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深入,國內學界圍繞生態文明科學內涵、理論與實踐意義、生態文明評價體系、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分析以及政策措施等主要問題展開了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然而,在研究內容上,問題的針對性上有待進一步加強;在研究技術上,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上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在研究視野上,考察的寬度和廣度上還需從學科融合的角度加以拓展。這是認識生態文明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也是進一步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需要。
關鍵詞:生態文明:回顧與展望;生態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2)10—0140—06
目前,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中國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而關于生態文明問題的研究也已經成為了學界關注的熱點。已有的研究為人們更好地認識生態文明的本質、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社會規律,形成對生態文明發展現狀與戰略導向的共識,進而尋求更加系統科學的促進生態文明的政策措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本文從科學內涵、理論與實踐意義、評價體系、案例分析與政策措施的角度,歸納了當前中國生態文明問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并對其研究進展進行了總結和評述,闡述了未來的研究趨勢。
一、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
要正確把握生態文明發展的過程及其價值,首先必須對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進行準確的把握。盡管國外學者早已形成了大量類似于生態文明的概念和思想,但是卻沒有直接提出生態文明這一概念。1987年,著名生態學家葉謙吉先生在中國學術界首次明確使用生態文明概念,并將生態文明定義為“人類既獲利于自然,又還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又保護自然,人與自然之間保持著和諧統一的關系”(劉思華,2008)。其后,隨著人們對生態文明理論研究的深入,生態文明的內涵也得到了不斷挖掘。現在,生態文明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的創造性成果(張云飛,2007)。從現有的文獻來看,中國學者從兩個不同維度對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進行了揭示,為生態文明問題的研究提供了認識基礎。
第一個維度是從縱向的人類文明發展史出發來解釋生態文明。這類觀點認為,生態文明是與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前后相繼的社會文明形態。是人類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必然要求的進步狀態。如申曙光(1994)認為,生態危機是工業文明走向衰亡的基本標志,一種新的文明一生態文明—將逐漸取代工業文明,成為未來社會的主要形態。李祖揚、邢子政(1999)將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觀念轉變,理解為近代科學機械論自然觀向現代科學有機論自然觀的根本范式轉變以及傳統工業文明發展觀向現代生態文明發展觀的深刻變革。李校利(2008)、徐春(2010)的分析也表述了相似的觀點。
第二個維度則是從橫向的當代社會文明系統出發進行解釋。將生態文明定義為一種社會形態內部某個重要領域的文明,是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系時所達到的文明程度,在體系上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對應。謝光前、王杏玲(1994)認為,生態文明在整個社會文明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三角互動關系。張建宇(2007)、蔡守秋(2008)、曹孟勤(2008)等學者認為,生態文明是一種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高度發展、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和諧統一的文明形態,是人們在改造物質世界的過程中。不斷克服負面效應,建立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
可見,基于不同的維度與視角,人們對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有著諸多不同見解。但核心思想離不開人類在改造利用自然的同時,要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生態文明作為一個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且不斷發展的概念,其內涵應注定深刻豐富。要科學地對其作出理解,需要堅持比較分析與歷史總結、理論梳理與現實考察相統一的原則,并站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高度,對其特征、地位、作用、目標等做出系統把握,才能形成全面準確的認知。
二、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生態文明反映的是人類處理自身活動與自然界關系的進步程度,是人類社會的重要進步標志。生態文明的概念的提出與內容的發展,實現了對前人科學理論的繼承和創新,對人們進一步開拓視野,實現人類全面和諧與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首先,生態文明傳承和發揚了中國傳統生態思想的先進理念。諸大建(1995)、劉湘溶(1999)、潘岳(2004)、張云飛(2009)等認為,生態文明發展觀主張將人與自然界應各得其所、和諧共存的生態文明原理作為理論基點,對中華文明長期追求的“真”、“善”、“美”,從全新的角度進行了審視與建構。為真善美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廣闊內涵與深邃思想,將促進中國傳統生態思想的先進理念得到傳承與發揚;其次,生態文明繼承和創新了馬克思主義生態環境理論。劉俊偉(1998)、方世南(2008)、陳學明(2009)等認為,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包括了人類社會要與自然協調發展,人類要熱愛自然、贊助自然而不要破壞自然以及人類要按自然規律辦事的思想。當今人類要擺脫生態危機,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有正確的理論導引,這一理論只能是馬克思主義。而與此相對應,馬克思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生命力也主要視其能否在指導人們解決生態問題上發揮自己的功能:再次,生態文明揚棄和超越了西方生態哲學的相關理論。呂尚苗(2008)認為,生態文明的提出,對西方生態哲學中有益成果進行了科學借鑒和總結,在理論形態上對其實行了甄別和完善,拋棄了其中的不合理成分,而將真正有價值的理念、做法進行有益發揮,因此在理論形態上實現對西方生態哲學的揚棄和超越。
與此同時,生態文明的提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提供了更加強大的發展動力與科學的目標方向。
其一,生態文明建設有助于化解中國日益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廖福霖(2001)、束洪福(2008)、惆生賢(2009)、容開明(2011)等認為,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萬代的崇高事業,是中國社會和諧發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堅持以生態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對發展中的矛盾、問題作統籌評估、理性調控、綜合治理,才能在新的起點上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其二,生態文明建設有助于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提升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張首先(2009)、祝福恩、林德浩(2011)等認為,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執政理念,是改進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執政方式。保證自身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重要前提。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概念,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與時俱進和偉大創新,顯示了中國共產黨高超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時代化、科學化;其三,生態文明建設有助于實現全面小康和改善民生。江澤慧(2004)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社會。同時還是生態文明的社會。劉玉君(2004)、徐之順(2008)認為,生態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是一項關涉民生的重大工程,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積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黨始終代表人民群眾利益。切實改善民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
三、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生態文明重在建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急需緊密結合當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現實,構建科學完善的生態文明評價體系,通過評價研究把握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缺陷與不足,以尋求更加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法。隨著對生態文明問題關注的加深,越來越多的學者和研究機構以不同省域和城市為分析對象,開展了生態文明評價研究。
在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方面,北京大學楊開忠教授帶領的“新區域協調發展與政策研究”課題組(2009)用生態效率,即GDP與生態足跡之比定義經濟發展的生態水平,通過測算對中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生態文明水平進行了排序。梁文森(2009)設計了一套包括大氣、水環、噪聲、輻射、生活、生態、土壤、經濟等環境質量的生態文明宏觀評價指標體系,為生態文明評價的實證研究提供了參考。蔣小平(2008)以自然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三個方面建立評價子系統指標體系,對河南省生態文明進行了評價研究。杜宇和劉俊呂(2009)從自然、經濟、社會、政治、文化五個角度設計了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框架。嚴耕等(2010)將生態文明建設評價總指標分解為生態活力、環境質量、社會發展和協調程度等四個核心考察領域,構建了三層次的中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框架。高珊和黃賢金(2010)針對生態文明動態化、區域性的特點與基本內涵,構建了基于績效評價的區域生態文明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分為增長方式子系統、產業結構子系統、消費模式子系統和生態治理子系統四大部分,并從時間和空間兩個層面綜合評價江蘇省生態文明的建設績效。
在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評價方面,關琰珠等(2007)構建了包括工業污染控制指數、生態環境議案、提案與建議比例、為民辦實事環境友好項目比例、環境管理能力標準化建設達標率等十項新創指標的廈門市生態文明指標體系,并展開了該市生態文明發展水平的評價。周馮琦(2008)設計了上海市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并對該市產業結構變化與資源環境約束、循環經濟發展與實踐、可持續消費推廣的實踐、可再生能源發展、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生態文明觀念評價、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比較等內容進行了分析。貴陽市(2008)發布了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指標體系及監測方法,試圖通過指標體系,實時反映、監測、評估貴陽市生態文明城市建設進程。該指標體系主要包括生態經濟、民生改善、基礎設施、生態文化、政府廉潔等六個方面共33項指標。與其他指標體系不同的是。該體系引入了生態文化和廉潔高效兩個評估對象。一定程度上將生態文明評價體系由環境引向了人。中央編譯局與廈門市聯合課題組(2008)設計完成生態文明建設(城鎮)指標體系。該研究構建了基于資源節約、生態安全、環境友好和制度保障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城鎮)指標體系,突出了綜合性和行為導向性,以客觀反映人們在發展生態經濟、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安全、提高生態意識和實行生態善治等方面的努力程度與實際成果。朱玉林、李明杰和劉旖(2010)建立了基于灰色關聯度的基于生態經濟、民生改善、生態環境、生態治理、生態文化等五類一級指標的城市生態文明程度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戈蕾(2010)從環境文明、經濟文明、社會文明三個層面,建立了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規劃指標體系。該研究調查與分析了長沙市社會系統、經濟系統和環境系統現狀,分析了長沙市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發展趨勢。王紀紅(2010)從城市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和協調度的視角建立了一個四層次結構的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應用基于遺傳算法的MATLAB軟件進行編程計算,繪制出了西安市生態文明建設體系的各類專題地圖,對西安生態文明進行了定量化評價。
除了省域和城市生態文明評價之外,部分學者還以具體特定的微觀區域為分析對象,展開了生態文明建設評價研究,如喬麗、白中科(2009)提出了礦區生態文明概念,參考國內外研究成果建立了礦區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利用層次分析和模糊數學等方法,構建了礦區生態文明發展程度、協調發展度、協調發展動態指數等綜合評價體系,為推進礦區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參考。
已有的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為生態文明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量化的標準。在這些評價體系及其評價結果的引導下,一些地區開始解決其發展建設過程中的不足和薄弱環節,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協調、持續發展,不斷提升社會的生態化水平方面產生了新的實踐。然而,需要強調的是,不同學者所構建的指標體系及其選擇的具體指標也不盡相同,在此基礎上對生態文明建設效果的測評結果也具有一定的差異。如何從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出發,針對不同對象,設定既兼具科學性、靈活性的分類標準及其評價指標,這仍是生態文明建設評價的難點。
四、生態文明建設的案例分析
在生態文明理論得到不斷發展的同時,中國生態文明的建設實踐也得到了不斷的深入。一些研究以地區和行業等具體對象對生態文明建設展開了案例分析,形成了具有針對性的經驗認識。這為人們更好地理解與把握生態文明建設規律,在全國范圍內更加科學、高效地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在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案例研究方面,李春海等(2010)總結了云南省玉溪市建設生態文明的實踐經驗:一是把生態文明融入發展理念、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之中,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二是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出發點和歸結點,形成了與生態相協調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發展的各個方面和環節:三是樹立以綠色資源、生態產業群、生態城鎮群為主要特征的生態品牌,把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現代化和生態文明城市結合起來;四是構建“大生態”框架,把城鄉發展寓于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以系統分析視角促進復合系統和諧共榮。為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值得參考借鑒的經驗和啟示。郭聲琨(2010)從生態文明建設布局、生態文明理念、生態文明建設基礎工作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等角度論述了廣西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并從制定生態建設規劃體系、培育生態產業體系、建設城鄉生態環境體系、構建生態文化體系、建立能力保障體系、構建制度保障體系等角度,提出了建立生態文明示范區的工作方向。余建輝(2010)運用斜坡球體論提出了福建省生態文明建設的驅動機制的總體框架,并認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驅動力,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動力之和與阻力之和的差值成正比,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普及面成正比。其研究還進一步地從政府扶持、企業誘導、綠色技術創新與轉化、社會公眾參與等視角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具體驅動機制和保障措施。劉焱、楊冕(2011)從生態文明建設視角對“鄂爾多斯模式”所帶來的產業結構失衡、生態環境代價沉重、人民收入水平低下等問題進行了梳理,并將問題產生的原因總結為煤炭開采規模無序擴張導致資源環境代價沉重、產業層次低下導致全市高產出與低收入之間矛盾突出、科技進步滯后于經濟發展步伐則造成產業結構嚴重失衡。從推進產業轉型、實施科技強市、發展循環經濟三個方面提出了逐步構筑鄂爾多斯市生態文明的對策。
在行業生態文明建設的案例研究方面,鄭冬梅(2008)調查分析了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實踐。以廈門市為例,從規劃先行生態優先,立法保障,確保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有法可依、依法管理,科技支撐、確保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科學推進,弘揚海洋生態文化、形成全民參與的濃厚氛圍以及開展海洋生態治理等角度就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模式進行了總結,為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及實踐參考。楊朝興(2009)從凝聚林業發展要素、提高林業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實現興林富民的角度分析了河南省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并把成效歸因于林業生態省建設規劃的制定與實施。為林業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啟示。
五、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措施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城市化背景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還將面臨嚴峻的實現條件約束和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其建設的過程必將充滿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為了不斷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國內學者提出了一系列對策和建議。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走科學發展道路。廖福霖(2006)指出,生態文明建設特別強調通過發展循環、綠色經濟、綠色科技和實施綠色和諧管理發展生態生產力。同時,還特別強調在全社會倡導綠色消費,減少物質數量的消費,增加消費廢物的再利用,在全社會建立新的健康的消費文明形態。孟福來(2010)認為,建設生態文明的生產方式必須向“原料和能源低投入、產品高產出、環境低污染”轉變,發展循環經濟,使原材料在生產鏈條中多次、反復、循環利用,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流動,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污染。何福平(2010)認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樹立科學發展觀念,實現經濟模式由高碳向低碳的轉變、由重經濟建設輕生態建設向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并重轉變。這一過程要注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優質、自主創新、社會和諧的新目標和新要求,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第二,完善生態環境制度,構建科學有效的生態管理體系。劉成玉(2009)認為,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中,要理順基本體制,構建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健全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制度,完善環境經濟政策,健全鄉規民約,完善社區環保制度。王玉慶(2010)指出,要從國家層面,綜合運用政治、經濟、法律、行政和科技的力量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各級政府要擔負起環境保護的職責,建立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推動、全體公民參與的生態文明發展體制。同時,要建立包括資源環境要素的市場經濟制度,形成有利于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價格、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經濟政策體系;實行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包括建設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嚴格的環境標準,培養專業的執法隊伍,采取行之有效的執法手段。張瑞、秦書生(2010)指出了中國生態文明的制度建構在政治領域存在生態政治意識偏低、生態政治機制缺失和生態政治監管不足,在政策方面存在產業政策落后、生態消費政策缺失和社會公眾參與不足,在法律方面存在立法體系有待完善、司法裁判有待加強以及環境執法不甚完備等弱點。并認為。加強生態文明的政治制度建設,需要加強國家的生態教育制度,生態政治行政以及生態政治監管。同時需要完善生態產業政策和生態法律體系。
第三,加強生態科學與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張維慶(2009)指出,發展綠色產業是保護和利用生態資源的戰略抉擇,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這需要加快節能減排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加快節能減排新技術支撐平臺建設,探索創新信貸管理模式及時提供多種金融服務。陳學明(2010)指出,為了實施“以生態導向的現代化”,不僅要發展科學技術,還要駕馭、監督科學技術,從而使科學技術最大程度地成為建設生態文明的有益工具和強大手段。周訓芳、吳曉芙(2011)認為,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應當將工業技術原理與物種共生、物質循環再生以及結構與功能協調原理結合起來,將工業技術轉化成為生態化的技術成果。
第四,加強教育,提升全民族的生態道德意識。卓越、趙蕾(2007)認為,加強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建設,首先需要規劃公民教育,提高公民生態文明意識的認知程度。宋林飛(2007)認為,實施生態文明教育,要在教學內容上包括文化價值、生態倫理、生態知識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知識等。在教學對象上,應該包括學齡前兒童環境教育、中小學環境教育、大學環境教育以及專業環保科技教育。本鳳、宋錫輝(2010)提出了生態文明觀教育的內容,并認為,生態文明觀教育的實施需要建立生態文明觀教育體系,提升公民生態文明認知度,完善公民生態文明評價體系,增強公民生態文明關注度,健全公民生態文明參與體系。張首先(2011)認為,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增強生態責任、促進公民生態行為的養成。這需要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強化公民的生態環保意識。根據年齡差異、經濟發展程度等不同情況,通過各種媒介,搭建不同層次的傳播平臺,傳播生態環保知識,強化公民的生態環保意識。
六、結論與展望
國內理論界對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現實意義、評價體系、案例分析與對策措施等系列問題都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這為加強生態治理的實效性,進一步促進中國生態文明的全面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有益指導。然而,總體來看,中國當前對生態文明問題的研究還有待加強。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從研究內容上看,許多研究側重于對生態文明的背景、內涵、地位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與策略進行分析,并主要圍繞什么是生態文明、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系列問題展開,然而許多研究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關鍵制約、障礙成因、微觀機制、發展趨勢等一系列重要具體問題的研究還需深化;從研究方法上看,現有的研究對于生態文明發展的理論和實踐總結已做了較為全面的歷史分析,但對不同國度、不同區域和發展水平下生態文明建設的差異等突出問題,還缺乏系統全面的比較分析和定量研究,弱化了促進完善生態文明的政策措施、制度保障與體制機制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從研究視野來看,現有的研究側重從哲學、法學、社會學與政治學等學科視角討論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生態哲學、人地關系、價值目標、道德倫理、路徑選擇問題,而從經濟學、管理學、統計學、生態學等學科體系研究生態文明建設中。不同主體利益協調、不同情景下社會機制設計等問題的研究視角有待進一步拓展。因此,未來的研究需要關注下列問題。
第一,從研究內容看,要在準確把握當前生態文明發展現狀,尤其是對當前中國不同區域、不同行業生態文明發展水平進行科學評價的基礎上,以生態文明的構成體系和目標要求為依據,從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主體、參與機制、支持體系等角度,全面研究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實現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和諧有序、綠色政治進步、生態文化普及等具體目標時面臨的關鍵制約,有效揭示國際大背景和國內發展階段條件下這些制約因素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過程和原理,深入剖析生態文明建設的共同性和規律性、異質性與特殊性,為生態文明建設政策創新提供經驗啟示與理論支持。
第二,從研究技術看。要充分吸收現代科學研究中的有效方法,創新生態文明問題研究的技術與方法。如,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分析上,需要借鑒發達國家的成熟政策和經驗,結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采用比較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生產生活方式、生態社會管理政策等,為推動生態文明發展提供必要的經濟理論基礎和合乎國情的政策建議。同時。對生態文明建設中諸如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消費模式優化、生態意識普及等重點難點問題,要通過大量的實地調研,尋找其中的關鍵問題。構建合適的理論模型,收集相關統計與調查數據,并運用定量分析與實證研究得出結論,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政策研究中的針對性、規范性、科學性和有效性。
第三,從研究視野看,要堅持從政治學、法學、社會學、哲學和倫理學的視角進行規律認知的同時。還不斷拓展研究視野,合理吸取經濟學、管理學、生態學、統計學、心理學乃至其他科學領域內不同學科的研究思想與研究方法,多學科、多層次、多角度地研究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天人關系認知、人類行為規范、社會經濟體制、生產消費行為、社會精神面貌等命題,并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合理性、決策科學性、生活儉樸性、行為自覺性、公眾參與性和系統和諧性等系列問題展開理論解釋與規律認知,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提供全面有益的智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