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歧路燈》是研究18世紀中原地區方言俗語的重要材料。本文梳理了1980年以來學界對《歧路燈》語言特征的討論、方言詞語的考釋、詞匯的系統性研究等成果,總結了該課題研究的價值及存在的問題,以期能對今后的《歧路燈》語言研究有所助益。
關鍵詞:《歧路燈》 語言特征 詞語考釋 詞匯系統研究
清乾隆年間問世的長篇小說《歧路燈》,在當時小說之林可謂獨樹一幟。作者李綠園生于寶豐,他“用帶有河南地方色彩的語言寫清初的河南社會生活”[1],是研究18世紀中原地區方言俗語的重要材料。《歧路燈》語言與現代河南話之間的差異,是近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之間的差異在部分區域的體現。認真調查這些差異存在的狀況,弄清楚它們的來龍去脈,對研究漢語發展的歷史有重要的意義。今主要梳理1980年至今《歧路燈》的詞匯研究成果,供學界參考。
一、關于《歧路燈》語言特征的討論
探討《歧路燈》的語言特征,是研究此書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人們了解該書語言的基本面貌頗有益處。這部小說的方言特色及其研究價值很早就被學者們注意到了。早在20世紀20年代,馮友蘭先生就曾指出:“《歧路燈》用的河南話,河南南部的話?!茄芯糠窖缘娜说闹匾芯坎牧??!盵2](P1~19)董作賓先生也說過:“李綠園為吾豫惟一之方言文學家?!盵3](P21~31)
1982年,田璞曾說:“《歧路燈》的語言,有明顯的河南特色。這從它用了不少河南的方言俗語可以看出來,從它常用語氣詞‘哩’也可以看出來。”[4]進入21世紀,張生漢撰文指出:《歧路燈》語言的一大特色是“口語化程度高、鄉土氣息濃、反映社會生活面廣闊”。書中“有些常用詞,其舊有的屬于近代漢語的意義用法與新的、趨于現代漢語的意義用法并存,就是這一特征的具體體現?!盵5]《歧路燈》“所反映出的18世紀河南方言詞匯,具有鮮明的區域性色彩和突出的時代特征,這二者又是相互依存、互為表里的。拿現代河南方言詞匯與之比較,相同點和不同處都很明顯,繼承的一面和發展的一面體現都很充分”[6]。2007年,王海燕指出:《歧路燈》中“人物語言各具聲口、惟妙惟肖;作者的寫實主義精神使其在小說創作中對河南方言的運用進行自覺的追求,作品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盵7]
劉暢對《歧路燈》語言的民俗文化特色和地域性文化特征作了探討:作者李綠園“將方言土語納入雅正的文學語言的規范,既不失其特有的韻味與魅力,具有較高的典范性,又不失語言的地域性文化韻味”[8]。劉氏還通過對《歧路燈》文本的細致梳理,歸納出其語言特征的兩個方面:第一,方言土語浸染著地域文化特色;第二,俗諺熟語和歇后語的運用,豐富了小說語言的地域文化意蘊。[9]2009年,劉暢《〈歧路燈〉與中原民俗文化研究》出版。郭豫適作序說,此書對《歧路燈》語言方面的成就和價值,給予高度肯定和贊揚,但也指出它的不足之處:有些人物語言或描寫語言讓人感到矯揉造作,不夠自然。[10]
二、對《歧路燈》詞語的考釋
(一)對方言詞語的注釋與考證
小說作品的語言特色最主要的體現在詞匯方面,引起人們注意的往往是其中特色詞語的運用。《歧路燈》的語言研究,也是以其方言俗語的研究為開端的。最早對《歧路燈》的語言研究傾注大量心血的是欒星先生。欒先生耗費十年精力,參考11中不同的抄本、版本,完成了《歧路燈》的校注工作,1980年由中州書畫社出版。欒先生在整理、校注小說抄本時作了一千余條注釋,“其中涉及河南方言的條目有一百余條,明確注為‘豫語’的則有68條”[11]。這些注釋不僅有助于讀者理解原著,也為后來《歧路燈》方言俗語和它整體語言特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材料。遺憾的是在之后的十余年里,語言學界的研究者幾乎沒有人去關注、研究這部小說中的語言文字使用情況。
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出現以《歧路燈》方言俗語為研究對象的論文。1992年,伊波對欒星先生的點校注釋本進行了補充,對書中的“費氣、拿捏、毛蟲、張精、縈記、沒成色、稀松”7個詞語作了扼要的舉例性的解釋。[12]1993年,秦崇海對書中的“認真、不耐煩、謠、拿捏、小蟲蟻兒、事件、拘攣、寒寒臉兒、起辦”9個中原俗語進行了說解。[13]這兩篇是目前能夠見到的最早以《歧路燈》中方言俗語為研究對象的文章。
1994年,余輝從注音、釋義、用字、標點四個方面對欒星的校注提出了自己看法。對“師爺、比干墓、姑姑、囂、舂、老黃腳”6個詞語的釋義提出質疑并作了不同的解釋,對全書詞語研究不無裨益。[14]1995年,張生漢對書中的“擘畫、楚結、斷截、漢仗、通、膺、縈記”7個俗語詞作了詮釋。[15]并于1999年出版了專門解釋小說中方言詞匯的專著《〈歧路燈〉語詞匯釋》[16](以下簡稱《匯釋》),該書通過與今天河南話的對比,對書中三百多條方言俚語進行了詮釋。這是最早以考釋《歧路燈》方言俗語為內容的專著。
進入21世紀后,有更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歧路燈》的詞匯研究。研究成果中,一部分仍為對小說中方言俗語的考釋。2000年,張生漢對書中“投詞”“信慣”“撞頭撞腦”“黃金入柜”“扣”“開撥”“嫌擇”7個詞語作了詮釋。[17]張明海從書中統計出“顯系河南方俗詞語者80有余,可視為此類者不下百條。”并就書中一般讀者或外地讀者不易通曉的16個中原口語詞匯加以說解。[18]
劉暢評論張生漢的《匯釋》“是一部從語言學方面對《歧路燈》作品價值進行探索的專著,對讀者理解作品文本和了解河南方言詞匯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19]肖燕對《匯釋》中沒有收錄,如今在洛陽地區仍然頻繁使用的“安插、古董、費氣、廝跟、厭氣”等20個詞語作了解釋與補充。[20]方平權在其專著《漢語詞義探索》中專設了“《歧路燈》語詞選釋”一章,一共選取67條詞語,分為名詞、代詞、動詞、副詞、助詞與語氣詞,分類進行了解釋。所選詞語“一般是《匯釋》以外的詞語”。[21](P162~205)。張向陽梳理出《匯釋》中沒有提到的“抖擻、搦住、百生法兒、沒成色、強嘴”等15個“純正的河南方言詞語”,作為對《匯釋》的補充。[22]
2006年,王恩建在研讀欒校本過程中,發現一些釋詞有不當之處,對“老苗、長班”二詞進行了補正。[23]2007年,劉麗娟對諸家遺漏下的但今天仍存活于河南方言中的“游游、中、落、投、轟、當門”等12個詞語進行了闡釋。[24]2009年,程志兵對各家遺漏和以往解釋不足的“傍墨、不清、草號、承許、陡、翻精”等20個詞語做了補充,并總結了《歧路燈》在漢語詞匯史研究中的價值:“一是出現了不少新的詞語,二是給部分詞語提供了始見書證,三是可以通過這些詞語的現代分布來研究漢語方言和共同語的發展演變情況”[25]。
2010年,王寶紅在諸多學者對《歧路燈》詞語釋義的基礎上,以近代文獻資料為佐證,對書中的“筆帕、頂著神、老官板、馬子、瓶口”等9條詞語進行了補充解釋。[26]崔曉飛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傾心于《歧路燈》的研究,他通過對前人注釋的分析、比較,提出《歧路燈》中的“胡沙兒”一詞應引申指代數量極少的銀子。[27]他的《〈歧路燈〉語詞補釋》,是最近幾年來比較集中地詮釋小說中方言詞語的文章之一。
(二)對文言詞語、典故語匯的考釋
近幾年來,還有一些成果是對書中文言詞語、典故語匯進行詮釋的。這方面著力最多的是復旦大學的蘇杰,他近年發表了多篇關于《歧路燈》的論文,內容涉及校點、詞語考釋以及典故研究等。2010年,蘇杰撰文指出:欒星校注本是《歧路燈》的通行本,其???、標點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他根據上海圖書館藏清抄本對欒校本加以校核,分為“醫卜星相”“食貨財用”“文藝禮俗”三部分展開討論,提出校點意見凡36則。[28]蘇杰還從認知的角度出發,結合文本校勘,對《歧路燈》中“字面普通而義別”的常用詞“今夜、年紀、沒……意思”加以考辨,認為:“常用詞在某一時期、某一區域的特異性,具有更為重要的詞匯史研究價值。”[29]他還對書中的“有余師、飽卿老拳、治縣譜、寒畯、速化”等10個文言詞語進行校核考證。[30]還從小說引用儒家典籍的角度,從禮教道學的根柢、校點考據的準據、修辭文章的憑依三個方面,對欒校本在???、標點、注釋上存在的一些問題,予以考據補正。[31]在《歧路燈》研究界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三、對《歧路燈》詞匯的系統性研究
(一)稱謂語、慣用語的研究
謝燕琳先后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對《歧路燈》中的敬謙稱謂、排行稱謂、姓名稱謂作了詳細的梳理、分析?!镀缏窡簟分械木粗t稱謂主要有兩類:一是含表敬語素的稱謂;二是含表謙語素的稱謂。書中敬謙稱謂的使用折射出古人稱謂中的一個重要原則:敬人謙己。[32]《歧路燈》的排行稱謂主要有兩種:一是“老+序數字”;二是“第+序數字+的”。該文從“長幼”“行輩”兩個方面,就排行稱謂的分類、特點、構成、運用等進行了簡要分析。[33]謝文還從“名”“字”兩個方面,對書中姓名稱謂的命名原則、相互聯系、使用特點等進行了分析。[34]另外,謝燕琳還對《歧路燈》稱謂中“第”“老”“宅”字的用法作了進一步的探析。書中用于排行稱謂語的詞頭“第”用法十分獨特?!暗?數詞+的”構成“的”字詞組作為排行稱謂的用法,應該是“第+數詞+名詞”的一種演變。[35]書中“老”字在其稱謂語中的用法豐富全面,在姓名稱謂、親屬稱謂、擬親屬稱謂、排行稱謂、身份稱謂中均見使用。[36]書中用于身份稱謂的名詞“宅”的用法十分獨特。用“宅”稱呼官宦子弟,而且可以與排行字合用,用法大致與“舍”相似。“宅”用于稱呼官宦子弟,可能與“宅者”的“宅”相關。[37]2008年,謝燕琳的專著《〈歧路燈〉稱謂研究》出版。她的《歧路燈》稱謂語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學界的關注。
蘇杰以《歧路燈》為例,對古人的稱謂現象進行了簡略的梳理,認為“西方語言學所謂‘消極禮貌’相當于‘尊’,所謂‘積極禮貌’相當于‘親’。‘尊’是拉開距離,‘親’是拉近距離。人既需要獨立感,又需要歸屬感,所以稱謂的語用策略就表現為‘尊’與‘親’的辯證法”[38],這種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所作的討論頗有新意。
2010年,西南大學李繼剛在他的碩士論文中指出:“小說中使用的慣用語數量眾多,生命力強,富有中原地方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歧路燈》時代中原地區的語言特點?!闭撐膶π≌f中的171條慣用語,從結構、語義、語法功能、修辭作用等方面作了細致的分析考察,并運用描寫與解釋、歸納統計的方式說明了《歧路燈》中慣用語的主要特色。[39]作者嘗試運用認知語言學的知識分析小說慣用語中的隱喻和轉喻現象,為慣用語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是對慣用語研究的一種拓展。
(二)構詞研究——倒序詞、兒化詞
近幾年來,對《歧路燈》中倒序詞、兒化詞的研究也進入了學者的視野。2009年,苑志紅、李文娟將《歧路燈》中的倒序詞作了整理,得出以下結論:“倒序詞的發展變化復雜,具有連續性、不對稱性、反復性,而《歧路燈》的倒序詞還具有濃郁的方言色彩?!盵40]馬曉燕通過對小說中兒化詞的歸類分析,認為漢語“兒化現象發展到清代,已經進入了較為成熟的階段”,明清時期兒化不僅能廣泛運用于名詞、動詞、量詞、形容詞、副詞、代詞、方位詞等各種詞類后,還可以出現在許多固定的結構中;兒化不再局限于表幼小或形體小的人或事物,大的事物、無所謂大小的事物、抽象的事物同樣可以兒化;兒化詞的使用與人物的性格、身份、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體現了作者的臧否態度;絕大多數兒化詞并沒有感情色彩的標記作用,無所謂喜愛與憎惡。[41]這些見解對于深入漢語兒化詞的發展歷史,無疑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三)詞匯系統的研究
2009年,以統計數據為依據對小說中的詞匯系統進行整體分析的文章也開始出現。趙麗娜對小說詞匯體系中的詞頻、詞匯音節數量、詞長做了定性定量的統計和分析,得出結論:“《歧路燈》的用詞的詞長與現代漢語的詞長已經非常接近,它反映《歧路燈》詞匯口語化的程度已經非常高”,這“將幫助我們了解近代中原地區詞匯系統與現代漢語的淵源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近代漢語白話詞匯系統的面貌”,同時也有“豐富漢語詞匯研究的基礎信息庫存”的作用。[42]
在研究方法上,也有進展。一是注意用《歧路燈》與同時期其他有方言色彩的語料作對比,二是注意把詞匯意義與語法意義結合起來進行考察。2004年,張生漢、劉永華把《紅樓夢》《歧路燈》和《儒林外史》這三部同時創作于18世紀中葉的小說中的予詞,也就是表示授與的“給”和“與”之前分布的動詞進行比較,揭示出該格式中的通語和方言詞匯的使用情況及其演變軌跡,并提出一種漢語史的研究方法。[43]劉永華還通過對這三部書中“租、賃、雇、覓”4個詞的意義和分布的描寫與比較,揭示出“租”這一語義場中各成員在當時的使用情況及其演變軌跡,結論令人信服,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頗有啟發性。[44]
縱觀三十年來《歧路燈》的詞匯研究,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認識到《歧路燈》在近代漢語研究中的語言學價值,研究成果也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但是毋庸諱言,以往的研究也存在很多遺憾和不足,概括起來主要有兩點:1.做具體詞語考釋的多而著眼于小說整個詞匯系統去進行探討的少;2.就事論事的多而把《歧路燈》詞匯研究放在當時北方官話背景下去思考的少。對這部長篇白話小說中的詞語特別是帶有明顯方言色彩的俗語詞作具體的辨析、考釋,當然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歧路燈》整個詞匯系統研究的基礎性工作,也是幫助普通讀者更好地閱讀、理解這部小說的很有意義、必須要做的事情,但是這種工作永遠替代不了對其詞匯系統性的描寫、分析;沒有詞匯系統方面的討論,就很難弄清楚這部小說所使用語言詞匯的基本特征——不論是地域方面還是時代方面的。如果僅僅就這部小說的詞匯現象進行討論,不把它放入18世紀北方官話這一更大的背景下去考察,不與同時期其他白話作品語料進行比較,那么對《歧路燈》的詞匯基本特點的把握將是不準確、不全面的;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討論很難成為近代漢語詞匯研究的組成部分。另外,對這部小說中文化詞匯的研究也不夠全面、深入,這也是今后研究工作中應注意的問題。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8BYY043]。)
參考文獻:
[1]姚雪垠.一部值得重視的古典長篇小說——《歧路燈》序[J].長
江文藝,1980,(7).
[2]馮友蘭.歧路燈·序[A].古本小說集成[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0.
[3]董作賓.歧路燈·李綠園傳略[A].古本小說集成[C].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0.
[4]田璞.《歧路燈》初探[J].安陽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2,(1).
[5]張生漢.《歧路燈》的語言特征[A].張放濤.社科理論與實踐[C].
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0.
[6]張生漢.從《歧路燈》看十八世紀河南方言詞匯[J].河南廣播電
視大學學報,2001,(4).
[7]王海燕.雅俗共賞,妙趣橫生——《歧路燈》的語言藝術[J].阿
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1).
[8]劉暢.論《歧路燈》小說語言的民俗文化特色[J].河南理工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9]劉暢.論《歧路燈》語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J].南陽師范學院學
報(社會科學版),2009,(5).
[10]郭豫適.論《<歧路燈>與中原民俗文化研究》[J].南陽師范學
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11]崔曉飛.社會語言學視閾下的《歧路燈》語言研究[D].暨南大
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12]伊波.《歧路燈》豫語拾例[J].甘肅社會科學,1992,(5).
[13]秦崇海.《歧路燈》中原俗語簡釋[J].黃淮學刊(社會科學版),
1993,(3).
[14]余輝.《歧路燈》校注的問題[J].河南圖書館學刊,1994,(3).
[15]張生漢.《歧路燈》詞語例釋[J].古漢語研究,1995,(4).
[16]張生漢.《歧路燈》語詞匯釋[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
[17]張生漢.《歧路燈》詞語雜釋[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1).
[18]張明海.《歧路燈》中原口語詞探釋[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
2000,(3).
[19]劉暢.20世紀以來《歧路燈》研究回眸[J].河南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2004,(5).
[20]肖燕.《<歧路燈>詞語匯釋》補遺[J].洛陽大學學報,2005,
(3).
[21]方平權.《歧路燈》詞語選釋[A].漢語詞義探索[C].長沙:岳
麓書社,2006.
[22]張向陽.也談《歧路燈》河南方言詞語——兼與張生漢先生商
榷[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0,(5).
[23]王恩建.《歧路燈》欒校補正二則[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2006,(5).
[24]劉麗娟.《歧路燈》釋詞補遺[J].語文學刊(高教版),2007,
(5).
[25]程志兵.《歧路燈》詞語札記[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
學版),2009,(3).
[26]王寶紅.《歧路燈》若干詞語補釋[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2010,(6).
[27]崔曉飛.《歧路燈》中“胡沙兒”一詞芻議[J].山東文學(下
半月),2010,(12).
[28]蘇杰.《歧路燈》校點與明清社會生活[J].明清小說研究,2010,
(2).
[29]蘇杰.《歧路燈》詞語札記[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
(3).
[30]蘇杰.《歧路燈》文言詞語考異[J].蘭州學刊,2010,(3).
[31]蘇杰.《歧路燈》引用儒家典籍考論[J].蘭州學刊,2010,(8).
[32]謝燕琳.《歧路燈》中的敬謙稱謂[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2006,(5).
[33]謝燕琳.《歧路燈》中的排行稱謂[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2006,(5).
[34]謝燕琳.《歧路燈》中的姓名稱謂[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7,(2).
[35]謝燕琳.《歧路燈》稱謂語中“第”字用法探析[J].蘭州交通
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36]謝燕琳.《歧路燈》稱謂語中“老”字用法探析[J].現代語文
(語言研究版),2009,(8).
[37]謝燕琳.《歧路燈》稱謂語中“宅”字用法探析[J].現代語文
(語言研究版),2010,(4).
[38]蘇杰.尊與親的辯證法:《歧路燈》稱謂現象考略[J].河南師
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
[39]李繼剛.《歧路燈》慣用語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0.
[40]苑志紅,李文娟.《歧路燈》中的倒序詞研究[J].語文學刊(高
教版),2009,(1).
[41]馬曉燕.論《歧路燈》中的兒化詞[D].山東大學碩士學文論文,
2009.
[42]趙麗娜.《歧路燈》詞匯系統研究[J].欽州學院學報,2009,
(2).
[43]張生漢,劉永華.《紅樓夢》《歧路燈》《儒林外史》方言詞
語比較——以予詞前的動詞為例[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44]劉永華.《紅樓夢》《歧路燈》和《儒林外史》的方言詞語比
較研究(下)——以“租、賃、雇、覓”為例[J].新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
(張玉萍 河南開封 河南大學文學院 47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