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坎地沙坦對老年原發性高血壓的療效和安全性。 方法 選擇60歲以上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66例,分為治療組(坎地沙坦組)34例,坎地沙坦(4~8) mg/d;對照組(卡托普利組)32例,卡托普利(12.5~37.5) mg/d。治療8周,服藥前后分別檢測患者治療前后不同時間的血壓、心率、血糖、血鉀以及腎功能,并記錄服藥期間可能發生的咳嗽等不良事件。 結果 兩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2.4%(28/34例)和75%(24/32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治療后血壓降低幅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治療后心率、血生化等實驗室指標差異無顯著統計學意義(P > 0.05)。 結論 坎地沙坦能安全、有效地治療老年高血壓。
[關鍵詞] 坎地沙坦;老年;原發性高血壓
[中圖分類號] R54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6-0052-02
隨著我國老齡人口的不斷增多,老年性高血壓患者也在不斷增多,老年高血壓患者心、腦、腎器官常有不同程度損害。因此為防止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應積極控制老年性原發性高血壓,在治療上除改善生活方式等因素外,口服藥物治療為改善血壓的主要途徑。我們采用ARB類藥物坎地沙坦治療老年原發性高血壓,并進行臨床觀察,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10年9月~2012年6月我院內科門診未經治療的年齡>60歲以上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66例,分為治療組(坎地沙坦組)34例,男20例,女 14例,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71歲;對照組(卡托普利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齡60~82歲。平均年齡69歲。兩組在年齡、性別、病變程度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老年性高血壓診斷標準參用2010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所界定的標準[1]。
1.2 方法
66例患者均不同程度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林及非影響血壓藥物,服藥時間為餐前。對照組予卡托普利12.5~50 mg,每日3次,治療組予坎地沙坦(重慶圣華曦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商品名,維爾亞)4 mg/d,前4周每周復診一次,如血壓控制不滿意,加服吲達帕胺片2.5 mg/d,療程均為8周,在此期間不再使用其他降壓藥物。
1.3 觀察指標
兩組治療前后觀察指標包括:患者當日3次血壓的平均值、心率、空腹血糖、血鉀及腎功能情況,并詢問癥狀即咳嗽等不良反應。
1.4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指標變化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收縮壓及舒張壓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治療組總有效率82.4%(28/34),對照組總有效率75%(24/3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245,P < 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心率、血生化等指標及不良反應情況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心率、血糖、血鉀、腎功能Cr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其中卡托普利組有4例發生不同程度的咳嗽。見表2。
3討論
老年人高血壓形成主要與老年人大動脈彈性減退,順應性下降有關。由動脈僵硬度增加和外周阻力增加造成,特點為:脈壓增大,患者心、腦、腎器官常有不同程度損害[2]。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RAS)對血壓及心血管系統的影響和控制主要是通過血管緊張素Ⅱ (AngⅡ)及其受體(AT)結合實現的。坎地沙坦為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通過與血管平滑肌AT1受體結合而拮抗血管緊張素Ⅱ的血管收縮作用,從而降低末梢血管阻力[2] 。坎地沙坦可通過抑制腎上腺分泌醛固酮發揮一定的降壓作用[3]。坎地沙坦不抑制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活性,也不參與其他受體或離子通道結合產生阻斷作用,其半衰期長,可達24 h,谷峰比值為90%~100%。用坎地沙坦治療年齡≥60歲的老年高血壓患者,可產生有臨床意義的血壓降低,有助于高血壓正常生理曲線的恢復[4,5]。坎地沙坦治療老年性高血壓應從小劑量開始,根據血壓監測情況,及時調整用藥及劑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坎地沙坦能較好地控制老年原發性高血壓,療效優于對照組(P < 0.05),無干咳副作用,對心率、血糖、血鉀、腎功能無明顯影響,在臨床上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9(7):579-616.
[2] 馬愛群,余保平. 內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56.
[3] 丁建平. 坎地沙坦酯治療輕、中度原發性高血壓164例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09,7(5):348-350
[4] 范利. 高齡高血壓防治的現代理念[J].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2,32(1):21-23.
[5] 宗克亮. 坎地沙坦酯治療76例輕、中度原發性高血壓[J]. 醫學研究與教育,2011,28(3)37-39.
(收稿日期:2012-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