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體內嘌呤的代謝產物之一就是尿酸,尿酸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性,能夠有效保障細胞正常運行,但是如果尿酸過多,那么就往往會導致患者出現腎臟功能異常、心血管異常、痛風等問題。本文首先分析了腎臟尿酸的轉運機制,其次,重點探討了人腎臟尿酸轉運的影響因素,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 人體;尿酸;轉運;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R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6-0007-02
體內嘌呤的代謝產物之一就是尿酸,尿酸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性,能夠有效保障細胞正常運行,但是如果尿酸過多,那么就往往會導致患者出現腎臟功能異常、心血管異常、痛風等問題。只有極少部分的尿酸才從腸系膜細胞分泌進入腸腔,這是由于人體內缺乏尿酸酶,而尿酸酶恰恰可以降解尿酸。故絕大多數的尿酸是從腎小球濾過,再通過腎小管進行再分泌和重吸收,然后以尿液形式排出體外。而血漿尿酸水平的高低直接由尿酸在腎臟的轉運來進行調節控制的[1],因此,探討尿酸在體內的代謝及轉運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人腎臟尿酸轉運機制及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進行探討。
1 腎臟尿酸的轉運機制
人腎臟內尿酸主要有2個來源,一是外源性來源,這部分約占體內總尿酸的10%,是從核苷酸分解富含核蛋白或嘌呤的食物獲得的。二是內源性來源,這部分約占體內總尿酸的90%,由核酸分解代謝或者體內核苷酸、氨基酸及其它小分子化合物合成而來。對于脊椎動物而言,嘌呤代謝的中間產物即是尿酸,尿酸被氧化成水溶性的尿囊素;而對于如人類之類的高等靈長類動物,尿酸卻是嘌呤代謝的最終產物,這是由于尿酸氧化酶的活性隨著基因突變而消失掉了[2]。
眾所周知,尿酸的溶解度較低,如果在血液中積聚過多,常導致出現高尿酸血癥,繼而還會引發心血管、高血壓、痛風等一系列疾病,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所以,深入了解腎臟尿酸的轉運機制極為重要。
另外,由于不同的種屬群體,尿酸的代謝都是不同的。如在家兔、豬體內, 通過腎小球濾過的尿酸要遠遠少于排出的尿酸,而對于人類而言,正好相反,90%以上的尿酸都是通過腎小球濾過后重吸收,只有不到10%的尿酸被分級排泄,所以,與其它哺乳動物相比,人類血尿酸的濃度要高得多,大概在300 μmol/L左右。
2 人腎臟尿酸轉運的影響因素
2.1 底物的影響
NSAIDs、苯溴馬隆、磺吡酮、丙磺舒之類的尿酸排泄劑主要是與URAT1相互結合來有效地發揮排泄尿酸功能,同時對尿酸的重吸收進行干擾。與此同時,可以采用URAT1與氯沙坦等受體阻滯劑相互結合來大幅度降低血尿酸水平,同時也使得尿酸排泄增加。而內酰氨類抗生素、煙酸、吡嗪酰胺等抗尿酸排泄作用的藥物可以通過提高小管腔與胞內之間的電位梯度和有機陰離子濃度來增強URAT1重吸收尿酸的功能。
另外,酒精在體內能夠代謝為乳酸,而乳酸又能夠和尿酸一起競爭OAT3和OAT1,促進尿酸重吸收, 抑制尿酸分泌,大幅度增加有機陰離子梯度,產生高尿酸血癥。MRP4、OAT3、OAT1作為尿酸轉運蛋白,包含了外源性的內酰氨類抗生素、ACEI、利尿劑等和內源性的尿毒癥毒素、尿酸、環核苷酸、PAH等,底物廣泛[3]。
2.2 冠狀動脈病變和血清尿酸的關系
冠心病常見的危險因素主要有高脂血癥、糖尿病、吸煙,另外,高血壓也是其主要的因素。隨著廣大人民群眾的飲食結構和營養條件得以改變,高尿酸血癥在我國的發病率也呈現出上升的趨勢。按照許多專家學者的看法,在相關治療、發病機制、流行病學上,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與高尿酸血癥息息相關。
根據洪權、吳鏑、陳香美等研究表明[4]:240例的冠心病組患者與168例的冠脈正常組患者在PBG、LDL、FBG、LP(a)、LDL、HDL、UA等方面比較有較為明顯的差異,特別是對照組的PBG、LP(a)、LDL、UA明顯低于冠心病組。而240例的冠心病組患者與168例的冠脈正常組患者在TCh、DBP、SBP、吸煙、年齡上無顯著性差異(P > 0.05)。
有研究認為[4-5],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依據被認為是高尿酸血癥,如果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大于416.5 μmol/L,那么就說明患者很容易得腦卒中,如果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大于357.0 μmol/L,那么就說明患者很容易得冠心病。
高血壓患者中有10.14%~27.13%伴有高尿酸血癥,從臨床實踐中我們也可發現病程長并且接受利尿劑治療的高血壓病患者,其高尿酸血癥的發病率很高。對于高血壓病合并高尿酸血癥患者,積極應用降低尿酸水平的藥物可能有助于延緩或減輕冠狀動脈病變。
2.3 基因突變的影響
根據國內外臨床醫學研究表明,目前已經在那些患有腎性低尿酸血癥疾病的患者身上找到了SLC22A12基因突變十多處,分別包括點突變、無義突變、錯義突變等。最為常見的是核苷酸G突變為A,位置處于4號外顯子區的第774位。有研究表明,人腎臟尿酸轉運活性與OAT1分子上第36位上的蘇氨酸、第30位上亮氨酸有關。而OAT3分子和OAT1分子的第1、2跨膜區間的糖基化位點,可能與底物識別和膜結合有關。
2.4 年齡因素、性別因素的影響
青春期到絕經期前的女性血中尿酸濃度明顯要低于男性,而老年男性的高尿酸血癥患病率明顯要大于同年齡段女性。與女性相比,男性的尿酸分泌和尿酸重吸收都要明顯大于女性。但是目前還沒有強有力的研究證據來徹底闡明尿酸腎轉運機制和轉運過程與性別有多少關聯。同時,兒童很少出現高尿酸血癥,而中老年患者卻很容易出現高尿酸血癥。但是年齡是否與尿酸在腎臟的分泌和重吸收有關,也沒有明確的闡明[5]。
2.5 激素的影響
Kusuhara H,Sekine T,Utsunomiya-Tate研究認為[7-8]:激素對URAT1功能及尿酸水平也有顯著影響,男性比女性更易患痛風,血尿酸水平有性別依賴性,尿酸水平性別差異是內分泌數據庫中典型的性別差異之一,與腎臟內丙磺舒敏感的尿酸重吸收有性別依賴性的差別有關。
3 結語
隨著醫學研究的逐步深入,會有越來越多的腎小管尿酸轉運途徑和轉運體被發現。目前對于人腎臟尿酸轉運機制及影響因素的研究,正在逐步地轉為對于對其調控基因的研究,如何來調控基因,使之達到對尿酸的轉運進行調節,是值得深入探討的領域。另外,血尿酸濃度與尿酸在腎小管的轉運密切相關,這樣可以為臨床上治療遺傳性低尿酸血癥、高尿酸血癥、痛風等疾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9-10]。
[參考文獻]
[1] Cheong HI,Kang JH,Lee J H,et al. Mutational analysis of idiopathic renal hypouricemia in Korea[J]. Pediatr Nephrol,2005,20(7):886-890.
[2] Miyazaki H,Anzai N,Ekaratanawong S,et al. Modulation of renal apical 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 4 function by two PDZ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s[J]. J Am Soc Nephrol,2005,16(12):3498-3506.
[3] 吳鏑,張萍,陳香美,等. 人腎尿酸轉運蛋白1基因克隆、抗體制備及其在腎小管上皮細胞中的定位[J]. 解放軍醫學雜志,2005,30(5):397.
[4] 洪權,吳鏑,陳香美,等. 高血壓病患者冠狀動脈病變和血清尿酸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 中華腎臟病雜志,2012,21(9):527.
[5] 劉梅,施有為. 尿酸相關疾病及尿酸轉運蛋白功能研究進展[J]. 廣東醫學,2012,13:2023-2026
[6] You G,Kuze K,Kohanski RA,et al. Regulation of mOAT-mediated organic anion transport by okadaic acid and protein kinase C in LLC-PK1cells[J]. J Biol Chem, 2000, 275(14):10278.
[7] 劉若霞,臧路平,吳新榮. 尿酸相關疾病及尿酸轉運蛋白功能研究進展[J]. 山東醫藥,2012,28:94-96.
[8] Kusuhara H,Sekine T,Utsunomiya-Tate N,et al. Molecular Cloni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Multispecific 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 from Rat Brain[J]. J Biol Chem,1999,274(19):13675-13680.
[9] Li T,Walsh J R,Ghishan F K,et al. 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human urate transporter(hURAT1) genepromoter[J]. Biochim Biophys Acta,2004,1681(1):53-58.
[10] 陸明旸,張嶺,王茵. 高尿酸血癥的發病機制以及黃酮類膳食對其干預作用[J]. 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2,632-634.
(收稿日期:201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