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應屆畢業生順利地轉變為企業員工,適應企業文化管理環境,就必須把企業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中,使企業文化在職業教育的各個環節中得以滲透。
一、企業文化對職業教育的影響
1.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
當今社會的訂單教育,恰恰體現了企業是職業教育的源頭和歸宿。學校的教育教學應圍繞企業的需求而展開。企業希望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到崗后能盡快為企業做貢獻。
2.企業發展的需要
企業文化對員工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有巨大的凝聚力和規范作用。分析現代企業員工的組成,我們可以看到企業所需的專門技術人才主要是職業學校的學生。職業教育可以通過對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來影響他們的職業文化素養,從而達到從業后能夠適應企業環境的目的。
3.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資源的共享,特別是知識資源,因而教育不再是封閉式的教育。傳統教學方法,在現代職業學校的學生身上難見成效,有必要尋找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把職業教育與企業的內容結合起來,其中的捷徑就是融合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
二、尋找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相融點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企業文化一般由物質文化層、行為文化層、制度文化層和精神文化層構成,精神文化是企業文化的源泉和核心。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相融點:
1.對象相同
在學校接受校園文化熏陶的是學生,而這些學生終究要走進社會,大部分融入到各個企業中,成為企業的中堅力量,將進一步接受企業文化的影響。
2.內容相通
校園文化要培養學生遵紀守法、愛校如家的習慣,培養學生凝聚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在學習和活動中形成競爭意識、主人翁意識及參與意識,在社會實踐中養成效益觀與經濟觀等。這些內容同時也是要求企業員工必須做到的。
3.相互聯系
校園文化是企業文化形成的基礎,企業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延續。教育為社會服務,為學生平穩地過渡為企業員工做好充分準備。這種相同、相通,在一種積極文化的帶動下,必將健康有效地和諧發展。
三、怎樣實現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
1.確定專業課程與基礎課程設置的比例,通過課堂教學滲透企業文化
課程設置要求專業知識與基礎知識并進。專業課程,要適應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的實際要求,要適應地方企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不能忽略對基礎課程的教學。基礎課程設置《企業管理》《生產與作業管理》《創新與就業指導》《語文》等課程。任課教師在學科教學中結合學科教學的內容有意識地融入職業道德、企業文化的內容,讓學生在學科學習的過程中接受企業文化教育。
2.根據職業崗位的需求組織和實施教學
第一,注重打造“雙師型”教師,安排各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生產實踐鍛煉,讓教師與企業實現“零距離”接觸。
第二,推行畢業生的“雙證制”,培養學生對崗位變化和職業轉變的適應性,緊“盯”學生學好專業基礎課,緊“盯”學生學好操作技能課。
第三,各個專業還應根據不同企業的要求,建立起各自的“專業文化”或“班級文化”。把相應行業企業需要的不同素質要求,在各專業的每個教育教學環節中、在考試考核中、在學生日常行為管理和文體生活中體現出來。
3.利用見習、實習、實訓的機會把握理解企業文化
一方面多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見習,另一方面在學生實習、實訓過程中,聘請企業一線高級技工來校指導學生實習訓練,同時引入ISO9000-2000 系列質量管理標準來建立實訓中心的質量管理體系,在實習和實踐中,讓學生充分進入“角色”,接受鍛煉。比如按照企業生產場景布置實訓中心,并在實訓中心張貼安全標語、生產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規程,使學生走進實訓中心就仿佛置身于企業生產車間之中。
4.通過企業文化的滲透培養學生適應企業、適應社會的能力
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教育的模式是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校企合作”不僅能讓學生接觸到企業的文化氛圍,還能獲得對企業文化的感性認識,同時也是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有機融合、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必由之路。利用好學校、企業這兩種教育資源,才能強化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才能使學生感受到作為未來職業人所需要的綜合職業素質;實現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融合,才能突出職校辦學特色,實現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實現職業學校學生就業的“零適應”期。
(作者單位:山東省鄒城市石墻鎮職業中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