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早期現代漢語研究始終是現階段漢語研究的一個薄弱環節,尤其是其中的詞匯研究,更是弱中之弱。要引起對這項研究的足夠重視并深入展開,首先要解決的關鍵就是對其意義和價值的認識。“早期現代漢語詞匯”研究的意義和價值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漢語語言學本身而言,無論從共時還是歷時的角度,它都是一個非常值得認真研究的領域,并將為現代漢語研究補充更為豐富的內容。二是對其它相關學科研究而言,它會提供一個全新的研究視角,以語言最真實的反映社會發展,還原一段真實的歷史,將為相關學科的研究提供豐富、翔實的資料。
關鍵詞:早期現代漢語 詞匯 民國
早期現代漢語研究始終是現階段漢語研究的一個薄弱環節,尤其是其中的詞匯研究,更是弱中之弱。但是,作為近代漢語到現代漢語的過渡階段、文白轉變時期和社會重大轉型時期的語言,我們認為對它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研究的意義和價值都非常大:不僅對漢語語言學研究自身有重要作用,對相關學科和研究領域意義也很重大。
一、早期現代漢語研究的重要性
(一)對漢語語言學研究而言
早期現代漢語是現代漢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漢語史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19年~1949年;第二階段:1949年~1966年;第三階段:1966年~1976年;第四階段:改革開放至今)[1]中的第一個階段。對早期現代漢語的研究,應當從整個漢語語言學研究、漢語史研究的角度來看其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1.共時的角度
所謂共時的角度,就是將現代漢語作為一個共時平面,對它進行全方位、深入、細致的研究。早期現代漢語中有許多獨特的現象(如文白交糅、中西糅合、歐化句式等),如果不對它們進行考察、描寫和分析,現代漢語研究就很難達到“全方位、深入、細致”的要求。因此,對早期現代漢語的考察和研究,將十分有助于實現我們的目標。
2.歷時的角度
所謂歷時的角度,就是以“現代漢語史”(由我的合作導師刁晏斌先生于1992年正式提出的)的研究觀點,將現代漢語的發展置于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對現代漢語的發展演變進行史的研究,并將其納入到漢語史研究之中。
早期現代漢語作為現代漢語史的開端,表現出不同于其它語言發展階段的特殊的語言現象——不僅有對古典文言的繼承與發展、對古代白話的吸收與創新,還有對外族語言的引進和摹仿、對口語的吸納與融合。如果這一環節的語言研究出現缺失和空白,必然會影響到整個現代漢語史、漢語史研究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無論從共時還是歷時的角度,“早期現代漢語詞匯研究”都是一個非常值得認真研究的領域,并且將為現代漢語研究、漢語史的研究彌補許多空白。
(二)對相關學科研究而言
語言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語言是對社會發展的真實記錄和寫照。由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人口遷移等的發展來研究語言的發展變化,由語言的發展變化、語言之間的融合、分裂來研究社會的發展與變遷。現代漢語史的歷史分期也是根據社會不同歷史階段的政治生活的變化對語言的發展帶來的重大變化來劃分的。因此說,現代漢語史的歷史分期是從社會對語言的影響的角度來劃分的,是語言發展的社會歷史分期。
因為社會的發展推動并帶動了語言的發展、變化,所以在對語言現象進行描寫之后,我們要解釋許多語言現象出現的原因,必然離不開語言生存和發展的環境——社會。從語言的發展中探究社會現象,還原社會現實,不僅可以為相關學科的研究提供一個從語言的角度進行研究的良好視角,更可以提供大量可供探究的、有價值的、真實的文本資料。而這些都無疑將極大地促進并推動著各學科的研究深入、全面地進行和展開。
二、早期現代漢語詞匯研究的重要性
社會的任何一點細微的變化,都會在詞語中被真實地記錄和保存下來,詞語對社會的發展、變化反映最為敏銳。
早期現代漢語的發展時期正處于前承明清,后啟民國的時期。民國雖然只有短短的38年,但隨著西學東漸、國門敞開,尤其是封建社會的終結,一個全新的社會形態的出現,無論在社會意識形態,還是社會文化、教育、思想、經濟等方面,都表現出巨大的變動和發展:重大的社會政治制度的變革、教育制度的變革、文化制度的變革、書面語形式的重大變革……早期現代漢語詞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也呈現出勃勃生機,并且作為對社會最直接的最敏銳的反映者,也真實地記錄著這一歷史性巨變。
下面簡單舉幾組例子:
A
(1)“爬是自古有之。例如從童生到狀元,從小癟三到康白度。” (魯迅《準風月談·爬和撞》)
“童生”和“狀元”是反映古代科舉制度的文言詞,“小癟三”是滬方言中口語色彩很濃的一個詈語,而“康白度”則是葡萄牙語“comprador”的譯音,典型的音譯外來詞。“文言詞、方言口語詞和外來詞”共現在一句話中。
B
“卡(kǎ)”是英語“truck”的音譯省稱,指“交通工具——卡車”;是法語“calorie”的音譯詞“卡路里”的省稱,是物理學上的“熱量單位”;而這兩個意義與下面句子中“卡”的意義顯然是毫無關系的。
(2)余大爺叫他坐下,問他當卡差的事還好不?(李劼人《死水微瀾》)
這里的“卡差”是由兩個同義詞素“卡”與“差”組合而成的,“衙役”之義。
隨著不同渠道外來詞的引入,同音詞不斷出現。
C
(3)心理推大同,東亞開絳帳。(張通典《舜水先生祠落成敬賦》)
(4)當此二十世紀,亞東大陸,轟轟烈烈,驚天動地。(魏蘭《<浙案紀略>序》)
這里的“東亞”與“亞東”詞序不同,但所指相同,均指“亞洲東部”。
(5)余生殘清之季,逃竄東隅。(章炳麟《韻文集自敘》)
(6)二客東溟秀,諧戲俯急湍。(陳三立《辛丑七月登焦山作》)
(7)郵差過了兩遍了,送來了些東邦的時報。(郭沫若《瓶》)
這里的“東隅”“東溟”“東邦”詞形有異,但所指也是相同的:“日本”。
由此可見,早期現代漢語詞匯發展過程中,一詞多形現象也表現出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的發展過程。
D
(8)英德兩國都想在海上爭霸權,所以便起戰爭。(孫中山《民族主義》)
(9)但無產階級專政,不是為了將來的無階級社會么?(魯迅《南腔北調集·我們不再受騙了》)
(10)我只知道有一個國家。而國家的舵應該放在剛毅的鐵掌里,重在做,不在說空話!(茅盾《子夜》)
(11)由華盛頓會議可以看出,美國輿論實欲把中國置于列強管理之下。(李大釗《國際資本主義下的中國》)
隨著社會制度的重大變革,新生的“霸權”“專政”“鐵掌”“列強”等政治詞語,反映了民國前期政治權利的變化、對“專權”政體及“民主”概念的認識。
E
(12)然而個人社會,本大我小我之不同,其理可互相發明。(孫中山《社會主義的分析》)
(13)拿了一封信,并且展開來,嘲笑地念著第一句:“我最親愛最夢想的安琪兒!”(胡也頻《到莫斯科去》)
(14)他很快地走到桌邊,將那封信重新取出,用剪子裁了口,抽出一張信紙,他靠在桌邊,幾乎和看福音書一樣。(柔石《二月》)
(15)他打不過老頭的,老頭有內功!(端木蕻良《被撞破了的臉孔》)
“小我”“安琪兒”“福音書”“內功”等各教派宗教詞語的使用,反映了在這個波瀾壯闊的社會中,宗教信仰多元化的趨勢。
所以對早期現代漢語詞匯發展的面貌進行細致的考察、描寫和分析,不僅對漢語詞匯史、漢語語言史的研究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而且也將為社會學、文化學、人類學、哲學及民國研究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提供寶貴的材料。
三、早期現代漢語詞匯研究現狀
“‘五四’時期文白的轉型深刻廣泛地影響了我們整個民族的思維和演說方式,成為中國文化由古典形態走向現代形態的起點。”[2]
但是,在我們的語言研究中,早期現代漢語詞匯的研究始終未被提高到相應的高度上來。對于本時期的詞匯發展狀況,以及它本身所蘊含的更多直接和相關的研究課題,學術界的關注和重視程度都是遠遠不夠的。
(一)研究的難度
1.詞匯系統動態發展——難以把握
詞匯反映紛紜復雜的現實世界,又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要“弄清漢語詞匯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了解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變化,探索這些變化的原因,揭示漢語詞匯發展變化的規律。”[3]因為這種多變性和不穩定而增加了難度。尤其是“漢語詞匯系統的存在和演變與特殊的漢文化社會緊密相連,并深深烙上了漢民族悠久而豐富的歷史文化烙印……社會發展促使新事物不斷出現、舊事物逐漸消亡……系統的演變又不是無序的、任意的,它又要受到漢民族文化的制約。如哪些詞語應進人詞匯系統,哪些應被排除在外,都受制于漢民族特殊的文化背景、文化心理。”[4]因此,對這個動態發展的詞匯的系統人們常常感到難以把握。
2.研究語料浩如煙海——難以選擇
早在20世紀40年代,王力先生就指出:“無論怎樣‘俗’的一個字,只要它在社會上占了勢力,也值得我們追求它的歷史。……我們對于每一個語義,都應該研究它在何時產生,何時死亡。雖然古今書籍有限,不能十分確定某一個語義必須產生在它首次出現的書的著作年代,但至少我們可以斷定它的出世不晚于某時期;關于它的死亡,亦同此理。”[5]
如何在豐富的歷史資料中選擇合適的語言資料,是擺在詞匯研究者面前的第一道坎;選好了語料,要對語料進行校勘、分類、統計……這些都極大地增加了詞匯研究的難度。因此,呂叔湘先生說“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力量跟這項工作的繁重程度很不相稱。”[6]
(二)早期現代漢語詞匯研究的現狀
1.詞匯研究
漢語作為分析型語言,其特點是一個個的詞基本上沒有專門表示語法意義的附加成分,形態變化很少,語法關系主要是靠詞序和虛詞來表示。但是,當注重研究形態發達的西方語言理論自清末引進中國后,我國學者卻往往忽略了漢語是形態不發達的語言這一事實,將詞匯研究放在語法學研究中,或者是對早期現代漢語詞匯發展狀況一筆帶過,并未深入分析。
自民國伊始,便有學者將白話文、國語詞匯作為語言研究的對象,但大都是夾雜在語言研究和對西方語言理論的引介中。如胡適《國語文法概論》(1920)中關于漢語復音詞形成方法的研究;胡以魯《國語學草創》(1922) 論述了國語的緣起、發展,關于詞匯的內容占相當的分量;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1924)中對字和詞的簡明扼要的說明;《國語中復合詞的歧義和偏義》(《女師大學術季刊》1930年1卷1期)對詞的意義的討論;王力《中國現代語法》(1943)對雙音節單位與詞的關系的探討,《中國語法綱要》(1943)中對字和詞、詞和詞組區別的分析;《中國語法理論》(1957)中對復音詞的構詞研究等;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1941~1944)對字和詞的關系的研究,對復音詞類別的分析,并對簡稱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等;還有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文法革新討論中,也曾集中探討了關于“詞尾”“復音詞的類型和產生的原因”“漢語詞匯的發展”等問題。從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還有二十余篇文章談到民眾常用詞匯的問題,主要有:研究基本詞匯問題的;研究常用詞匯、一般詞匯問題的;研究譯名的;研究同義詞的;研究新詞語的等[7](P331)。這段時間的研究盡管涉及的內容都比較廣,但是學者研究的目的大都不是專為解決詞匯問題的,而是為了說明語法問題或者是為解讀古書而用的,因此,對詞匯問題的研究還是十分的零散、不成系統的。
20世紀50年代,現代漢語詞匯學正式建立起來,初期幾部重要的研究詞匯學論著也涉及到了民國時期的詞匯,如孫常敘《漢語詞匯》、周祖謨的《漢語詞匯講話》、張世祿在《語文知識》上連續發表的六次“詞匯講話”、王勤和武占坤的《現代漢語詞匯》、陸志韋《漢語的構詞法》等。尤其是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漢語教研組編著的《五四以來漢語書面語言的變遷和發展》(1959年)一書專列一篇對自戊戌變法以來的詞匯現象進行了比較系統的分析,抓住了五四前期詞匯狀況較為混亂,外來詞大量引進的特點,主要分析描述了五四以后詞匯的豐富化、構詞法的迅速發展以及詞義的精密化和規范化的特點。可以說是至今為止對民國時期詞匯面貌比較詳盡的分析說明,其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羅列了近四百個新詞。
進入詞匯研究的繁榮時期,以早期現代漢語詞匯為研究對象的論著也很少,如潘允中(1989)《漢語詞匯史概要》、刁晏斌(2006)《現代漢語史》、意大利人馬西尼(1997)的《現代漢語詞匯的形成——十九世紀漢語外來詞研究》等。目前所見論文也僅有30篇左右,如葉寶奎(2007)《民初國音的回顧與反思》、徐時儀(2008)《略論現代漢語的淵源與形成》、張蕾(2008)《都市新詞語與社會生活變遷——以清末民初的上海(1843~1925)為中心》、李無未(2011)的《清末民初北京官話語氣詞例釋——以日本明治時期北京官話課本為依據》等。
以上研究的一個共同點是:對早期現代漢語詞匯的研究以對詞語資料的歸類為主,真正的漢語詞匯發展規律并未被揭示出來,系統的分析與闡釋、動態的研究都比較少。
2.詞典編纂
對詞匯的研究,理論性的探究是一種方式,還有一種很有價值的方式就是詞典編纂。
從20世紀30年代至今,出版了幾部收錄有民國詞語的詞典: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大辭典編纂處”編有《國語辭典》(1937年~1945年)共八冊,收語詞10萬條,以國語語詞為主,說明現代語詞的意義和用法;《王云五大辭典》是主要收集解釋現代語言詞語的詞典,用白話解說詞義,可視為白話使用的范例;1914年編成的《中華大字典》不僅收入豐富的古漢語語詞,也收了許多新的科學用語、外來詞;1915年出版的《辭源》,1936年出版的《辭海》都收集了豐富的單音、多音的古漢語語詞,一定數量的近代漢語語詞和數量巨大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新名詞術語;《現代漢語詞典》1958年始編,收入字、詞語等56000余條。《四角號碼新詞典》1950年出版,收單字10600多,復詞42000多條;《漢語新語新詞詞典》收1945年以來的新詞語7900多條,后增補,更名《新語詞大詞典》,收新詞語一萬余條。2001年,由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香港中國語文學會組織編寫的《近現代漢語新詞詞源詞典》收詞5257條,主要收輯19世紀初到20世紀中期所出現的新詞,這些詞中的相當部分至今還在使用,內容涉及科學技術、社會制度、思想觀念、文化教育以及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其中許多早已進入了基本詞匯層。更為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的《漢語大詞典》收錄了三萬余條始于民國的新詞語,這些新詞語是從幾千種反映口語的文獻中分析整理出來的。這些語料取材范圍極廣:小說戲劇、散文政論、詩歌民謠、大眾文藝等等,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民國詞匯的十分豐富的語料。
盡管早期現代漢語詞匯研究的難度較大,但這更說明了進行這項研究的必要性之所在。歷史的發展是連續的;詞匯的研究也要求展現出詞匯發展的連續性。對早期現代漢語詞匯的研究,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只有對早期現代漢語詞匯的發展面貌做出清晰、有條理的探究,才有展現早期現代漢語語言發展全貌的可能性。現代漢語史的發展線索和脈絡才不會出現斷層。
早期現代漢語詞匯的研究對于漢語史、詞匯史的研究,都將起到填補空白的作用。豐富的早期現代漢語詞匯,也將對民國的社會研究提供豐富的資料和多樣的研究視角。
參考文獻:
[1]刁晏斌.關于現代漢語歷史發展演變的構想[J].語文建設通訊,
1992,(36).
[2]徐時儀.試論古白話詞匯研究的新發展[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
2009,(1).
[3]張青松.試論訓詁材料在漢語史研究中的價值[J].惠州學院學
報,2007,(1).
[4]董印其.現代漢語詞匯系統研究探討[J].語言與翻譯,2008,
(1).
[5]王力.新訓詁學[A].龍蟲并雕齋文集[C].北京:中華書局,1980.
[6]呂叔湘.呂叔湘文集(第四卷)[C].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7]許威漢.二十世紀的漢語詞匯學[M].太原:書海出版社,2000.
(李娜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