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開放,東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對英語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全球化經濟環境需要具有英語技能的員工也越來越多。但是,高職英語教學普遍被人們認為不是就業的主流話題,不在教學的主要位置。那么,如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以就業為導向,以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為目標,使基礎教學與工作崗位實現對接,充分體現基礎課程教學在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構建中的重要作用就成了我們必須面臨和思考的問題。
一、重視培養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信心和興趣來自成功的體驗,來自自己的進步,學習內容也應該能讓學生感覺到實用。當前,一些高職學生們的共同點就是,對學習投入精力的多少很大程度取決于對這門學科是否感興趣。以往教師單純的灌輸式教學已經無法滿足他們對課堂教學的要求。并且,由于學生英語基礎知識較差,大多數存在英語語法不成體系,單詞量嚴重缺乏等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利用課堂上僅有的時間提高英語課堂效率,進而使他們形成“學習成就感—學習興趣—學習熱情”的良好循環,同時也要抓住有利時機,激發他們的信心和興趣。
二、強化通用英語技能
高職院校的英語課程要強化通用英語技能,不能直接進入專業英語學習。無論在什么行業,人們用語言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比如問詢、說明、解釋、要求、命令、建議等等。而表達這些意思所依托的語言框架都是通用的,就像冰山露出水面的僅僅是一小部分。通用英語框架一旦建立起來,再加上行業專業詞匯,學生就可以很快運用語言來工作。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首先有賴于學生主體地位的真正確立,教師要在課堂內外通過張揚學生的創新能力來培養職業能力,把英語技能的培養有機地貫穿到整個教學活動中,積極推行“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以素質為根本,在做中學,在學中練”的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三、多種教學方法并用,改變單一課堂教學模式
高職院校的英語課程要多種教學方法并用,改變單一課堂教學模式,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機會。技能是練出來的,不是學出來的。比如采用以技能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把總訓練課時的50%~60%的時間用于學生個人的自主練習,20%~30%的時間在教師的指導下做交流活動,還有20%的時間要讓學生合作,完成一些團隊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確認學生學習的效果。不同的教學方法在能力培養方面都有其不同的著重點,有的教學方法著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有的則著重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有的著重對語言結構的掌握,而有的則著重對語言功能而不是語言形式的掌握。如利用情景教學法,會使學生們感到英語語言的使用性和可實踐性,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動力;語法翻譯法的應用可以使他們通過背誦語法規則、背誦詞匯、應用語法規則做翻譯練習等,學生們可以得到邏輯、思維的練習,提高閱讀能力。我們按照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實施教學,這樣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高職英語教學還要擺脫專而深的模式,從職業崗位所需知識結構設計專業課程,并跟隨時代新技術的發展,將新知識、新技術充實到教學中,經常更新教學內容,加大實踐教學力度。
同樣我們在教學內容上,應根據社會市場調研、企事業專家的建議、畢業生反饋、對外交往等及時了解和洞悉社會一線對畢業生英語知識、能力與素質需求,豐富并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以滿足社會發展與學生就業的需要。在教學方法上,培養學生學習、調研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研究習慣,使學生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改變教學活動形式,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用中學
高職院校的英語課程要改變教學活動形式,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用中學,通過活動檢驗自己的語言技能水平。
靈活的教學形式會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只有在真實或仿真的職業環境中經歷了鍛煉,才能較快適應就業崗位的需要,為此教師可采取校內模擬和校外實習相結合的方法,組織學生在學校用英語進行與職業相關的工作情境訓練。教師與學生分別扮演職業活動中的不同角色,運用計算機模擬處理業務和工作流程,通過模擬應聘面試、模擬完成工作任務、模擬商務演示等實踐教學活動,彌補以教材為主的教學滯后和課堂教學紙上談兵的不足。還可以經常帶領學生舉辦英語晚會,以英語小品為主來訓練學生的溝通技巧,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溝通能力,也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成就感。
為了使學生容易找到工作,企業容易找到員工,高職英語教學要致力于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學生英語溝通技能,在重視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時,不能忽視其他素質的培養;在強化職業技能訓練時,不能淡化文化基礎課的學習。只有這樣,高職英語教學才能適應新的就業形勢,培養出高素質實用型人才,從而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
(作者單位:河北省邢臺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