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討了因果范疇和鄰近范疇目的范疇、致使范疇和條件范疇之間的關系,得出:盡管作為“目的”的結果僅僅是個在觀念上存在的事物或事件,但是它在引起其他某種事物或行為的這個特點上卻與因果關系的本質具有一致性,同時它們的結果都是已然的;致使范疇具有客觀性因果的特征,即“因”和“果”之間具有直接的引起和被引起、符合邏輯性和時間象似性原則等;致使范疇也屬于因果范疇;因果范疇中的“因”和“果”之間具有充分或必要的邏輯語義關系,這與條件范疇相同,但因果范疇中的原因或結果至少有一個為已然,條件范疇中的原因和結果都為未然,同時,因果范疇的“因”和“果”之間具有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而條件范疇則不一定。
關鍵詞:因果范疇 目的范疇 致使范疇 條件范疇
因果范疇能在漢語的復句和單句兩個層面表現,學者們在談單個表現因果關系的語法形式時一般采用因果句的說法,因而我們把能表現因果關系的句子(復句和單句)叫因果句。因果句和目的句的共同點是什么?不同點是什么?它們各自所屬的因果范疇與目的范疇有沒有相同之處?因果范疇與一般傳統上的致使范疇、條件范疇的相同和不同之處是什么?這些學術界談得相對來說還不夠系統,下面我們將分別來討論。
一、因果范疇和目的范疇的關系
關于因果范疇和目的范疇的關系,學者們有著不同的回答。如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1947)、王力《中國現代語法》(1985)把因果句和目的句分開。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1924)主張把因果句和目的句統稱為因果句,他認為,“行為的目的就是動機,就是動的原因”。下面,我們簡單分析一下“目的句”的一些實例:
(1)他為了這件事跑了八趟北京。
(2)他為了兒子的學業搬了三次家。
(3)我們為祖國的繁榮而努力學習。
(4)盡管桐芳是他心愛的人,他也不便為她而使自己在這可怕的地方受罪。(《四世同堂》)
例(1)中“這件事”的原因產生了“他跑了八趟北京”這個結果,例(2)中“為了兒子的學業”產生了“他搬了三次家”的結果,例(3)中“為祖國的繁榮”產生了“我們努力學習”這個結果,例(4)中“他”“為她”產生了“使自己在這可怕的地方受罪”這一結果。同一般“因果句”不同的是,這些因果句中的“因”都是人們追求的目標,是未然之物。盡管作為“目的”的結果僅僅是個在觀念上存在的事物或事件,但是它在引起其他某種事物或行為的這個特點上卻與因果關系的本質具有一致性,同時它們的結果都是已然的,如例(2)中的結果是“他搬了三次家”,是一個已然的結果。因此,我們參照黎錦熙先生的意見,將目的句歸入因果句中,我們也認為目的范疇屬于因果范疇。
二、因果范疇和致使范疇的關系
近年來,學界對漢語致使范疇的研究比較集中,而且角度各異。有的學者從結構主義的角度對致使范疇進行了研究,如宛新政的《現代漢語致使句研究》(2004);從題元的角度進行研究的,如熊仲儒的《現代漢語中的致使句式》(2004);有的學者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對致使范疇進行研究,如周紅的《現代漢語致使范疇研究》(2005);還有的學者從語言類型學和語法化的角度進行了研究,如牛順心的《漢語中致使范疇的結構類型研究》(2004)。在研究致使范疇的同時,部分學者,如:郭繼懋、鄭天剛(2002),周紅(2005),宛新政(2005)等還談到了致使范疇和因果范疇的關系,較為一致的看法是:從更為抽象的角度來說,致使范疇其實也屬于因果范疇。
致使范疇與因果范疇究竟有著怎樣的關系?學者們沒有做詳盡的闡述,為了更深入地明確致使范疇和因果范疇之間的關系,我們先討論一下致使范疇的含義。
上述學者對致使范疇較為一致的看法是:致使范疇指的就是致使情景,由致使事件和被使事件組成。是否屬于致使場景必須具有以下三個特征:第一,時間先后關系,致使事件的發生先于被使事件的發生;第二,依賴關系,被使事件的發生依賴于致使事件的發生,如果致使事件不發生,被使事件也不發生;第三,作用關系,致使事件作用于被使事件,引起被使事件。我們可以用致使范疇的定義和特征來分析下面的例句:
(5)他推倒了旁邊的桌子。
(6)我們把敵人打敗了。
其中,每個句子的語義都由致使事件和被使事件組成,例(5)和例(6)中的致使事件“他推”和“我們打敵人”分別都先于“旁邊的桌子倒了”和“敵人敗了”這兩個事件。“旁邊的桌子倒了”和“敵人敗了”都依賴“他推”和“我們打敵人”這兩個事件,如果“他推”和“我們打敵人”這兩個事件不發生,則“旁邊的桌子倒了”和“敵人敗了”這兩種情況也不會發生。我們也可以認為“推”和“打”分別作用于“旁邊的桌子”和“敵人”,從而導致了“旁邊的桌子倒了”和“敵人敗了”這兩個結果,致使事件和被使事件符合時間象似性原則。
結合以上對致使范疇定義的介紹和對致使例句的分析,我們認為,致使范疇具有客觀性因果的特征,即“因”和“果”之間具有直接的引起和被引起、符合邏輯性和時間象似性原則等。因此,我們將致使范疇歸入因果范疇。
三、因果范疇和條件范疇的關系
因果范疇與條件范疇具有一致的地方,即它們都具有共同的充分或必要的邏輯語義關系。例如:
(7)第二聲,把小順兒和妞子嚇得躲到廚房去了。(《四世同堂》)
(8)只有這樣,她才能把他的心拴住。(《四世同堂》)
例(7)中“第二聲嚇小順兒和妞子”是原因,“小順兒和妞子躲到廚房去了”是結果,原因在前,結果在后,“第二聲嚇小順兒和妞子”是“小順兒和妞子躲到廚房去了”的充分關系,這是一個客觀性因果句。例(8)中“這樣”是條件,“她把他的心拴住”是“這樣”的結果,此句有關聯詞“只有……才”,是一個條件句。
因果范疇中的“因”和“果”之間具有充分或必要的邏輯語義關系,這與條件范疇相同,但因果范疇中的原因或結果至少有一個為已然,條件范疇中的原因和結果都為未然,這是因果范疇與條件范疇的第一個不同。例如:
(9)看了繼承法,他一定會明白的。
(10)過一會再傳到我手中我就一定給你。
(11)只有好好學習,考試才能取得好的成績。
以上三個句子都屬于語言中的條件范疇而不屬于因果范疇。例(9)“看了繼承法”雖然出現了一個“了”字,但這件事情并沒有發生,“看了繼承法”是說話人的一種假設的情況。例(10)“過一會兒再傳到我手中”這件事和“就一定給你”也都沒有發生。例(11)同理。但在因果范疇中,無論客觀性因果還是主觀性因果,“因”或“果”必須有一個是已然的事實,被說話人已知。條件范疇中的條件是一種假設的情況,是在未然的情況下假設出來的,結果也是在這種假設的基礎上推導出來的現象。
因果范疇和條件范疇的第二個區別是:因果范疇的“因”和“果”之間具有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而條件范疇則不一定。例如:
(12)周五他吃素,其他時候他都不吃。
“周五”是“他吃素”的條件,但并不是“他吃素”的原因,這主要是因為“周五”與“他吃素”之間并不具有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
以上我們概括出了因果范疇和條件范疇的識別方法:即在沒有關聯詞語出現和不受語境制約的前提下,是因果還是條件關鍵是看它們的條件或結果是否已經發生,同時還要看條件和結果之間是否具有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
在分析因果范疇與其他范疇之間的關系時,我們還必須注意關聯詞語的作用。同一種邏輯語義關系,在語言中可能表現為不同的語言范疇。如:“天冷,要多穿衣裳”這個句子,在語義上,“天冷”是“要多穿衣服”的充分條件,加上“因為……所以……”以后,變成“因為天冷,所以要多穿衣裳”這樣一個句子,屬于語言中的因果范疇;加上“如果……就……”以后,變成了“如果天冷,就要多穿衣裳”,屬于語言中的假設范疇;加上“只要……就……”以后,變成了“只要天冷,就要多穿衣裳”,屬于語言中的條件范疇。
參考文獻:
[1]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7.
[2]王力.中國現代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3]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24.
[4]宛新政.現代漢語致使句研究[D].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5]熊仲儒.現代漢語中的致使句式[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
[6]周紅.現代漢語致使范疇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7]牛順心.漢語中致使范疇的結構類型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博士
學位論文,2004.
[8]郭繼懋,鄭天剛.似同實異:漢語近義表達方式的認知語用分析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陳香 北京 中央財經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