通。
8.“信息整合-問題解決”模式
通過信息技術進入課堂,構建問題情境,讓學生解決問題,從而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是具有時代氣息的內容,讓所有學生在同一起跑線上共同進步;信息技術使學生的知識來源變得異常豐富;信息技術使教師的教育教學有無法比擬的途徑。因此有人稱現在是“并喻時代”,我們與下一代共同成長,再也不能夸口自己知識能力有多么厲害。職業教育沒有升學壓力,正好可以讓學習回到它的本位——為自己而學,為未來而學,為理想而學。把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教學進行深層次地整合,在知識探究、知識能力學習訓練中,信息技術既是工具手段,也是學習的對象。在問題解決中使用信息技術,把握信息技術,理解信息技術,也從更高的層次角度提升信息技術修養。
9.“專業課-文化課合作”模式
構建項目課程,通過多學科合作,嘗試進行兩個教師雙向合作的“專業課-文化課”混合課堂的實踐,讓學生積極參與,理解知識與應用的聯系。
項目課程是職業教育專家近年來提出的職業學習形式,其目的在于綜合運用各科知識共同完成生產項目,或者說通過模仿工農業生產的某個過程或者某個工藝流程而設計的課程內容。這是讓學生提前體驗生活,在生產勞動的提前見習中深化知識理解,理論聯系實際,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知識運用中提高能力,在能力發揮中進一步促進知識掌握。可以說這是生產能力的集中體現,更是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環節。
10.“參觀-調研”模式
職業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根本在于職業教育以技能訓練為中心,而普通教育以知識理解為主。這就決定實習實訓在職業院校課堂中應該占據相當大的比例。
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學習效果的重要渠道。學生的學習、實訓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要有專人指導,并且當成一項系統工程來進行。要將半工半讀、頂崗實習當作培養人才、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來抓,有專人負責,有及時上交作業。改變目前實習就是“放羊”的錯誤傾向,真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此外還要有計劃分階段帶領學生暢游大自然,參觀工廠、農村、商場,學習調查、統計、測量等實踐技術,理論聯系實際,理論聯系生產,理論聯系生活,理論聯系個人體驗,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知識素養。
基金項目1:江蘇省教科院現代教育技術課題《蘇北職校構建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效教學模式的研究》(編號2011——R-18903);
基金項目2:江蘇省宿遷市職業教育與社會教育課題《數學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研究》(編號2012001)。
(作者單位: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宿遷經貿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