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與“變化”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兩個重要原則。“和諧”是“變化”的基礎,“變化”是“和諧”的保證。這兩個看似矛盾、實則相連的因素,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是缺一不可的。少了“和諧”,語文課堂教學就會變得松散,失去方向;少了“變化”,語文教學則會變得呆板,沒有活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創設“和諧”的語文課堂,又要構建“變化”的語文課堂。
一、創設“和諧”的語文課堂
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立體流動過程,它猶如奏樂。教師與學生、教學內容與教學情境、文與道等都是一個個跳動的“音符”,它們必須圍繞著“和諧”這一“主旋律”緩緩流出,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教師不僅要創設和諧的師生關系,也要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同時還要注重文與道的和諧統一,這樣才能演奏出和諧的課堂旋律。
1.創設和諧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的一種人際關系。西方有一位學者曾說過:“人與人的關系也是一種生產力,良好的師生關系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藝術》中也指出:“課堂上一切困惑或失敗的根子,在絕大多數場合下都在于教師忘記了,上課是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師生間的相互關系決定的。” 由此看來,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生關系是否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進行正常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的保證,它時刻制約著師生之間的全面合作程度。
2.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
課堂教學過程是特定的人際交往過程,它需要心靈的溝通、智力的對接、情感的投入,也需要氛圍的渲染、情境的體驗。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除了要創設和諧的師生關系,還要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制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情緒氛圍,它更多地指活動主體所擁有的“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內存的、主體的體驗、氛圍和人際互動”。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呈現情境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它的教育學價值在于促使學生觸景生情、睹物思情,并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這樣就可以調動大腦右半球的聯想、想象等功能,從而創造性地發現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新方案。教學實踐也證明,教師精心創設教學情境,能調動學生積極的情緒,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
二、構建“變化”的語文課堂
語文教學應該是美的教學,教師不僅要追求教學的和諧美,更要力求教學的變化美。一成不變的課堂教學,只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而變化的課堂,能讓學生時刻保持一種新鮮感,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接受知識。課堂教學的變化美包括教學節奏、教學內容、教學板書、教學方法等方面的變化。
1.教學節奏動態變化
變化是節奏的生命,沒有變化就沒有節奏。和諧的課堂教學節奏是教育的外化形態,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保證。語文課堂教學節奏是指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發展水平,有規律地施加教育影響力,從而使教學過程呈現出張弛相間、高低參差的狀態。這就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要體現富有美感的規律性變化,這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保證。
2.教學內容豐富多彩
語文教材內容涉及文學、哲學、歷史、科學等各個方面,但教材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這就留給教師許多補充、發展的空間。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需求,融合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
語文課堂教學如果總是停留在對教材的分析講解上,久而久之,會使學生感到單調乏味,從而降低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必須開放語文課的教學,重視課堂教學內容的豐富性,盡可能多地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以期達到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諧境界。如教授朱自清的《春》,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性地認識春天,教師可以不失時機地引入一些有關描摹春天的詩文。例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是以靜寫春;賀知章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是以動寫春;孟浩然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是從聽覺寫春;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和朱熹的“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則是從視覺寫春。這些詩文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增加了課堂的教學容量,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了學生的愛春之情,反過來也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朱自清對“春”的贊美之情。可見,依據教學需要增補的相關內容如果能與課文的教學內容達到相互輝映、水乳交融的和諧狀態,對于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是很有幫助的。
3.教學板書靈活多樣
心理學研究表明,大腦能記憶的信息,85%來自視覺,10%來自聽覺,5%來自嗅覺和觸覺。“黑板是課堂教學中提供視覺信息的最簡單、最重要的發射源。”因此,語文課堂教學應當也必須對板書給予足夠的重視。其實,好的板書是一種藝術品,能夠生動地體現教師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處理,展現教師的教學思路和教學風格,同時凝聚著教材的精華。
教學板書的形式包括排列式、要點式、提綱式、結構式、線索式、連環式、回環式、輻射式、階梯式、表格式、圖解式、蛛網式、雁行式等。這些板書形式各有特點,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需要進行選擇。各類板書既可獨立應用,又可以靈活配合、綜合設計,以更好地發揮板書的教學功能。
4.教學方法靈活多變
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而采取的教的方法和學的方法的統一。在教學中,如果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和某一固定模式,很容易使課堂顯得枯燥無味、呆板無趣,這不僅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抑制了學生的思維,也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實現。相反,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能讓學生時刻保持一種新鮮感,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接受知識。
語文教學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其文體、語言、情理、風格等都不盡相同,這就決定了教學方式的靈活多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有講授、問答、討論、練習等,新課程在繼承這些方法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出現了演講、表演、辯論、鑒賞等其他形式。像《項鏈》、《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表演性強的課文,可以通過復述故事、角色朗讀、上臺表演、補編故事等方法進行教學,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像《再別康橋》、《師說》等鑒賞性強的課文,教師可以通過反復朗讀和想象感悟的方法教學,也可讓學生找出精彩語句進行小組討論、交流,重點在于品味語言、體會情感。除了表演和鑒賞外,有的課文應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從旁指點;有的課文應以合作為主,學生先分組討論,然后師生交流;還有的課文可從重點的段落入手,師生共同探究。不管是什么教學方法,都要從具體的教學實際著手,促進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綜上所述,“和諧”與“變化”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兩個重要原則,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實現成功教學的關鍵。教師應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和創新,努力構建和諧而富于變化的語文課堂。
(作者單位:廣東省汕尾市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