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窮盡式地例舉了“禽”和“獸”出現的義項,通過分析比較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以及考察它們與其它詞的搭配情況,進而得出結論:“禽”在最初的意義表示范圍廣,既指鳥也指獸兼包水族。后來“獸”就專指百獸,“禽”指飛禽、家禽。
關鍵詞:禽 獸 辨析
在《漢語大辭典》中,禽獸的意思是:①鳥類和獸類的統稱。《孟子·滕文公上》:“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若其紀一事,詠一物,風云草木之興,魚蟲禽獸之流,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矣。”②稱獸類。《禮記·曲禮上》:“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在古代,“禽”和“獸”作為單音節詞在義項上分別有所相同和相異,《說文》:“禽,走獸總名。從禸,象形,今聲。禽、離、兕,頭相似。”馬敘倫《六書疏證》:“禽,實‘擒’之初文,禽、獸皆取獲動物之義。禽字金文……皆從本書‘田罔也’之‘畢’,今聲。‘畢’所以捕取動物,故即從畢。”
在各類文獻中,“禽”的義項有:a.禽,雁也。《左傳·昭公元年》:“公孫黑又使強委禽焉”杜預注。b.禽,鳥也。《禮記·曲禮上》:“執禽者左首”孔穎達疏。c.禽,二足而羽。《爾雅·釋鳥》d.禽,雉也。《文選·潘岳〈射雉賦〉》:“倒禽紛以迸落”呂延濟注。e.特指田獵。《書·五子之歌》:“內作色荒,外作禽荒。”唐白居易《雜興三首》之一:“又愛從禽樂,馳騁每相隨。”《通志·禮略三》:“(天子)將親禽,服戎服,钑戟者皆嚴武衛,張甄圍,旗鼓相望,銜枚而進。”f.獵物。泛指鳥獸魚類等動物。《白虎通·田獵》:“禽者何?鳥獸之總名。”清俞樾《群經評議·周易》:“舊井無禽。按古者羽毛鱗介皆通名為禽。”《國語·魯語上》:“取名魚,登川禽。”韋昭注:“川禽,鱉蜃之屬。”《論衡·物勢》:“寅,木也,其禽虎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g.鳥類總名。《莊子·馬蹄》:“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成玄英疏:“飛禽走獸不害,所以成群。”h.泛稱鳥獸。《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禽作六摯,以等諸臣,孤執皮帛,卿執羔,大夫執雁,士執雉,庶人執鶩,工商執雞。”孫詒讓正義:“禽者,鳥獸之總名。”《三國志·魏志·華佗傳》:“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i.特指鳥獸未孕者。《周禮·天官·庖人》:“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鄭玄注:“凡鳥獸未孕曰禽。”j.古代婚禮,訂婚禮物用禽,后用以指聘禮。參見“委禽”k.水蟲亦得稱禽。《周禮·天官·庖人》:“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孫詒讓正義。l.古者羽毛鱗介通名曰禽。《群經評議·周易一》:“舊井無禽”俞樾按。m.禽之名并通乎水族。《群經評議·周易一》:“舊井無禽”俞樾按:“國語魯語:登川禽。韋昭注曰:川禽,鱉蜃之屬。然則禽之名并通乎水族矣。”
獸的義項有:a.一般指四足、全身生毛的哺乳動物。《周禮·天官·庖人》:“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鄭玄注引鄭司農曰:“六獸:麋、鹿、熊、麇、野豕、兔。”晉束晳 《補亡詩》之四:“獸在于草,魚躍順流。”唐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夫鳥,俛而啄,仰而四顧;夫獸,深居而簡出:懼物之為己害也。”b.毛蟲揔號。《爾雅·釋畜》“釋畜第十九”陸德明釋文。大載記易本命篇為獸毛蟲,大司徒土會之法謂之動物。c.已孕曰獸。《周禮·天官·獸人》:“及弊田,令禽注于虞中”鄭玄注“大獸公之”賈公彥疏。d.獸,狐狼之屬。《周禮·秋官·庭氏》:“若不見其鳥獸”鄭玄注。e.獸,犀象之屬。《漢書·地理志上》:“畜宜鳥獸”顏師古注。f.獸,謂犬馬之屬。《孟子·盡心上》:“愛而不敬,獸畜之也”朱熹集注。g.獸,牛馬之類。《周禮·天官·序官》:“獸醫”鄭玄注。h.干肉。《儀禮·特牲饋食禮》:“棜在其南,南順,實獸于其上,東首。”鄭玄注:“獸,臘也。”賈公彥疏:“《周禮·臘人》鄭注云:小物全干,為臘。”i.通“狩”。打獵。《詩·小雅·車攻》:“建旐設旄,搏獸于敖。”鄭玄箋:“獸,田獵搏獸也。”馬瑞辰通釋:“段玉裁謂當從《后漢書·安帝紀》注、《水經注·濟水篇》、《東京賦》引《詩》作“薄狩”。惠定宇《九經古義》謂狩即獸字……《東京賦》‘薄狩于敖’,薛綜注謂周王狩也,引《詩》‘薄獸于敖’,皆狩、獸同義之證。”j.通“嘼”。牲畜,家畜。《書·武成序》:“武王伐殷,往伐歸獸。”孔穎達傳:“往誅紂克定,偃武修文,歸馬牛于華山、桃林之牧地。”陸德明釋文:“獸,本或作‘嘼’。”《周禮·天官·獸醫》:“獸醫掌療獸病,療獸傷。”賈公彥疏:“此醫唯療家畜,不療野獸。但畜、獸義通。”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孚部》:“獸,叚借為嘼。《周禮》‘獸醫’注:牛馬之類。”《說文解字注》:“嘼是蓄養之名。獸是毛蟲總號。故釋嘼惟論馬牛羊雞犬,釋獸通說百獸之名。”k. 唐人因避唐高祖李淵祖李虎諱,往往把虎字改作“獸”。參見“獸口”“獸穴”“獸吻”。
“禽”和“獸”有時候意義相通。一方面,“禽”有時候指“獸”。例如:禽者,獸之通名也。《禮記·月令》:“祭禽于四方”孔穎達疏。《經義述聞·周易上》“田有禽”王引之按。《文選張協〈七命〉》:“苑戲九尾之禽”呂向注。《列女傳·孽嬖·魯莊哀姜》:“男贄不過玉帛禽鳥”王照圓補注。《易·屯·象傳》:“以從禽也”惠棟述:“周禮大司馬曰:大獸公之,小禽私之。又大宗伯云:以禽作六摯,卿執羔,大夫執雁。曲禮曰:猩猩能言,不離禽獸。月令:戮禽,祭禽。禽皆是獸。是禽獸通名也。”另一方面,“禽”指“走獸總名”。《左傳·宣公十二年》:“使攝叔奉糜獻焉。曰‘以歲之非時,獻禽之未至,敢膳諸從者。”曹植《名都篇》:“馳騁未能半,雙兔過我前……左挽因右發,一縱兩禽連。”(《戰國策·趙策一》)“虎將即禽”。
在禽和獸與一些詞以及一些詞與禽和獸搭配上出現了:“禽魚”(《寒山詩》:“蜂蝶自云樂,禽魚更可憐。”);“獸魚”(《寒山詩》:“大有饑寒客,生將獸魚殊。”);“魚禽”(《周易·子夏易傳》“魚禽麗之而不脫弱,能麗其強,離之義也。”);“魚獸”(《陸璣詩疏》中“魚服魚獸之皮也。魚獸似豬,東海有之,魚獸名魚貍。”);“海獸”(《宋史五行志》:“紹興八年,廣西海壖有海獸如馬,蹄鬣皆丹,夜入民舍,聚海溢,環村百余家皆溺死。”);“水禽”(《洛神賦》:“鯨鯢踴而夾擊水禽翔而為衛。”)。
從以上不難看出,古人既稱“禽魚”又稱“魚獸”,即把水中的物種長得像鳥或能翔(躍)的叫水禽,長得像動物的叫海獸。如此類推,“飛獸”“池禽”“鱗獸”等亦可顧名思義。總的來說,“禽”在最初的意義表示范圍廣,既指鳥也指獸,兼包水族。慢慢地,“獸”就專指“百獸”,“禽”也就指“飛禽、家禽”了。
參考文獻:
[1]王云五.佩文韻府[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4。
[2]徐中舒.漢語大字典(第二版)[Z].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
[3]宗福邦,蕭海波.故訓匯纂[M].北京:商務印收館,2003.
[4][清]張廷玉.騙字類編(影印本)[M].上海:上海同文書局,1984.
(翟雪艷 南京大學文學院 21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