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分析短期大劑量氟伐他汀治療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療效、安全性。 方法 選取我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116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8例。兩組患者均予常規抗心絞痛藥物治療,研究組患者加用氟伐他汀80 mg/d睡前口服,對照組加用氟伐他汀40 mg/d睡前口服,兩組療程均為1個月,觀察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治療前后血脂及hs-CRP水平變化、缺血性事件發生情況。 結果 兩組間在顯效率、無效率等方面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研究組的綜合治療效果要優于對照組。 結論 短期大劑量應用氟伐他汀治療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能有效降脂,臨床療效安全、可靠,但其具體的適應人群、適宜劑量、安全性有待于進一步的臨床研究。
[關鍵詞] 氟伐他汀;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療效;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 R541.4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6-0050-02
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指存在于穩定型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間的一種不穩定的心肌缺血綜合征,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繼發性血栓的形成密切相關。其臨床癥狀包括胸痛、緊縮感、壓迫感、堵塞感,隨呼吸加重的鈍痛、刺痛、刀割樣痛等[1,2]。該病容易發展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因此,及時地診斷及正確地治療極其重要[3]。目前,該病的治療原則是防止病變進展,從而減少死亡或發展為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治療的主要措施是積極抗血栓形成、抗缺血治療[4]。
目前,大量國內外研究顯示,他汀類藥物可以通過調脂、抗炎等作用對冠心病的一級、二級預防有明顯作用,可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降低冠心病患者死亡率,長期應用能顯著改善患者預后[5]。然而,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病程較長,程度較重,臨床癥狀不夠典型,加上肝腎機能降低,藥物代謝速率減慢,更容易出現藥物的不良反應事件。本研究主要研究大劑量氟伐他汀短期治療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以期為他汀類藥物在老年患者中的應用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116例,其中男81例,女35例,年齡64~83歲,平均(73.6±4.5)歲,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修訂的《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標準[6]。排除標準:入院前1個月內曾服用調脂藥物和(或)非甾體抗炎藥;急慢性感染、創傷或手術2周以內;合并心肌梗死、腦卒中、肝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各種急慢性感染、血液病、慢性結締組織病及免疫性疾病。全部病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8例,兩組患者一般情況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常規抗心絞痛藥物治療,包括鈣拮抗劑、阿司匹林、β受體拮抗劑、硝酸脂類、受體阻斷劑、低分子肝素等[3]。研究組患者加用氟伐他汀鈉膠囊(商品名:來適可,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80 mg/d睡前口服,對照組加用氟伐他汀鈉膠囊(商品名:來適可,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40 mg/d睡前口服,兩組療程均為1個月,所有患者研究期間均接受國際膽固醇教育項目的膳食。
1.3 觀察指標
1.3.1 血脂檢測 全部患者在入院當天及治療兩周時于清晨分別抽取空腹靜脈血,測定血漿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7]、甘油三酯(TG)。
1.3.2 炎癥因子檢測 全部患者于用藥前后抽取空腹靜脈血,應用免疫比濁法測定血清hs-CRP[8],儀器為我院自動生化分析儀。
1.3.3 缺血性事件觀察 治療后1個月進行隨訪,觀察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心絞痛再住院的等缺血性事件的發生情況。
1.4 療效標準
參照 “心絞痛療效評定標準”將療效分為三級[8]。顯效:胸悶、胸痛等癥狀消失,2周內未再發作,下移的ST段恢復正常或大致正常,T波恢復直立;有效:胸痛、胸悶發作頻率明顯減少,2周內仍有心絞痛發作,但頻率減少2/3或以上,心電圖明顯改善。無效:胸悶、胸痛等癥狀未緩解,仍頻繁發作,ST段未恢復,甚至加重。總有效為顯效加有效。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ASS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樣本均數的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比較
經治療,兩組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的臨床療效要優于對照組,兩組臨床癥狀改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治療前后血脂及hs-CRP水平變化
兩組治療后TG、TC、hs-CRP血清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但研究組下降水平較對照組更顯著,其中治療后兩組間TC、hs-CRP水平存在顯著性差異(P > 0.05),治療后兩組間TG、LDL-C、HDL-C水平無顯著性差異(P > 0.05)。見表2。
2.3 缺血性事件發生情況
氟伐他汀治療1個月后,研究組心血管事件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 < 0.05),見表3。
3 討論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臨床發生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沒有得到積極防治,容易發展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導致死亡。隨著社會的日益老齡化,老年人的合理用藥得到高度關注。由于年齡的增長,導致老年人機體對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能力都明顯下降,再加上老年人常并存多種疾病,往往需要同時使用多種藥物,然而使藥物在體內的作用過程更復雜。由此產生的藥物間的相互作用不僅影響藥物療效,而且藥物不良反應帶來的用藥風險也大大增加。
氟伐他汀屬于羥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A還原酶抑制劑,對腎、中樞神經系統的不良反應少[9]。氟伐他汀可以通過多種細胞色素P450同工酶代謝,如果其中一條代謝途徑被合用藥物阻斷,氟伐他汀能夠通過其他的同工酶進行代謝,以最大程度地減少藥物的蓄積及藥物間的作用,故臨床應用氟伐他汀安全性高。
氟伐他汀除具有降脂作用外,同時還具有不依賴于膽固醇降低的多效性,如改善內皮細胞功能、穩定斑塊、抗心律失常、抗炎、防止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抑制神經內分泌活性等,有利于延遲或逆轉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近年來大量國內外研究證實,應用他汀類藥物進行冠心病一級或二級預防,可以顯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和病死率[10]。
近年來,有研究顯示,他汀類藥物應用越早,劑量越足,效果越明顯。本研究結果提示,在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治療中,短期大劑量應用氟伐他汀治療取得的綜合療效要比應用常規劑量組好。短期大劑量應用氟伐他汀能顯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和病死率,臨床療效安全、可靠。但是,本研究樣本量偏小,觀察時間不長,進一步研究短期大劑量氟伐他汀在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治療中具體的適應人群、適宜劑量、安全性,可為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的治療提供更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魯長勝. 辛伐他汀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療效觀察[J]. 中國醫學創新,2012,9(8):31-32.
[2] 孟海亮. 替羅非班治療頑固性不穩定型心絞痛療效分析[J]. 中國醫藥科學,2012,2(5):63-64.
[3] 栗曉鶯,齊玲,魏華,等. 氯吡格雷聯合辛伐他汀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觀察[J]. 中國醫學創新,2012,9(22):34-35.
[4] 熊寧,魏璐,王強,等. 通心絡膠囊、曲美他嗪治療老年不穩定心絞痛66例的療效觀察[J]. 廣西醫學,2009,(2):206-207.
[5] 張紅運. 氟伐他汀聯合血脂康治療冠心病療效分析[J]. 中國實用醫藥,2010,5(22):115-116.
[6] 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不穩定性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0,28(6):409-412.
[7] 于娟,何文靜,蘇明浩. 不同劑量氟伐他汀治療高齡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60例[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4):690-691.
[8] 錢玉紅,李爭,李琳. 短期大劑量氟伐他汀治療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臨床觀察[J]. 河北醫藥,34(6):856-857.
[9] 劉紅斌. 他汀類藥物的調脂作用與臨床應用[J]. 中外醫學研究,2009,7(9):28-29.
[10] 張香素,史彩萍,饒勝國. 氟伐他汀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療效觀察[J]. 山東醫藥,2010,50(49):38-39.
(收稿日期:201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