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探討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死亡危險因素,臨床防治提供參考依據。 方法 選取128例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相關的臨床參數和各項實驗室指標與患者死亡的關系。 結果 128例患者經積極治療后,15例(11.72%)患者死亡(死亡組)、113例好轉或治愈出院(存活組)。對兩組患者的臨床參數及各項實驗室指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死亡組肝硬化并發HCC、Child-Pugh分級、腹水、PSE及初次內鏡治療后24 h內發生再出血者與存活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死亡組血鈉水平明顯低于存活組,血清膽紅素及血清肌酐水平明顯高于存活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結論 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死亡危險因素有多種,臨床上應加強相關指標的監測,同時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以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預后。
[關鍵詞] 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危險因素;死亡
[中圖分類號] R575.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6-0040-02
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的嚴重并發癥,且出血量較大,易引起失血性休克或誘發肝性腦病,病死率高。有相關文獻報道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首次出血1周內死死亡率可達25%~50%,而再出血死亡率達 30%~70%[1],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因此,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對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預后意義重大。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128例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引起患者死亡的獨方危險因素,旨在為臨床防治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我科2009年6月~2012年1月收治的128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70例,女58例;年齡28~68歲,平均(46.92+8.51)歲;所有患者均經病史、癥狀體征、影像學和(或)胃鏡等檢查確診為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排除由其他消化道疾病(消化性潰瘍、消化道腫瘤等)所引起的消化道出血、鼻咽部及口腔等其他部位出血、以及嚴重心、肺及腎等其他疾病引起死亡行急診或內鏡治療的患者。
1.2 治療方法
患者確診后均給予禁食、抑酸及輸血治療,同時采用垂體后葉素降低門靜脈壓力。部分出血多且生命體征不穩定者給予三腔管壓迫止血。結合臨床實踐及相關文獻報道,對患者多種臨床參數及實驗室參數與患者死亡的關系進行分析統計,其中臨床參數包括年齡、性別、診斷、Child-Pugh分級、腹水、門體分流性PSE及內鏡治療24 h內是否發生再出血。實驗室參數包括血鈉、血清膽紅素、血清肌酐及血紅蛋白水平、凝血酶原時間。其中肝性腦病(PSE)分級包括無、1~2期及3~4期[2]。再出血判定標準:新出現嘔血、便血或血紅蛋白下降。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128例患者經積極治療后,15例(11.72%)患者死亡(死亡組)、113例好轉或治愈出院(存活組)。對兩組患者的臨床參數及各項實驗室指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死亡組肝硬化并發HCC、Child-Pugh分級、高度腹水 PSE及初次內鏡治療后24 h內發生再出血者與存活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死亡組血鈉、血清膽紅素及血清肌酐水平與存活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臨床參數比較及實驗室指標比較分別見表1和表2。
3討論
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門脈高壓最為常見且最為嚴重的一種并發癥,隨著抗生素的預防性應用、曲張靜脈束狀結扎、特利加壓素的應用等治療方法的進步,使得該并發癥的院內死亡率較過去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有國外學者1986年報道結果顯示,與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相關的死亡率為35%,2003年一項為期3年的大規模調查結果顯示,其院內死亡率為14.2%,本組研究中院內死亡率為11.72%,與近年來其他文獻報道基本相符。
Borroni等研究結果顯示,肝硬化腹水患者血鈉水平與預后有著密切的關系,血鈉水平越低,患者預后越差,其死亡率特別是短期死亡率也越高[3],可能與血鈉水平過低與患者發生肝性腦病、頑固性腹水及肝腎綜合征等各種并發癥有關。晚期肝病患者出現血鈉降低與多種原因有關,不僅與患者攝入減少、排出增加有關[4],而且與體內抗利尿激素等激素水平升高有關。從本組研究結果也可以看出,死亡組血鈉水平明顯低于存活組,因此,對于食管骨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患者應嚴密監測患者血鈉水平,及時糾正血鈉過低現象,以降低死亡率[5]。
凝血酶原時間及血清膽紅素水平主要反映肝細胞的儲備功能,肝性腦病及腹水主要反映肝硬化門脈高壓的嚴重程度[6],因此,這四項指標常用于評估慢性肝病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對于預測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本組研究結果顯示,死亡組腹水及肝性腦病較存活組明顯嚴重,血清膽紅素水平明顯高于存活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但兩組患者凝血酶原時間及血紅蛋白水平無統計學意義。
有學者證實Child-Pugh分級、白蛋白水平及肝性腦病與患者生存率相關,后來又有學者發現,對于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死亡事件具有預測價值的包括中、重度腹水、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時間及血清肌酐水平[7]。而且有一項對403例肝硬化患者大規模的研究結果顯示,肌酐水平升高、并發HCC、PSE及內鏡治療后再出血是患者死亡的獨立預測因素[8]。本組研究結果也顯示,Child-Pugh分級及24 h內再出血與患者預后密切相關,而年齡、性別與預后無明顯相關。
綜上所述,血鈉、Child-Pugh分級、肝性腦病、腹水、內治治療24 h內再出血、血清膽紅素、血肌酐與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發生死亡的危險密切相關[9],臨床上應加強相關指標的監測,并采取個體化治療方案,以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死亡率。但由于本組樣本較少,且存活組和死亡組例數差異較大,對于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死亡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尚有待進一步大樣本研究證實。
[參考文獻]
[1] 蔣曉渠,陳世耀,王慧,等. 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死亡危險因素分析[J]. 胃腸病學,2011,16(2):90-93.
[2] 陸京京,張莉,丁士剛,等. 肝硬化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預后Cox回歸分析[J]. 中華消化雜志,2011,31(4):217-220.
[3] Borroni G,Maggi A,Sangiovanni A,et al. Clinical relevance of hyponatraemia for the hospital outcome of cirrhotic patients[J]. Dig Liver Dis,2000,32(7):605-610.
[4] 石益海,張麗麗,錢家鳴,等. 影響消化道出血患者預后的多因素分析[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8,17(9):720-722.
[5] 陸京京,張莉,丁士剛,等. 影響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住院患者預后的有關因素分析[J].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1,16(6):520-523.
[6] 季峰,徐勤偉,張咩慶,等. 食管靜脈曲張套扎術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險因素探討[J]. 中國內鏡雜志,2010,16(4):344-347.
[7] 施伯安,邵鳳珍. 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死亡危險因素分析[J]. 黑龍江醫學,2008,32(4):289-290.
[8] 米海燕,趙建妹,孫克文,等. 終末期肝病模型評分聯合D-二聚體判斷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預后的研究[J].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1,28(6):335-337.
[9] 程海濤,王農榮,官亮,等. 生長抑素、奧美拉唑、凝血酶聯合磷酸鋁凝膠治療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療效觀察[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8(10):87.
(收稿日期:201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