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趨向補語的語法意義可概括為三大類:趨向意義、結果意義和狀態(tài)意義。本文從28個趨向補語的常用意義出發(fā),依次羅列分析能與動詞“過”共同使用的趨向補語的使用情況。另外,本文從現代漢語動詞“過”和趨向補語的語義特征兩個方面進行了描寫、分析和總結,分析歸納了可與動詞“過”搭配的趨向補語及其特征。
關鍵詞:過 趨向補語 語義特征
一、引言
趨向補語是指用在動詞后,由表示趨向的動詞“來”“去”“上”“下”“進”“出”“回”“過”“起”“開”“到”以及由“來、去”和“上、下、進、出……”等組成的“上來、上去,下來、下去,進來、進去,出來、出去,回來、回去,過來、過去,起來,開來、開去,到……來、到……去”等充任的補語。①
趨向補語的語法意義,總的來說,可概括為三大類:趨向意義、結果意義和狀態(tài)意義。多數趨向補語可以表達多種意義,但也有個別的趨向補語只表示一種意義。通過調查整理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本文按照趨向補語的類別分別整理出了各類用例,以便對可以和“過”搭配的各個趨向補語所表示的意義進行分類闡述。
二、可以與動詞“過”搭配的趨向補語
(一)“過”+趨向補語“上”
1.趨向補語“上”表示的意義
①表示人或物體,通過動作由低處向高處移動,沒有確定的立足點。
②表示通過動作,人或物體向立足點移動——趨向立足點。
③表示接觸、附著以至固定。
④表示實現了預期的或希望達到的目的。
⑤表示動作或狀態(tài)的開始。
2.關于“過”和趨向補語“上”的搭配
(1)只要你舍得下臉皮,不久就可以過上香車寶馬的上流社會生活!(《中國北漂藝人生存實錄》)
(2)除了封建制度,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發(fā)展工農業(yè)生產,維吾爾族人民過上了繁榮幸福的新生活。(《中國兒童百科全書》)
從字面上看,例句表示的意義既可以是“實現了預期的或希望達到的目的”,同時也可以是“表示動作或狀態(tài)的開始”。《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在解釋趨向補語“上”的第四個義項時所舉的例句為:
(3)他終于買上了他喜歡的汽車。
(4)我弟弟去年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
(5)這個村子的居民去年才用上水。
(6)他借了很多錢,一直還不上。
從語法意義的角度來看,例(3)~(6)中的動詞都是非持續(xù)性動詞,動作轉瞬即逝。而“過”是持續(xù)性動詞,所以“過”和趨向補語“上”搭配時,本文認為它是表示動作或狀態(tài)的開始。但從語用的角度看,說話人在表達“過上好日子了”“過上香車寶馬的上流社會生活”和“過上繁榮幸福的新生活”這幾句子的時候,話語的潛在意義可以理解為“終于實現了預期的或希望達到的目的”。
(二)“過”+趨向補語“下來”
趨向補語“下來”的基本義是“表示人或物體通過動作,由高處向低處移動,且立足點在低處;或者表示通過動作,人或物體退離立足點,移動的人或物體不在立足點上”(劉月華,2010)。關于動詞“過”與趨向補語“下來”的搭配,語料庫檢索結果如下:
(7)喜歡不喜歡又怎樣?反正已經在一起[過下來]了。(楊沫《我一生中的三個愛人》)
(8)這樣的日子,我忍著[過下來]。(《讀者》)
(9)這樣日月,一輩又一輩是怎樣[過下來]的呢?(杜鵬程《保衛(wèi)延安》)
(10)李芒吸著煙,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說:日子過久了,都是這么一年年[過下來]的,慢慢就遲鈍了。(張煒《秋天的憤怒》)
從例句我們可以看出,這里的“下來”表示的不是動作趨向,而是引申為結果意義,“表示完成了一件費時費力的、需要付出一定辛苦努力才能完成的動作行為?!?/p>
(三)“過”+趨向補語“下去”
趨向補語“下去”的本義是“表示人或物體通過動作,由高處向低處移動,且立足點在高處;或者表示通過動作,人或物體退離立足點,說話人在立足點上?!保ㄔ〖t,2004)例如:
(11)他們是一對歡喜冤家,雖然一到年關就打得不亦樂乎,但小日子還得照樣[過下去],牢騷也得照樣發(fā)下去……(《1994年報刊精選》)
(12)小濤說:“我還是喜歡他,想和他[過下去]?!保ā?994年報刊精選》)
(13)我跟琴珠[過不下去]了。(《鼓書藝人》)
(14)可是憤懣也罷,心灰也罷,只要一口氣還在,日子還得[過下去],盡管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眾人說話時不敢置喙。(《1994年報刊精選》)
(15)上天堂還是下地獄,誰也說不清,可活著的人還得一個白日挨一個黑下地[過下去]。(尤鳳偉《石門夜話》)
由上述例句可知,動詞“過”和趨向補語“下去”搭配時,“下去”表現得并不是其本身的趨向意義,而是其引申義,“表示已經開始的動作狀態(tài)繼續(xù)進行或存在”。
(四)“過”+趨向補語“過來”
趨向補語“過來”的本義是“表示通過動作、人、物體或經過某處所,或向立足點移動?!比纾?/p>
(16)“日子”是再怎么劃分也劃不完的,它是每個人具具體體地一天又一天[過過來]的。
(17)回頭想想原來這么多年都是一個人[過過來]的,連一個真正的朋友都沒有。
由以上例子可見,動詞“過”和趨向補語“過來”搭配時,結合具體語境,趨向補語基本上表現出了它的基本義,表示通過“過”這個動作,人或物體向說話人的立足點移動。另一方面,由于“過”是個持續(xù)性動詞,并且當“過”的賓語為“日子”“生活”時,“過”便會更加顯示出它的持續(xù)性,這是因為“過日子”“過……生活”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這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這樣的語義特征使“過”在和趨向補語“過來”搭配時,從語用心理上分析,說話人說出這樣的句子表現出說話人不覺得完成這樣一種動作行為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而是覺得這是要付出辛苦和努力的,所以有的時候也可以理解為說話人在傾述這一過程中的種種辛苦和不容易。
(五)“過”+趨向補語“起來”
對于“過”+趨向補語“起來”這一結構,在語料庫中檢索到了以下例句:
(18)由于既不能帶來直接經濟效益,又需要不斷投入來維持,日子也不好[過起來]。(1994年報刊精選)
(19)那他們不能跟家里人團聚,這年[過起來]肯定會挺難過的吧?(《人民日報》1955年1月)
(20)自己在百分之九十五中的位置……漸漸的,魏錦星的日子便突出地難[過起來]
(21)總是有風言風語地傳說,可是誰也沒有抓住事實的證據,他們就暗中[過起來]了。(劉流《烈火金剛》)
趨向補語“起來”的基本意義表示動作,人或物體由低處向高處移動。但動詞“過”與“起來”搭配使用后,“起來”在具體語境中不表示其基本義,而表示一種狀態(tài)義,提示動作開始進行,由靜態(tài)轉變?yōu)閯討B(tài)。
(六)“過”+趨向補語“到”
趨向補語“到”的基本意義為表示通過付諸動作,人或物體移動到某處所,同時還可以表示動作持續(xù)的時間長到某一個時間點上。如:
(22)讓這些人[過到]河對岸,一場流血事件就要發(fā)生。(《人民日報》1995年5月)
(23)人遲到缺席,就是人心還在過年上,遲遲收不攏。一個春節(jié),恨不得[過到]三四月份去。(《人民日報》1995年1月)
如上面兩個例句所示,例(22)表示通過“過”這個動作行為,人移動到“河對岸”,趨向補語“到”表示的是“趨向”義,表示從一邊到另一邊,且具有方向性;例(23)表示“過年過得時間很長,甚至可以長得一直過到三四月份”。雖然例(23)中的時間成分“三四月份”并不是一個具體的時間點,但從一年十二個月的整體上來看,“三四月份”還是可以表示一個大概的范圍的,所以這里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時間點。也就是說,即使“人們恨不得把年一直過到三四月份”,但“過年”這一動作行為最晚也會在三四月份的時候結束,這就給動詞“過”的持續(xù)過程一個結束的時間界限,過了這個時間界限,“過年”這個動作行為不再發(fā)生或出現。所以,動詞“過”+趨向補語“到”一定要承接一個具體的點,如時間點,某一具體地點等。
除此之外,動詞“過”和趨向補語“到”在語義上相互支持,趨向補語“到”為動詞“過”的持續(xù)進行提供了時間和可能性。動詞“過”是一個自主動詞,施事者可以加以控制動作發(fā)生或結束,因此,動詞“過”也為趨向補語“到”提供了其結束動作的前提條件,使兩者可以共現。
(七)“過”+趨向補語“到……來”
趨向補語“到……來”帶有一種趨向性,“表示通過動作,人或事物由遠處向立足點移動,‘到’與‘來’之間有處所詞語”(馬朝東,2007)。如:
(24)就是你過得了河,那醫(yī)生也是不肯隨你[過到河這邊來]的。
(25)談到這個問題,他憨憨地一笑:“我沒想[過到這兒來]能掙多少錢,這兒工作需要,我就來了。既然來了,就踏踏實實地干好。”(《人民日報》1996年4月)
如例(24)所示,通過從平面的一端過到另一端這個動作,聽話人想讓“醫(yī)生”從橋的另一邊向聽話人的立足點移動,“到”和“來”之間的處所成分“河這邊”很明顯地說明了這一情況。再如例(25)所示,陳述的動作行為“過到這兒來”也體現了說話人從過去所處的某一立足點向聽話人的立足點移動。
(八)“過”+趨向補語“到……去”
與“到……來”意義相反,趨向補語“到……去”表示的是雖然也是趨向意義,但“到……去”表示通過動作,人或事物由近處的立足點向遠處移動,“到”與“去”之間也要有處所詞語。如:
(26)小時候上學,從府佑大街這邊[過到對面去]……(林?!陡哟蠼帧罚?/p>
(27)每天晚上她鉆進衣柜就可以[過到]男特務家[去]了。(鐵凝《大浴女》)
(28)我必將這地賜給你的后裔?,F在我使你眼睛看見了,你卻不得[過到]那里[去]。(《圣經》)
(29)受欺壓西頓的居民哪,(居民原文作處女)你必不得再歡樂,起來,[過到]基提[去]。就是在那里,也不得安歇。(《圣經》)
如例句所示,通過從平面的一端過到另一端這個動作,說話人從近處立足點向遠處移動,“到”和“去”之間的處所成分很好地體現出了這一特點。
三、能與動詞“過”搭配的趨向補語特征
考察每一個能與動詞“過”搭配的趨向補語,可以發(fā)現,能和“過”共用的趨向補語具有以下特征:
(一)動詞“過”的基本義對趨向補語的限制性選擇
趨向補語的基本意義表示動作趨向,即人或物體通過實施動作行為,出現了位移的改變,表示由說話人的立足點向遠處移動,或者表示由遠處向說話人的立足點移動。值得注意的是,趨向補語的意義無論是表示由立足點向遠處移動,還是表示由遠處向立足點移動,人或物體移動的特點都表現為平移。我們認為,這種“平移”的特點,很大程度上是由動詞“過”內在包含的語義特點決定的。因為動詞“過”和趨向補語搭配的過程也是其對趨向補語的限制性選擇的過程。當趨向補語的語義特點不符合動詞“過”的基本義項所限制的行為范圍和特點時,二者便不會出現共用的情況。這就可以進一步解釋說明,動詞“過”和趨向補語“上來”“上去”“下”以及“起”不共現的原因。
(二)動詞“過”的引申義對趨向補語的選擇
首先,可以和具有[+經過時間]語義特征的動詞“過”搭配使用的趨向補語,其結果意義通常是完成了費時費力的、需要付出一定辛苦努力才能完成的動作行為。表現為結果意義的趨向補語有“下來”“到”。和動詞“過”搭配的、表示結果意義的趨向補語處于趨向意義和狀態(tài)意義之間,因此其意義也具有一些過渡性,即一方面仍具有動作行為的傾向、趨勢,另一方面則表示動作行為已經完成、實現。這種過渡性的特點突出表現在趨向補語“到”上。
其次,可以和具有[+經過時間]語義特征的動詞“過”搭配使用的趨向補語,其狀態(tài)意義表示的是通過實施動作行為,人或物體的動作或狀態(tài)開始出現,人或物體由靜態(tài)轉變?yōu)閯討B(tài),同時還可以表示動作或狀態(tài)的繼續(xù)進行或存在。表現為狀態(tài)意義的趨向補語有“上”“下去”“過來”“起來”“到”。由于“過”是個持續(xù)性動詞,并且特別是當動詞“過”的賓語為“日子”“生活”時,“過”便會更加顯示出它的持續(xù)性,這是因為“過日子”“過……生活”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這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從語用心理的角度分析,說話人在表達“我們又過上好日子了”這個句子的時候,話語的潛在意義可以理解為“終于實現了預期的或希望達到的目的”。說出這樣的句子表現出說話人顯然不覺得完成這樣一種動作行為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而是覺得這是要付出辛苦和努力的。有的時候也可以理解為,說話人在傾述這一過程中的,他所經受的種種辛苦和不容易。
注 釋:
①劉月華《實用現代漢語語法》第546頁。由于“過來”“過去”
早已成詞,所以我們這里并沒有把“來”“去”看作是動詞“過”的補語。
參考文獻:
[1]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2]劉月華.實用現代漢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3]曾小紅.普通話中動詞“過”的語義網絡[J].福建教育學學報,
2004,(2).
[4]馬朝東.從“過”字說起——談漢語詞的本義和引申義[J].西安
外事學院學報,2007,(2).
[5]吳云.“過”引申用法的認知分析[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
科學版),2004,(3).
[6]朱麗霞.從認知的角度看一詞多義:對漢字“過”的個案研究[J].
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
[7]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 [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8]陳昌來.論動后趨向動詞的性質——兼談趨向動詞研究的方法[J].
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4).
[9]弓月亭.“現代漢語研究語料庫”趨向補語統(tǒng)計研究[J].河池學
院學報,2008,(6).
[10]徐今.也談趨向補語的語法意義[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
科學版),2011,(3).
(白美雪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