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承擔著培養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和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的任務。語文教材本身具有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會之美、藝術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動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語文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就應把握文中奔騰的感情激流,領悟字里行間跳動著的感情脈搏。這樣,呈現在學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號,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因此說“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靈魂”。
一、情感教學對語文教師的要求
語文教學因其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的特殊性,既有嚴謹的科學性,又有強烈的人文色彩,是一種更具創造性的勞動,對語文教師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語文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情感修養,擁有良好的職業情感,才能保證教師在課堂上始終洋溢著飽滿的工作熱情。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持有積極、穩定、協調的情感,自我動情,移情體悟,調控情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應具備的良好情感調控力表現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教師要努力運用美文佳作中飽含的真摯感情,扣擊學生的心弦,激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使教師、學生與作品傳達的感情達到完美的統一,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情感共鳴。其次,教師的情感調控力還體現在適時適度地把握、調控課堂教學的情感氛圍上。再次,教師的情感調控力還體現在自制力上,優秀的教師時時注重情緒的穩定協調,做到心態平穩。花點力氣上好一節課并不難,難的是上好每一節課,這不僅需要高超的教學技巧,更需要有良好的情感調控力。一個好的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以自己真摯、坦蕩的情懷與學生見面,這本身就是一種美的感染。18世紀中葉,法國教育家盧梭曾說過:“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發展,只有真心實意地愛學生,才能精雕細刻地塑造他們的靈魂。”所以,語文教師要做到感情投入,必須要具備熱愛學生的美德。語文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潛在力量,也是語文教學過程積極化和最優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發掘教材內涵,陶冶學生情感
選入中職語文教材的作品都是情文并茂的精品,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都不同程度地蘊涵著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這些情感因素進行語文教學,以此調節課堂氣氛,讓學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產生主觀體驗,進而陶冶學生的良好品質和高尚情操。可以說,這些作品都是作者自己的血和淚凝集而來的,是感情的海洋。冰心說過:“文章寫到了有風格,必須是作者自己對他所描述的人、物、景有濃厚真摯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沖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東抄西襲的語言,乃是代表濃厚真摯的情感的獨特的語言。”
三、運用飽滿的情感性語言營造氛圍
在語文教學中,要注意通過語言來營造課堂情感氛圍。教師的語言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是激發學生愛學語文的基本手段。課堂教學語言是否清晰、準確、簡練、生動,是否有藝術感染力,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敗。每篇課文的感情色彩不同,或歡樂,或悲傷;或熱愛,或憎惡;或抑揚,或低沉……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有時像戰鼓催征,雄兵開拔;有時如綿綿春雨,滋潤心田;有時像江河奔流,一瀉千里。教師的語言是比投影儀、錄像機、電腦等硬件更重要的軟件,因此,語文教師一定要提高自身的語文修養,才能通過多種途徑影響和激起學生的求職欲,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風趣,引發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消除教學中師生的疲勞,改善課堂氣氛,啟發學生的心智,引導學生深入鉆研問題。
四、創設情境,以境生情
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情境主要是指運用圖畫、攝影、音樂、語言描繪和動作演示等方式,創造與渲染氣氛,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使他們感同身受,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種教學法。情境創設的關鍵在于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把教材中的語言文字演化成有聲有色的客觀世界和動人的現實生活。對描摹祖國壯麗山川、名勝古跡的課文,要讓學生眼觀文字,耳聽音樂,腦現圖畫,神游佳境,獲得賞心悅目的歡愉,激起熱愛祖國的情懷;對寫人敘事的課文,要再現人物活動的場景,聯想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使學生有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覺。對以動植物為表現對象的課文,要化靜為動,融情于物,達到物我兩化的境界。不管閱讀哪類課文,都要引導學生把心放進去,入其境而知其事,明其境而通其情。
(作者單位:山東省聊城市機電工程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