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家做的是販賣夢想的生意。
夢想需要實力,沒有實力的夢想是空想。
玩弄文字游戲不能產生新的藝術形態,藝術需要嚴謹的科學做助力。就像達?芬奇從解剖學中領悟到表現機體的秘訣一樣,對現代科技的掌握和靈活運用,可以為藝術夢想打開一個廣闊的新天地。
“烏托邦”,也常常被稱作“理想國”,源自托馬斯?摩爾出版于1516年的同名書籍。這本書的全名是《關于完全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書》,涉及了柏拉圖思想體系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倫理、教育、文藝、政治等等,試圖描繪一個虛構的完美的國家。自從烏托邦這個詞被創造出來,就一直是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鐘愛的詞語,因為它寄托著他們的夢想和追求。但是,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烏托邦是不可能實現的理想主義,是空中樓閣一樣的夢,只適合于在茶余飯后談談,雖然可以盡情描繪,但是沒有人真的想去鼓搗出來一個真正的烏托邦。當夢想和現實碰撞時,連藝術家都很清醒。
如果問有誰能真正把一個烏托邦的夢想變為現實,大家首先會覺得這是個很神經的問題。如果逼著大家回答,答案會五花八門,因為對于到底怎樣才是一個可以實現的烏托邦,每個人會因自己的認知和經歷的不同而有各種不同的詮釋,但是幾乎很少有人會回答說:一個藝術家可以建立一個真實的烏托邦。但是,二十世紀里卻真的誕生了這樣一位藝術家。他是科學家和藝術家的結合體,他異想天開、在各個學科的前沿發展中縱橫馳騁,把最新的航天科技、新材料技術、物理化學和生物學原理、氣候和季風變化規律等等知識,運用于實現一個藝術化的烏托邦夢想,尋求解決人類所面對的空間危機、能源危機、生存危機和政治經濟危機。這個人就是出生于阿根廷的正當壯年的當代藝術家:托馬斯?薩拉希諾(Tomás Saraceno,1973 -- )。
薩拉希諾1999年畢業于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的建筑學系;2000年修得一個藝術學的學位;2001-2003年間,在德國法蘭克福的St?delschule師從Peter Cook繼續深造建筑學;2003-2004年,游學于意大利,研究建筑學與藝術。受訓為建筑師的薩拉希諾最早的藝術創作開始于2001年在德國學習期間,十年來一直圍繞一個主題不斷探索,這個主題就是:建造一座可以在空中跨域國界自由漂浮的、像云彩一樣可以隨意變換形態的、能夠形成一個自我維持的生態平衡的、真正的飛行城市。
得以有緣知道這位藝術家,是因為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頂樓花園,每年夏天都會做一位藝術家的雕塑展。去年做的是將近九十歲高齡的安東尼?卡羅的作品展。今年做的是托馬斯?薩拉希諾的《云中之城》(Cloud City),展覽時間從5月15日持續到11月4日。這也是年輕的薩拉希諾第一次博得美國藝術博物館的青睞,而且得到的是大名鼎鼎的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青睞。這對于一個不到四十歲的藝術家來說,應該是莫大的榮譽吧。但是,如果你了解了薩拉希諾藝術品背后的思想體系和理論和技術支持,你會覺得,這是他當之無愧的領地,紐約會因為展出了他的作品而深感榮幸。
薩拉希諾最早以《云中之城──空港城市》(Cloud Cities / Air-Port Cities)命名的系列作品出現于2006年。那一年開始,紐約的Tanya Bonakdar 畫廊展出了他的《空港城市》模型,這組模型現在仍然在 Tanya Bonakdar 畫廊展出,免費參觀。而自那之后的歷年,這個《云中之城──空港城市》系列在歐洲各國陸續展出,包括:瑞士、荷蘭、意大利、德國、丹麥、瑞典、西班牙、英國。薩拉希諾十余年來創作的所有作品,都起源于2003年,他在幾位被他的想法打動的教授和同學的鼓勵下,走進當時St?delschule建筑系主任 Daniel Birnbaum 的辦公室,問他:學校是不是愿意資助自己申請一項專利,專利內容是如何使用氣凝膠(aerogel) 來建造未來的飛行城市。這是薩拉希諾眾多專利申請的開始,在他隨后的藝術創作中,一個個新的專利發明成為他能夠成功構建那些令人感覺不可思議的、漂浮的、可以走進去、可以爬上去、可以坐臥停留、讀書看報、喝茶聊天的“藝術房子”的堅實的基礎 。2009年夏天,薩拉希諾赴美國航空航天局參加國際空間研究項目,進一步研究在失重狀態下的飛行,以豐富自己對于構建飛行城市所需要的知識和試驗靈感。
這次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屋頂花園展出的《云中之城》,由16個不規則多面多邊形模塊組裝而成,呈非線性形態。除底部的鋼架基托外,頂部由多條聚酯纖維從不同角度拉抻固定。模塊的墻面主要是中空或者透明的有機玻璃墻以及雙面玻璃墻構成。或者可以透視,或者反射周圍靜物的不規則組合,讓整個作品所產生的視覺效果不斷變換。觀者必須時時確認自己與這個裝置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以及自己與所有透視的人物景物和反射的人物景物之間的位置關系,才能確保自己不在變化多端的視覺影像中迷失。
薩拉希諾說,這個項目借用了建筑、工程、物理、化學、航空、社會交往、以及自然世界等領域里的各種法則,整體解構的設計靈感來自于復雜的分形圖案、云彩、氣泡、蜘蛛網、神經網絡和通訊網絡。薩拉希諾的哲學體系是建立在現代網絡學的基礎上的,他要挑戰傳統的等級體系,認為物種之間的關系不是門綱目科種屬的等級結構,而是網絡關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為了研究這種復雜的關系,薩拉希諾曾經反復做過一個實驗。他把一種蜘蛛放在《云中之城》的裝置中,讓蜘蛛在空間里結下一個網;然后再把另一種蜘蛛放在相同的空間里,觀察它怎樣在已有的另一種蜘蛛已經織出的不同結構的網中,織出自己的網。在大都會博物館展出的《云中之城》,沒有請蜘蛛來織網,而是由藝術家自己在不同部位拉建了幾個結構不同、大小各異的網。從不同的角度看,這些網絡也呈現出不同的形態。
差不多一年多前,紐約的地鐵上眾多的公益廣告中出現過這樣一個廣告:You are connected(你們緊密相連)。這個廣告提醒大家,人類之間以及人類和所生存的世界之間都是緊密相連的,每個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對別人有所影響,反過來也會影響自己。如果想要一個和平美好的世界,必須達到全面的和平美好,一個個人的福祉,與所有其他人的福祉息息相關。《云中之城》不但通過視覺影像來表現這個寓意,它也允許觀者走進去,感受和體會個人與其他身居其中的觀者之間的關系。最后的觀景臺,有著絕佳的曼哈頓城市風景和腳下中央公園的景色,但是由于承重的限制,每次只能有兩個人同時進入,觀者之間要相互協調,并且注意自己的逗留時間,以給別人以同樣的方便。
薩拉希諾建造飛行的城市的計劃仍然在不斷的試驗中不斷完善,每一個新作品都是邁向那個烏托邦夢想的一步。一個坐落在堅實鋼筋水泥地面上的《云中之城》對行為約束的提示,在一個飛行于空中的薄膜一樣的《空港城市》中,一定會被加倍放大的。我期待著用氣凝膠建造的空中城市早日來到紐約,讓我再次走進薩拉希諾的空中烏托邦,體會一下自由飛行的快意,也體會一下生活在世外桃源的簡單、溫暖、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