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百科全書》中對“職業指導”是這樣解釋的:職業指導,亦稱職業咨詢或就業指導,指根據社會職業需要針對人們的個人特點以及社會與家庭環境等條件,引導他們較為恰當地確定職業定向、選擇勞動崗位或者轉到新的職業領域的社會活動,是溝通求職者和用人單位、教育部門和社會的有效途徑。《教育部關于加強職業技術學校職業指導工作的意見》指出:加強職業技術學校的職業指導工作,是實現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生順利就業的有力措施,是實現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功能的有效途徑。同時明確職業指導課是職業技術學校開展職業指導工作的主要途徑之一,發揮著主渠道的作用。但是從實踐來看,中職學校的職業指導教育存在不少問題,很多情況下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如何才能上好中職學校職業指導課程,筆者從教師的角度談談以下看法。
一、學生就業的不利因素
中職學生總體就業率較高,但是就業質量較差。這主要是學生自身弱點造成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身年齡小,求職意識弱
中職學生年齡小,大多處于16-18歲年齡段。人生觀和世界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對自己的職業前景只有模糊的概念。這樣導致他們普遍缺乏求職的動力,而把希望寄托在外界的幫助上。根據筆者對任教班級學生的調查,60%以上的學生認為應該由家長和學校來幫助找工作,很多學生甚至從沒考慮過求職的問題,對于職業指導課,明顯缺乏學習的動力。
2.知識水平低,知識面狹窄
中職學生的學歷層次比較低,中職學校學制較短,主要實行的是二加一模式,也就是兩年在校學習,一年社會實踐,而學校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又比較重視學生的專業技能教學和實踐操作能力,因此導致中職學生知識面狹窄,對一些職場知識、社會常識很少關心了解,這對學生的就業造成不利的影響。
3.社會經驗少,期望值過高
現在很多中職學生到了十七八歲,沒有干活、打工的經歷。學生對于社會比較陌生,只是通過電視、網絡和他人了解社會情況。最近幾年,勞動力工資增長較快,出現了不少高工資的職工。很多學生據此認為,現在社會上工資很高。在班級調查中發現,學生普遍認為自己將來的月薪應在3000元以上,而實際上,本地企業的非熟練工,月薪大多在2000元以下。這種好高騖遠的態度,造成學生的初次就業心理落差極大。
二、職業指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中職學校職業指導課程屬于德育課程,課程的內容往往從德育角度出發,理論脫離實際的情況比較嚴重,缺乏可操作性。學生學習后,好像懂了不少,但真的走上職場,學到的東西卻一點都用不上。
二是中職學校中,職業指導教師大多是非專業課的德育教師,對于學生的專業情況,企業要求等并不了解。在職業指導課教學中,教學空洞,應付了事,不能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
三是中職學校職業指導課時量的減少。筆者所在的學校,每周只有兩節職業指導課。而且德育教師不同專業、不同年級混教的情況比較常見,有時一名教師要擔任5~6個班級的德育課程教學,不利于教師精心備課,鉆研課程。
三、教師如何上好職業指導課
1.掌握企業信息,熟悉職業要求
職業指導教師要利用中職學校的優勢,平時保持與企業、相關政府部門及社會勞動中介組織的聯系,搜集職業指導相關的信息。在教學中,結合學校的專業設置,了解有關的就業知識。在備課中要貼近突出實用性,以便于學生接受和理解。還可以采用請企業老總進課堂,帶學生下企業上課等多種授課形式,通過直觀感受來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2.了解學生特點,調整就業心態
一是課程準備過程中,要針對中職生的特點,進行備課,針對他們的年齡段和學歷水平,組織相關的案例進行教學,讓學生能去除自卑心理和不切實際的幻想,調整就業心態,正確認識自己的職業前景。
二是課程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知識面狹窄的特點,開展一些社會常識教育,如職場禮儀,職業規范等內容。課堂教學模式也不能局限于單純的灌輸,可以設置一些場景開展教學。比如:模擬招聘會、如何與老板打招呼、如何與同事相處。通過實踐開展職業指導往往比書本教學更有效果。
3.結合當地實際,優化課程教學
中職學生的就業區域往往是在當地和周邊縣市。因此熟悉當地企業的情況,對中職學生有很重要的意義。作為職業指導教師,授課過程中,不能閉門造車,要走進社會了解情況,平時多看本地新聞,了解社會經濟動態;了解招聘廣告,了解市場需求和不同行業的工資水平;比較各個行業前景,了解學生不同專業的發展方向,把這些知識和職業指導教材結合,使職業指導能真正起到指導學生就業的作用。
作為一個德育教師,如果能拓展思路,面向學生,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指導,就一定能上好職業指導課。學生也一定會接受甚至喜歡這樣的職業指導課。
(作者單位:浙江省海鹽縣理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