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調查低文化水平父母對新生兒知識認知水平及其護理需求,為臨床護理提供參考。 方法 以低文化水平父母為研究對象,以相對較高文化水平父母做對照,采用問卷調查方式了解低文化水平父母對新生兒知識認知水平的了解程度及其護理需求。 結果 試驗組日常基本護理、新生兒生長監護知識及新生兒預防接種知識了解程度顯著差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在新生兒日常基本護理需求及新生兒生長監護知識需求方面,試驗組對動作示范需求顯著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在新生兒預防接種需求方面,試驗組選擇書面材料比例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結論 低文化水平父母對新生兒知識了解程度較低,對護理宣教的需求更高。
[關鍵詞] 低文化水平;新生兒;認知;需求;父母;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6-0036-02
隨著農村合作醫療的推廣,低文化層次住院產婦越來越多,既往的護理宣教遠遠不能滿足臨床需要[1]。低文化水平父母對新生兒知識認知水平如何及其護理需求仍缺乏系統研究。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方式,了解低文化水平父母對新生兒知識認知水平及其護理需求。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后2~4 d低文化水平(小學或文盲)360例產婦為研究對象,以初中文化及以上產婦為對照。試驗組180例,年齡23~34歲,平均(27.32±3.12)歲;初產婦166例,再產婦14例。對照組180例,年齡22~33歲,平均(27.29±3.10)歲;初產婦164例,再產婦16例。兩組在年齡及初產婦/再產婦比值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本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1.2.1 父母對新生兒知識認知調查 采用本研究組設計的“父母對新生兒知識認知調查表”,內容包括:產婦的一般資料、日常基本護理知識(洗澡、臍部護理、撫觸、喂養、大小便次數及觀察、皮膚護理)、新生兒生長監護知識(嬰兒早期教育、體重增長正常范圍)、新生兒預防接種(卡介苗注射后的注意事項、乙肝疫苗復種時間)和新生兒常見疾病(生理性黃疸觀察、鵝口瘡的預防、腹瀉的觀察及處理、肺炎的預防、皮疹護理)4個模塊。除產婦一般資料模塊外,其余模塊中的條目選項分為3級,即了解、部分了解和不了解。
1.2.2 父母對新生兒知識需求調查 采用本研究組設計的“父母對新生兒知識需求調查表”,內容同“父母對新生兒知識認知調查表”,需求調查包括:個體指導、集中授課、動作示范、書面材料和網絡報刊。
1.2.3 問卷發放及填寫方法 首先不記名方式發放問卷,專人進行初步講解問卷內容,由新生兒父母共同討論完成,完成時間規定為30 min,填寫選項不得缺失,當場回收。統計結果采用構成比表示。
1.3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 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低文化水平父母對新生兒知識的認知水平
試驗組日常基本護理、新生兒生長監護知識及新生兒預防接種知識了解程度顯著差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但兩組新生兒常見疾病的了解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低文化水平父母對新生兒知識的需求
新生兒日常基本護理及新生兒生長監護知識方面兩組大多數選擇動作示范,但試驗組對動作示范需求顯著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對新生兒預防接種方面兩組大多數選擇書面材料,但試驗組選擇書面材料比例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對新生兒常見疾病的知識需求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3 討論
對新生兒知識認知情況直接影響新生兒的生長、發育,甚至影響其整個成長過程[2]。因此,評估新生兒父母對新生兒知識認知情況,了解其需求,進行針對性護理宣教至關重要[3]。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農村合作醫療的施行,廣大農村低文化層次產婦大多選擇醫院內生產,給護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戰[4]。因此,本研究調查分析低文化層次新生兒父母對新生兒知識認知情況及其護理需求,對提高護理質量、幫助新生兒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本研究發現,低文化層次父母對日常基本護理、新生兒生長監護知識及新生兒預防接種知識了解程度顯著差于文化層次較高父母,提示低文化層次新生兒父母這方面知識更加缺乏,護理宣教應更加全面、細致,根據護理需求調查,對日常基本護理和生長監護方面,應選擇動作示范的宣教方法,而對于預防接種方面,可選擇書面材料方式。在臨床工作中,護士多選擇集中授課配合個體指導[5],從本調查來看,這種做法并不受歡迎,尤其對于文化層次較低父母,更應采用動作示范,可能文化層次與理解和接受能力有關[6],提示護理工作應強調變通,做到“因材施教”[7]。在新生兒常見疾病知識方面,無論文化層次高低,對這方面的了解均不夠,均想通過集中授課來增強這方面知識,可能與這方面知識太具有專業性有關,因此,在常見疾病知識護理方面,護士應做到更詳盡和通俗易懂,以確保新生兒父母更好理解。
綜上所述,本研究提示低文化層次新生兒父母對新生兒知識認知能力較差,在護理宣教方面更傾向于動作示范和書面材料。對于新生兒常見疾病知識,無論文化層次高低,認知水平均不高,多要求集中授課。
[參考文獻]
[1] 游彩玲,何惠玲,吳懷真. 傳統“坐月子\"習俗對產婦健康影響調查結果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2008,23(1):1135-1137.
[2] 葉綠,陳鐳. 137例流動人口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認知與需求情況調查[J]. 中國健康教育,2008,24(11):887-889.
[3] 李玉紅,錢小靜,謝倫芳,等. 產褥期新生兒父母養育行為的現狀調查[J].護理學雜志,2009,24(15):40-42.
[4] 茅煥美,李海明,施南峰. 慈溪市農民工新生兒破傷風知識調查與分析[J]. 醫學與社會,2010,23(8):16-17.
[5] 劉小瑋. 初產婦配偶新生兒知識認知水平及需求的調查[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1):67-69.
[6] 閆國強. 強化實踐指導培養實踐能力[J]. 教育實踐與研究,2001,11(1):54-55.
[7] 李廣雋. 母嬰同室新生兒床旁護理模式的實施與管理[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8,14(26):2793-2794.
(收稿日期:2012-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