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企合作模式、機制的基本內涵
模式是指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方法論。把解決某類問題的方法總結歸納到理論高度,這就是模式。
我國學者查有梁先生在《教育建模》一書中,從模式論的高度對什么是模式給出了一個全面的定性敘述:“模式是一種重要的科學操作與科學思維方法。”
校企合作作為區別于學校本位模式、企業本位模式和社會本位模式的第四種職教發展模式,是基于市場和社會需求為目標導向的職業院校和企業雙方共同培養人才的一種方式,是在社會教育和培訓合格勞動者的目標下,開展的職業院校與企業、行業、服務部門等校外機構之間合作的標準樣式。
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質在于把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實現良性互動,形成“雙贏”局面;核心是產學合作、工學結合、雙向參與;實現目標是增強學校的辦學效益和企業的人才競爭優勢,最終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綜合能力,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機制原指機器的構造和工作原理。“機制”一詞現已廣泛應用于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指其內部組織和運行變化的規律。在任何一個系統中,機制都起著基礎性的、根本的作用。
理解“機制”這個概念,最主要的是要把握以下兩點:一是事物各個部分的存在是機制存在的前提,因為事物有各個部分的存在,就有一個如何協調各個部分之間關系的問題;二是協調各個部分之間關系的一定是一種具體的運行方式。機制是以一定的運作方式把事物的各個部分聯系起來,使它們協調運行并發揮作用,例如競爭激勵機制、監督機制、制約機制等。
機制的建立,一靠體制,二靠制度。體制主要指組織職能和崗位責權的調整與配置;制度廣義上講包括國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規以及任何組織內部的規章制度。也可以說,機制只有通過與之相應的體制和制度的建立(或者變革),才能在實踐中得以體現。
成功有效的校企合作機制的建立不僅有賴于學校和企業雙方,而且政府推動和市場調節也構成了校企合作的重要外部力量。此外,社會歷史文化傳統、法律法規、行政和行業管理體制、企業生產方式等都構成了校企合作的外部因素。
二、校企合作模式體現了“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要求職業教育必須更新人才培養觀念,把就業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切實從專業學科本位向職業崗位和就業本位轉變,實現教育與就業的對接,而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貫徹這一辦學方針的有效途徑。
首先,校企合作模式可使職業院校學生獲得實際工作體驗,幫助他們順利就業。在人才市場上,諸多用人單位希望錄用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人員,這對一直在學校學習的學生來說是不切實際的。但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學生在校求學期間就有機會到企業進行一年或者更長時間的頂崗實習,按照企業實際的生產和服務要求參加工作實踐,這使得學生在校期間就具備了企業等用人單位錄用新員工所需的工作經驗。
其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使畢業生能快速實現由學生向社會人的角色轉變。在頂崗實習期間,學生參與工作實踐,有利于培養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的精神,增強對崗位、職業的感情,較早地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學生的動手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獨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應變能力等職業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和鍛煉,這是崗位實踐活動以外的任何形式都無法完成的。
再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夠及時幫助學生掌握就業信息,實現學生就業和企業用工的順利對接。目前,應屆畢業生在謀求就業時遇到的障礙之一就是信息不對稱,不能獲得必要、及時的就業信息,使得學生付出很大的經濟、時間和機會成本,也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就業崗位。職業院校通過校企合作,增加了學生接觸企業等用人單位的機會,使他們在實際生產和服務過程中,熟悉企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了解企業聘用新員工的意向,直接或間接獲得有用的就業信息。同時,通過校企合作,學校把握了行業發展趨勢,掌握了企業用人需求,實現了“訂單式”培養,大大改善了畢業生的就業狀況。
三、需重點解決的問題
“就業為導向”辦學方針的提出,要求職業教育在體制上實現回歸。這種體制要求職業教育實現計劃培養向市場驅動的轉變、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觀引導的轉變、傳統的升學導向向就業導向的轉變,建立“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的辦學體制。為此,我們要重點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我們要強化政府通過職業教育解決社會公平和市場失靈的角色和作用,并形成相應的法律和制度。政府應為校企合作提供平臺,加強職業教育政策法規的調控,為職業教育創造良好的外部空間,同時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職業教育發展的服務體系,保證企業等投資主體對職業教育的有效投入,給予辦學的企業以稅費的減免或直接給予經濟資助。
二是校企合作中的主體缺失問題。我們應強化校、企雙方的主體責任,職業教育是一種具有強烈經濟行為和企業行為的教育形式,沒有企業的參與將是不成功的。政府應規定企業有承擔職業教育的責任和義務,并建立促進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利益補償機制,同時提高學校與企業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并建立相應的合作渠道和平臺。
三是要解決行業(行會)等中介力量在市場經濟中的制度保證,明確行業(行會)在職業資格標準、職業資格認定以及行業人力資源開發中的法律地位和社會作用。在政府的指導下,行業組織要發揮對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承擔職業教育培訓的統籌作用,建立勞動力市場供求信息發布平臺,系統、準確、及時、權威地發布勞動力市場供求信息。
四、校企合作模式機制的建立
由于校企合作涉及政府、學校、企業、行業組織等眾多參與主體,在校企合作的內容上,也包括受訓者選拔的標準和規則、培養目標的確定、培養方式的選擇、教學資源的共享以及師資的合作等方面,因此,校企合作成功的關鍵在于建立一個多元整合的機制。
構建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需要加強校企合作機制,建立校企合作的動力、激勵和約束機制,從而保障校企合作長期、穩定、健康的發展。
1.動力機制
強烈的利益驅動是校企合作的動力所在。職業院校參與校企合作是為了培養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而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是為了獲得提高競爭力所需要的人才,二者的結合點是學生。而學生則在校企合作中提高了職業能力,提高了就業預期,同時通過參與頂崗實踐可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
因此,構建校企合作的動力機制關鍵在于校企合作如何最大限度地滿足學校、企業和學生三者的利益追求,形成共贏的利益驅動機制。對于職業院校,國家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以人才培養的供需對路來評價職業院校的辦學效益,并將其與國家對職業院校的財政撥款相掛鉤,深化職業院校對于校企合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知。對于企業,政府應保護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確保企業在合作中能獲得預期的利益,具體包括以下方面:優先獲得畢業生的挑選權;可以利用學校資源對職工進行繼續教育,從長遠來看企業可通過刺激、激勵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轉化為學習型企業,提高企業競爭力;依法享有一定的財政補貼或稅費減免。對于學生,國家應以法律的形式確保學生在參與頂崗實踐中能獲得真實的工作體驗,并能取得一定的報酬,同時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促進其更好的就業。
2.激勵機制
由于目前我國校企合作的瓶頸在于企業的積極性不高,因此,通過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從政策和制度層面激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只有解決好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激勵機制,即解決好企業在參與職業教育過程中的近期和長遠利益問題,才能持久、穩定地引導企業參與到校企合作中來,形成穩定的校企聯合辦學機制。
首先,國家應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從法律上規定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因此,政府應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法》,進一步明確和規范政府、學校、企業、學生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在這一法律框架下,政府應建立校企合作辦學的體系、制度和章程等,各級校企合作教育委員會應加強對合作教育的指導和協調。
其次,國家應該建立企業職業教育利益補償機制,開征企業職業教育與培訓稅,規定達到某一經營規模的企業必須承擔相應的職業教育與培訓責任。政府可參照發達國家的做法(如英國政府規定,企業和學校聯合培養學生,企業可減少繳納教育稅額;加拿大也通過退稅政策來鼓勵用人單位參與校企合作),對于參與校企合作教育的企業按一定比例減免職業教育與培訓稅,或稅收返還企業,專款用于企業職業教育,讓企業切實感到參與職業教育既是履行一種社會責任,又是從事一項對本企業經濟效益有明顯促進作用的事業,激發其參與職業教育的動力。
3.約束機制
政府應將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鼓勵性政策與不履行職業教育義務的懲罰性政策法規化。由國家或行業中介組織制定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實施細則,明確企業應承擔的具體義務和責任及相應的懲罰措施,并加強政策的執行力度。政府對于未能履行職業教育義務的企業應給予一定的經濟懲罰,以此從法律上形成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約束力。
同時,政府應強化行業組織的管理和監督作用,形成行業組織對于企業的約束機制。政府應鼓勵建立非政府、非市場的公法性行業組織團體,通過立法賦予行業組織應有的法律地位,在政府的引導下,讓行業性組織參與企業的管理。政府通過發揮行業性組織的橋梁作用,建立連接企業、學校以及政府的中介組織和機構,讓它們為政府提供政策建議和咨詢,向企業和學校宣傳、推廣校企合作的成功經驗等,從而在行業內形成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良好氛圍。
本文來源為廣東省交通運輸廳《交通運輸高技能人才合作培養模式與機制的研究》課題。
(作者單位:廣東省交通運輸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