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討了聊城方言中“從”的語法特點及涵蓋意義,指出聊城方言中“從”作動詞時,后接處所名詞可以表示人或事物存在的處所位置,“從”作介詞時,兼具位移性和定位性兩種涵蓋意義。我們將聊城方言的“從”與普通話的“在”進行了對比分析,以進一步突出聊城方言中“從”的方言特色。
關鍵詞:聊城方言 從 語法特點 涵蓋意義
聊城市位于山東省西部,聊城方言屬于冀魯官話石濟片聊泰小片,內部略有差異。本發音人是東昌府區沙鎮人,沙鎮距聊城市區二十公里,該鎮方言的語音與市區十分接近,詞匯、語法幾無差別。本文徑稱沙鎮的方言為聊城方言。
普通話中表示時間、處所等的起點或經由的路線、場所的介詞“從”,在聊城方言中有三個介詞“從”“起”“打”與之對應;普通話中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的介詞“在”,在聊城方言中有五個介詞“從”“改”“逮”“起”“在”與之對應。其中,“從”的用法最復雜,使用頻率相對較高。聊城方言中“從”主要有動詞、介詞的用法,作動詞時后接處所名詞,表示人或事物存在的處所位置,作介詞時后接時間處所名詞,表示與動作行為相關的時間地點。介詞“從”有兩種用法,下文分稱“從1”“從2”。本文主要對聊城方言中“從”的用法做出詳細的描寫,并試圖將時處介詞“從1”與“從2”,聊城方言的“從”與普通話的“在”進行比較,以凸顯出聊城方言中“從”的語法特色。
一、聊城方言中“從”的語法特點
(一)“從”作動詞,表示人或事物存在的處所、位置,在句子中作謂語的中心語。例如:
(1)我從屋里嘞!(我在屋里。)
(2)他們都沒從學校。(他沒在學校。)
(3)小明正從北邊嘞。(小明正在北邊。)
聊城方言的“從”,一般不能單獨作謂語,需要在后面帶上表示處所、方位的賓語來作謂語中心語。比較:
(4)要是他沒從家,你就來找我玩。(要是他沒在家,你就來找我玩。)
(5)——你昨天從家嘍么?(你昨天在家嗎?)∕你從家嘍么?(你在家嗎?)
——*從。∕沒從(家)。∕從(家)啦!
(6)——你明天從家不?(你明天在家嗎?)
——從(家)。∕不從。
這說明“從”是一個黏著的及物動詞,在語義上不能自足,一般要在后面帶上一個表示處所或方位的賓語,才可以作謂語中心詞。當問答中,對過去、現在的情況進行回答時,“從”前有否定詞或后有語氣詞時,可以省略交際雙方都已知的賓語;對將來的情況進行回答時,“從”可以單獨使用。
(二)“從”作副詞,表示“從來”,用在否定詞前面。例如:
(7)我從沒見過他。
(8)咱家從未出過這樣的事情。
(三)“從”作介詞。
1.介詞“從1”與普通話的介詞“從”用法大致相同。普通話介詞“從”有三種用法(呂叔湘,1999),相應地聊城方言中的介詞“從”也有三種用法。
1)表示處所、時間的起點。例如:
(9)從陽臺到客廳,擺的都是書。
(10)從上周一,他就吃不下飯啦!
2)表示經過的路線、場所。例如:
(11)從這個村穿過去就到俺家啦!
(12)從小路上走比較快。
3)表示憑借、根據。例如:
(13)從背影看,那個就是他。
(14)從他說話的口氣,我就知道他怎么想的。
2.介詞“從2”與普通話的介詞“在”用法大致相同,跟時間、處所、方位等詞組合。
1)表示動作發生或事物存在的處所。例如:
(15)我從門口坐著曬太陽。(我在門口坐著曬太陽。)
(16)從老家門前,有一棵大榆樹。(在老家門前,有一顆大榆樹。)
2)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例如:
(17)要是從昨天,我就有時間陪你吃飯啦!(要是在昨天,我就有時間陪你吃飯啦!)
(18)你要從這三天做完所有作業。(你要在這三天做完所有作業。)
3)表示范圍、條件、行為的主體,一般用于句首作狀語。例如:
(19)從他的朋友中,有一個是教授。(在他的朋友中,有一個是教授。)
(20)從他嘞幫助下,我很快完成了作業。(在他的幫助下,我很快完成了作業。)
(21)從我看來,問題不難解決。(在我看來,問題不難解決。)
二、時處介詞“從1”與“從2”的比較
(一)“從1”與“從2”的語義差別
儲澤祥曾論及普通話中處所詞前介詞“在”與“從”的涵蓋義,指出“在”作為介詞沒有實在的語義,但它具有涵蓋意義,“在”的涵蓋義是“定位性”,“從”的涵蓋義是“位移性”。(儲澤祥,1996)在聊城方言中,“從”作介詞時,也沒有實在的語義,與時間、處所詞語組合時,“從”的意義只在于引出與動作或事件相關的時間、處所概念,“從1”表示時間上的“延續性”,地點上的“位移性”,“從2”表示時間上、地點上的“定位性”。
1.聊城方言中“從”后跟時間詞時,“從1”一般表示動作發生的時間起點,“從1+T”(T表示時間短語)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起點,并且時間從起點向后有一個延續,是個半封閉的時間范圍;“從2+T”一般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范圍,是個封閉的時間段。例如:
(22)從1這個月起,你必須去找工作。
(23)從1三點到五點,他一直從那兒玩游戲。
(24)從2這個月,你必須找到一份工作。在這個月,你必須找到一份工作。
在例(22)中,“從1”表示事情發生的時間以“這個月”為起點,向后延續,沒有指明時間的終點,例(23)中的“三點”同樣只是動作發生的時間起點,在這兩個例句中,“從1+T”表示的時間范圍都是半封閉的,例(23)是通過“到”后加時間使時間范圍得到封閉;“從2”表示在這個月內,你必須完成找工作這件事,將時間限定在這個月的封閉時間范圍內。
2.聊城方言中“從”后跟處所詞時,“從1+L”(L表示處所短語)一般表示動作經過的路線場所或動作行為發生的起點,動作行為的主體發生了位移;“從2+L”一般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動作行為主體未發生位移,或者主體位移并未超出客體的范圍。例如:
(25)他從1天橋上走。
(26)他從1北京坐火車去上海。
(27)他從2天橋上站著。他在天橋上站著。
(28)他從2天橋上走著。他在天橋上走著。
在例(25)中,“從1”后的處所“天橋”表示“他”經過的路線、場所,例(26)中“北京”是“他”動作發生的起點,動作終點是“上海”,行為主體發生了位移;在例(27)中“從2”后的處所“天橋”表示“他”站著的位置,“他”處于一個靜止狀態,沒有發生位移,例(28)中“他”在天橋上走著,走的行為一直發生在天橋這個范圍內,行為主體與處所的相對位置關系比較穩定,同樣體現了“從2”的“定位性”。
(二)“從1”與“從2”對動詞的選擇限制
當介詞“從”后跟的是動詞或動詞短語時,根據“從1”與“從2”的語義差別,我們可以知道二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句中主體與客體是相對靜止還是發生了相對位移。例如:
(29)小麗從1兜里拿出一顆糖。
(30)小麗從2兜里裝了一顆糖。(小麗在兜里裝了一顆糖。)
在例(29)中,主體“糖”發生了位移,從客體兜里被拿出來,位置不在兜里了;而例(30)中主體“糖”始終都在客體兜里,并未發生位移,主體與客體是相對靜止的。
由此可知,“從1”與“從2”對動詞有選擇性的限制。“從1”介引賓語多用來修飾位移性動詞或趨向動詞,如“掉、經過、來、出來、出去、進去”等,“從2”多用來修飾非位移性動詞,如“坐、停、貼、掛、擺、放、玩、吃”等。例如:
(31)錢從1兜里掉出去了。
(32)弟弟從2院子里哭。(弟弟在院子里哭。)
三、聊城方言的“從”與普通話“在”的比較
聊城方言中“從”作動詞以及介詞“從2”的用法與普通話的“在”于表義及語法分布上都有相似之處,所以,我們將聊城方言中“從”表所在意義的用法與普通話的“在”進行比較,凸顯出聊城方言中“從”的語法特點。
1.聊城方言的“從”作動詞,只有一個義項,即表示人或事物存在的處所位置,普通話“在”除此外,還有兩個義項,一是表示人的存在,即在世,作不及物動詞。如:
(33)他奶奶早就不在了。
(34)她是去年不在的。
二是表示“在于、決定于”,作一個必須帶賓語的及物動詞,即黏著的及物動詞。如:
(35)這事兒責任全在你。
(36)學習不在這一會兒。
聊城方言中則用“在”,而不用“從”來表示這兩個義項,用法與普通話相同。
2.聊城方言中“從+NP”(“NP”代表表示時間、處所的短語),只能放在句首或動詞前作時間、處所狀語,不能放在動詞后作補語。而普通話“在+NP”既可以作狀語也可以作補語。例如:
(37)我從家鄉可見過他。(我在家鄉的時候見過他。)
(38)從桌子上,有一本書。(在桌子上有一本書。)
(39)*故事發生從很久很久以前。
(40)*他住從河邊。
在聊城方言中,動詞后接與動作行為相關的時間、處所補語時,與普通話相同要用介詞“在”。
3.聊城方言中“從”后接的時間詞多為表示時間段的詞語,表示在這一段時間內發生的動作行為,若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點時介詞常省略,而普通話的“在”既可以與表示時間段的詞語組合,也可以與表示時間點的詞語自由組合。例如:
(41)要從以前,幾分錢就買一盒洋火。(要是在以前,幾分錢就買一盒洋火。)
(42)我從小學可就會騎自行車啦!(我從小學的時候就會騎自行車啦!)
(43)*小李從三點可送來的報紙。
(44)小李三點可送來的報紙。(小李在三點的時候送來的報紙。)
4.聊城方言“從L+VP”(L是一個意義虛泛的中性指示代詞,VP表示充當謂語的動詞、動詞性短語)中,“從L”的處所意味消失,轉而表示動作的進行或狀態的持續。普通中的“在L+VP”也有這種用法,呂叔湘先生指出:“‘在那里、在這里’等的處所意義有時很不明顯,主要表示‘正在進行’。”(呂叔湘,1999)例如:
(45)你別一直從這兒看電視。(你別一直在這兒看電視。)
(46)不要吵,叫他從那兒睡吧。(不要吵,叫他在那兒睡吧。)
句中輕讀的“這兒、那兒”已經不再具有近指遠指的區別,是一個虛化的中性的指代詞,例(45)要表達的是不要一直持續“看電視”的動作,例(46)要表達的是讓他保持“睡”的狀態。這里的處所L是一個無需說明的、只具有非常空泛的所指,整個格式表達進行的意義。
聊城方言中“從”與普通話“在”的區別是,處所L語義的虛化使得“在”后面的L由于不必說出而最終脫落,最終形成“在V”表持續進行的格式,而“從”不可以。例如:
(47)人們都從那兒站著。(人們都在那兒站著。)
(48)*人們都從站著。
“在V”格式中的“在”詞性是副詞,表示動作正在進行。而聊城方言中“從”作副詞不能表示動作正在進行。
四、結語
聊城方言的“從”作介詞,兼具位移性和定位性兩種涵蓋義的用法并不是孤立的。漢語史中“從”表示動作行為發出或發生的場所早已見于上古漢語(馮春田,2000),同時據路廣的研究(路廣,2003),以山東方言為背景的明末清初小說《醒世姻緣傳》中的介詞“從”同樣兼具位移性和定位性兩種涵蓋義。這種一個介詞兼具位移性和定位性兩種涵蓋義的現象,在漢語方言里也不是孤立的,山東德州的“逮”與“從”(曹延杰,2001)、臨沂的“待”(陳建偉,2002)、棲霞的“跟”(劉翠香,2004)都有類似情形,不過這些詞在具體用法上又存在一定的差異。對于山東方言中的這類特殊介詞,我們應該予以關注。而聊城方言中的“從”可以作動詞表示人或事物存在位置的原因尚須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劉淑學.冀魯官話的分區稿[J].方言, 2006,(4).
[2]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9.
[3]儲澤祥.“在”的涵蓋義與句首處所前“在”的隱現[J].漢語學
習,1996,(4).
[4]馮春田.近代漢語語法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5]路廣.《醒世姻緣傳》中的介詞“從”“打”“齊”[J].泰山學
院學報,2003,(5).
[6]曹延杰.德州方言“在、逮、從”的對比分析[J].德州學院學
報,2001,(3).
[7]陳建偉.臨沂話中的“待”與普通話中的“在”[J].語言研究,
2002,特刊.
[8]劉翠香.山東棲霞方言中表示處所/時間的介詞[J].方言, 2004,
(2).
(劉麗媛 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 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