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子宮頸癌及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的流行病學資料,以為相關疾病的預防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方法 收集來我院進行治療的109例子宮頸癌及216例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對其各個年齡組的發病情況進行調查,數據采用統計學方法進行分析。 結果 宮頸癌及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高發人群的年齡分別為46~55歲,36~45歲。患病高峰的年齡段在前后十年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結論 宮頸癌及宮頸上皮內瘤變沒有顯示出明顯的年輕化趨勢,疾病普查的重點人群為36~55歲婦女,對其1、2級預防工作及健康教育的力度也應該進一步加強。
[關鍵詞] 子宮頸癌;宮頸上皮內瘤變;流行病學
[中圖分類號] R737.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6-0003-02
子宮頸癌是危及女性生命的一種惡性腫瘤,它對女性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與乳腺癌的發病率比較,其發病率稍低[1]。對全世界的子宮頸癌患者的發病數量進行統計發現每年的新發病例數約為47萬,其中死亡人數達30萬。在我國,與胃癌、食管癌及肝癌的死亡率比較,宮頸癌相對較低,在女性癌癥死亡率中宮頸癌占第2位。50歲左右的女性為宮頸癌的高發人群,其他年齡的女性也有患宮頸癌的可能性,但是在小于40歲的女性中有較低的發病率,小于20歲的女性則發病率更低。在大于40歲的女性中宮頸癌的發病率有升高的趨勢,但是在60歲以后發病的趨勢發生改變,逐漸降低。但是,近年來,宮頸癌在年輕婦女中的發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所以,對宮頸癌及宮頸鱗狀上皮內瘤變有何發病特點進行了解無論是對于宮頸癌癌前病變的早期發現還是對于宮頸癌的診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收集來我院進行診斷治療的宮頸癌患者并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中的調查對象為1992年8月~2012年8月來我院進行治療的109例宮頸癌患者,216例宮頸鱗狀上皮內瘤變患者,回顧性分析以上患者的臨床資料。
1.2調查方法
將325例調查對象的臨床資料進行整理,統計其發病年齡及病理類型。調查結果數據的分析處理采用SPSS 13.0統計分析軟件包,計數資料表示為例數(n),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采用t檢驗分析組間的差異,以P < 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前后十年子宮頸癌不同年齡的患者發病情況比較
在所有的宮頸癌患者中35~76歲為其高發年齡段,患者的平均發病年齡為(51.29±8.03)歲。宮頸癌患者前十年(1992年8月~2002年8月)及后十年(2002年8月~2012年8月)的平均發病年齡為(54.16±8.87)歲、(50.94±7.35)歲,經統計學分析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 = 1.52,P > 0.05);患者的患病高發年齡段在前10年及后10年分別為46~55歲及36~45歲,經統計學分析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 = 0.68,P > 0.05),即前后10年比較宮頸癌患者的發病年輕化趨勢不明顯。
2.2 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年齡分布
21~76歲為本次研究中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的高發年齡。CIN I前10年及后10年的平均患病年齡為(42.58±7.06)歲、(43.71±7.62)歲,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 = 0.81,P > 0.05)。CINⅡ+CINⅢ前10年及后10年的平均患病年齡為(48.13±7.97)歲、(43.89±6.72)歲,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 = 1.05,P > 0.05);CIN前10年及后10年的平均患病年齡為(46.05±7.73)歲、(43.83±7.59)歲,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 = 1.37,P > 0.05);結果提示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患病的年輕化趨勢不明顯。
2.3子宮頸癌的病理組織學類型及宮頸上皮內瘤變分化級別分布
子宮頸鱗狀細胞癌及子宮頸腺癌患者數及比例分別為98例(89.91%)、11(10.09%)。CINⅠ、CINⅡ+Ⅲ的患者數及比例分別為130(60.19%)、86(39.81%)。
3討論
惡性腫瘤子宮頸癌不僅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而且還使其生活質量顯著降低,其發病率在惡性腫瘤中僅次于乳腺癌。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由于女性的宮頸防癌普查開展較為廣泛,因此宮頸癌的發病率在很多個國家有明顯降低的趨勢。但是英美和一些發達國家從80年代對年輕女性宮頸癌的患病率進行研究發現其發病率沒有明顯的降低趨勢,有的還發現發病率不降反升。推測其原因可能為:①與以前比較,性行為方式發生了變化。此外HPV的傳播途徑中性接觸是一個主要的途徑,因此HPV由于性行為方式的不健康而提高了感染的可能性。②HPV感染:研究發現,在宮頸癌前病變及浸潤性宮頸癌發生過程中HPV感染為其必要條件。③避孕方法:研究發現,近20年來宮頸腺癌在年輕女性中的發病率較高可能是由于口服避孕藥導致。此外,有報道表明,宮頸浸潤癌可能會由于婦女吸煙而增高發病率[2-4]。
目前宮頸癌的基本原則有如下幾點,并且已被廣泛接受:①異常細胞局限于上皮內的時期為絕大多數浸潤性宮頸癌浸潤發生之前的一個必經時期;②這些病變的形態學異常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如果患者不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則患浸潤癌的幾率會大大加大。宮頸上皮內瘤變也稱為非典型增生或者非典型增殖,與一般無增殖史的患者比較,有增殖史的患者形成原位癌的可能性會比較大[5-7]。
本研究對來我院就診的宮頸癌患者及癌前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宮頸癌及癌前病變各患病高峰年齡段在前后10年進行比較表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各個患病高峰的年齡段中患者年輕化的趨勢不明顯。本次研究還發現,中青年即年齡在36~55歲的女性為患病的高發人群,結果沒有表現出年輕化趨勢。推測其原因可能是本地區宮頸防癌普查開展非常廣泛同時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總之,我院的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防治工作的重點人群應該為36~55歲的女性,提高對中青年女性婦科體檢的重視程度,并且對其進行健康檔案的建立也是非常必要的。對于子宮頸癌的三級預防工作也應該進一步的加強,使用三階梯技術即為細胞學、陰道鏡及組織學,最終使宮頸癌及癌前病變患者得到規范化診治,以達到降低發病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丁鈺,龔向真,胡爭光,等. 子宮頸癌和子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生命質量及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2,13(2):119-121.
[2] 顧麗,韓曉華,李艷. 116例宮頸癌的發病特點與臨床癥狀分析[J]. 新疆醫學,2011,41(11):51-52.
[3] 陳爭春,黃勇進. 子宮頸癌及宮頸上皮內瘤變流行病學調查[J]. 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2,14(6):42-44.
[4] 郭超楠,任力. 子宮頸癌早期診斷的研究進展[J]. 空軍醫學雜志,2011, 27(4):222-225.
[5] 任維. 宮頸上皮內瘤變的診治現狀及進展[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 6(5):122-123.
[6] 王華. 子宮頸癌和宮頸上皮內瘤變Ⅱ/Ⅲ級臨床診斷分析[J]. 中國中醫藥咨訊,2012,4(2):257.
[7] 吳曉春,林華麗. 護理干預對宮頸上皮內瘤變術后隨訪率的影響[J]. 上海預防醫學,2012,24(5):287.
(收稿日期:201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