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評價陰道鏡聯合宮頸活檢在宮頸病變診斷中的意義。 方法 將2004年7月~2006年6月在我院就診的247例宮頸病變患者隨機分為陰道鏡檢查組(120例)與陰道鏡聯合宮頸活檢組(127例),對兩種檢查方法宮頸上皮內瘤變(CIN)或宮頸癌的檢出率及陰道鏡圖像與病理診斷結果進行比較。 結果 陰道鏡檢查組發現36例CIN或宮頸癌,檢出率為30.0%;陰道鏡聯合宮頸活檢組發現68例CIN或宮頸癌,檢出率為53.5%。兩種檢查方法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陰道鏡聯合宮頸活檢組患者中,CINⅠ~Ⅲ中以糜爛、白色上皮發生率最高,其次是點狀血管和鑲嵌。CINⅠ中宮頸糜爛發生率為81.3%,CINⅡ中宮頸糜爛發生率為88.9%,CINⅢ中宮頸糜爛發生率為83.3%,三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結論 陰道鏡檢查應注意血管異常、上皮的改變,必要時行陰道鏡下常規活檢,能及時發現宮頸癌和癌前病變,提高早期診斷率。
[關鍵詞] 陰道鏡檢查;病理活檢;宮頸病變
[中圖分類號] R737.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6-0154-02
宮頸癌是女性主要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發病率雖有所下降,但年輕女性的發病卻呈上升趨勢。而且宮頸癌是目前唯一可以早期發現并預防的婦科腫瘤,因此對宮頸病變的患者必須予以重視。本研究對2004年7月1日~2006年6月30日在我院就診的247例宮頸病變患者分別行陰道鏡檢查及陰道鏡檢查加宮頸活檢,對兩種檢查方法進行對比分析,探討陰道鏡聯合宮頸活檢在宮頸病變診斷中的意義。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04年7月1日~2006年6月30日在我院門診就診的247例宮頸病變患者,年齡23~70歲,平均38.6歲。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單純行陰道鏡檢查(120例),另一組行陰道鏡檢查加宮頸活檢(127例)。兩組患者的年齡、孕產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陰道鏡檢查的適應證為:巴氏分級二級及以上,或臨床上有接觸性出血史、宮頸糜爛或可疑癌等。
1.2 方法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窺陰器充分暴露宮頸和陰道穹窿部,用棉球輕輕拭去宮頸表面及陰道內分泌物后,觀察宮頸的病變。再用3%~5%醋酸溶液浸濕宮頸表面,觀察醋酸白上皮、血管及其形態等。最后涂碘液后,觀察局部上皮著色情況。如有可疑病變,取多點活檢行病理檢查。
1.3 宮頸病變評定標準
1.3.1 陰道鏡檢查診斷 根據陰道鏡所見圖像的邊界、顏色、血管和碘反應評定宮頸病變。CINⅠ是指扁平白色上皮邊界欠清晰,通常半透明,伴有或無細小規則的血管,毛細血管間距小,無異型血管,碘試驗陰性。CINⅡ是指扁平白色上皮邊界清楚,不透明或混濁,有或無血管擴張,形態規則,毛細血管間距增加,無異型血管,碘試驗陰性。CINⅢ是指加醋酸后上皮銀白或灰白,邊界清楚,血管擴張不規則,常呈螺旋狀,毛細血管間距離增加不等,有異型血管,碘試驗陰性[1]。
1.3.2 病理診斷 CINⅠ指細胞異型性輕,異常增生的細胞僅限于上皮層的下1/3,表層細胞正常。CINⅡ指細胞異型性明顯,異常增生的細胞限于上皮層的下2/3,未累及表層。CINⅢ指細胞異型性顯著,異常增生的細胞占據上皮層的2/3以上或達全層[2]。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分析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 < 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2.1 兩種檢查方法對宮頸上皮內瘤變(CIN)或宮頸癌檢出率比較
120例陰道鏡檢查患者中,有36例為CIN或宮頸癌,檢出率30.0%;而127例陰道鏡檢查加宮頸活檢患者中,則有68例CIN或宮頸癌,檢出率53.5%。兩種檢查方法對CIN或宮頸癌的檢出率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χ2=4.28,P < 0.05)。見表1。
2.2 CIN分級、宮頸癌與陰道鏡圖像關系
在陰道鏡聯合宮頸活檢組患者中,CINⅠ~Ⅲ級中宮頸糜爛、白色上皮發生率最高,其次是點狀血管和鑲嵌,白環、白腺、白斑發生率最低。CINⅠ級32例中,宮頸糜爛26例,發生率為81.3%;CIN Ⅱ級18例中,宮頸糜爛16例,發生率88.9%;CINⅢ級12例中,宮頸糜爛10例,發生率83.3%。CINⅠ~Ⅲ的宮頸糜爛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3 討論
宮頸癌是女性中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近年來發病率雖有所下降,但年輕女性的發病卻呈上升趨勢,早期治療療效顯著。宮頸癌是目前唯一可以早期發現并預防的婦科腫瘤。原位癌治療的5年生存率可達100%,早期宮頸癌治療后5年生存率在90%以上[3]。因此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是改善其預后的關鍵。
子宮頸從癌前病變到浸潤癌的轉變是個相當長的過程,大約需要10年時間,使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成為可能。早期宮頸癌和癌前病變常無特殊臨床癥狀,僅表現為慢性宮頸炎。因此對慢性宮頸炎患者必須定期隨訪及觀察,及早發現及治療。
陰道鏡作為一種內窺鏡,可直接觀察宮頸病變,是CIN及早期宮頸癌重要的輔助診斷方法之一,但它有一定的假陰性率,還需要病理確診。當陰道鏡檢查不滿意時,尤其是細胞學持續可疑或陽性,則需要加做陰道鏡下活檢及宮頸管搔刮術或宮頸錐切術[4,5]。本研究結果顯示,120例陰道鏡檢查患者中有36例為CIN或宮頸癌,檢出率為30.0%;而127例陰道鏡檢查加宮頸活檢患者中,則有68例CIN或宮頸癌,檢出率為53.5%。兩種檢查方法對CIN或宮頸癌的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表明陰道鏡檢查加宮頸活檢對CIN或宮頸癌診斷率高,有助于早期發現宮頸癌和癌前病變。本研究中,CINⅠ級32例中,宮頸糜爛26例,發生率為81.3%;CIN Ⅱ級18例中,宮頸糜爛16例,發生率為88.9%;CINⅢ級12例中,宮頸糜爛10例,發生率為83.3%。CINⅠ~Ⅲ的宮頸糜爛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宮頸糜爛程度與CIN分級不相關。因此,陰道鏡下活檢不能以宮頸糜爛程度為指征。臨床上見到宮頸光滑,有明顯接觸性出血、白帶異常及宮頸涂片細胞學異常的患者,必須做陰道鏡下活檢,以防癌漏診。
CIN陰道鏡圖像主要表現在血管異常及上皮的改變上。本研究發現,CIN陰道鏡圖像中以糜爛、白色上皮發生率最高,白環、白腺、白斑最低。國外學者做陰道鏡圖像與病理結果的比較,結果顯示:白色上皮最敏感,但它特異度不高,點狀血管、鑲嵌敏感度雖然低但其特異度卻較高[6]。因此,陰道鏡檢查要注意血管異常及上皮的改變,必要時要注意加做陰道鏡下活檢。
綜上所述,陰道鏡檢查可提高活檢的準確性,而宮頸活檢是確診的依據。因此,陰道鏡檢查和宮頸活檢兩種方法的結合可提高宮頸癌、癌前病變的早期診斷率,為宮頸癌的早期治療贏得時間。
[參考文獻]
[1] 張志勝. 陰道鏡圖譜[M]. 第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5.
[2] 曹澤毅. 中華婦產科學[M]. 第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021.
[3] 王芳,張友忠. 陰道鏡引導下宮頸活檢診斷宮頸病變的臨床價值[J]. 腫瘤,2011,31(8):748-750.
[4] 陳寧靜,涂干卿. 液基細胞學聯合陰道鏡檢診斷宮頸病變[J].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0,31(2):115,118.
[5] 高莉,趙云霞,李輝. 陰道鏡引導活檢診斷宮頸病變的優勢與不足[J]. 中外醫學研究,2011,9(3):75-76.
[6] Edebiri AA. The relative significance of colposcopic descriptive pearances in the diagnosis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J]. Int J Gynaecol Obstet,2009,33(1):137-138.
(收稿日期:2012-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