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胸腔注射白介素-2(IL-2)和順鉑+IL-2分別治療乳腺癌惡性胸腔積液的療效。 方法 50例乳腺癌伴惡性胸腔積液患者置入胸腹腔引流管(16F),充分引流出胸水后隨機分成兩組:IL-2組:50萬IU/次,每周2次,連用2周;順鉑+IL-2組:順鉑40 mg/m2+IL-2 50萬IU,2次/周,連用2周。 結果 順鉑+IL-2組有效率92.6%,明顯高于IL-2組的43.5%(P < 0.01)。順鉑+IL-2組胃腸道不適較IL-2組明顯。 結論 順鉑聯合IL-2胸腔灌注治療乳腺癌惡性胸腔積液療效滿意,不良反應可耐受。
[關鍵詞] 順鉑;白介素-2;乳腺癌;惡性胸腔積液
[中圖分類號] R73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6-0054-02
胸膜是乳腺癌較常見的轉移部位(10%~18%)[1],目前的全身放化療對乳腺癌導致的惡性胸腔積液效果較差。胸膜腔灌注化療藥及生物反應調節劑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作者自2007年1月~2011年7月采取充分胸腔閉式引流后胸腔灌注順鉑、IL-2治療乳腺癌伴惡性胸腔積液50例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入組女性患者均經病理證實乳腺癌,初次發生胸腔積液,并經組織或細胞學證實為惡性胸腔積液。排除其他部位腫瘤導致的胸腔積液。未合并局部復發及其他部位轉移。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兩組基本情況見表1。兩組基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1.2 治療方法
胸腔積液患者采取B超胸腔定位,胸腹腔引流管(16F)在定位點處行胸腔穿刺,回抽證實有胸水,送入軟頭導絲,退出穿刺針后,沿導絲送入導管,確認已進入胸腔后,將導管外接引流袋,局部固定引流管。注射藥物前充分抽去或引流胸腔積液。順鉑+IL-2組患者胸腔內依次注入2%利多卡因5 mL、地塞米松5 mg、20 mL生理鹽水溶解的順鉑40 mg/m2、生理鹽水20 mL溶解的IL-2 50萬IU;IL-2組不用順鉑,其他同順鉑+IL-2組。灌藥后封閉引流管。囑患者變換體位,使藥物與胸膜充分接觸。48 h后重新接引流袋持續引流。腔注射每周2,連續2周;治療期間密切觀察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并作相應處理;每周復查胸腔B超,了解胸水變化。監測血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等。
1.3 療效評價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療效標準[2]分為:完全緩解(CR):胸水消失,癥狀緩解至少維持4周以上;部分緩解(PR):胸水減少50%以上,并至少維持4周以上;無效(NC):胸水無減少或增多。以CR+PR計算有效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療效比較
兩組間的療效比較見表2。
2.2 不良反應
兩組均無明顯的肝腎損傷和骨髓抑制。兩組主要的不良反應為發熱、胃腸道不適、胸痛(表3)。
3 討論
乳腺癌是一種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7%~11%的乳腺癌患者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出現胸腔積液[3]。惡性胸腔積液的治療方法很多,但乳腺癌合并惡性胸腔積液時已達腫瘤晚期,尤其是Karnofsky評分小于60者,已經無法接受全身放化療,但惡性胸腔積液又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若不予處理,30 d死亡率高達29%~50%。局部治療因藥物劑量小、局部藥物濃度高,且有胸膜閉鎖功能,較多文獻報道效果理想,副作用較小,故不失為一種較好的姑息治療方法[4]。目前治療惡性胸腔積液局部注射藥物較常用的是硬化劑,免疫抑制劑以及抗癌藥物等, 首先藥物是生物制劑類和細胞毒類,但報道療效各異。本文患者采用IL-2、順鉑胸腔注射符合當前治療原則。重組人白介素-2是一種淋巴因子,可提高人體的免疫應答,使細胞毒性T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和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LAK)增殖,并升高其余殺傷細胞活性,進而清除體內腫瘤細胞,適用于腎細胞癌、黑色素瘤、乳腺癌等惡性腫瘤的治療,用于癌性胸腹水的控制。順鉑為廣譜周期非特異性抗癌藥物, 在肺癌的化療方案中應用最為廣泛,但其與IL-2聯合用于乳腺癌合并惡性胸腔積液的胸腔局部治療的國內報道較少。本組病例采用兩種胸腔注射治療方案:IL-2單藥和IL-2聯合順鉑。結果顯示:順鉑+IL-2組有效率達93%;IL-2組有效率44%,順鉑+IL-2聯合治療組的有效率顯著優于IL-2單藥治療組(P < 0.01)。順鉑同樣是治療乳腺癌的有效藥物,腔內給藥時有明顯的藥代動力學優勢,而且該藥與IL-2一樣為水溶性、分子量大,注射后不易通過胸腔屏障,腔內濃度峰值和濃度間曲線下面積分別是血漿的12~20倍。而腔內藥物的消除率遠遠低于體循環,這樣保證藥物在胸腔內較長時間與腫瘤接觸,并滲入細胞內殺傷腫瘤細胞[5]。順鉑對胸膜還具有硬化作用,可減少胸液繼續滲出,故兩藥聯合發揮協同的抗癌作用,療效更顯著。兩治療組給藥后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胃腸道不適、發熱及胸痛,除順鉑+IL-2組胃腸道不適大于IL-2組有差異外(P < 0.05),發熱及胸痛差異均無顯著性,而且給予對癥治療后均可較快緩解,不良反應持續時間較短,患者可以耐受。胸腔注藥前首先注入利多卡因及地塞米松可較少發熱、胸痛、胸膜反應等。據認為胸腔內注射抗癌藥,不需肝臟活化,較小劑量的藥物就能達到較高的局部藥物濃度,不但殺滅癌細胞效果好,而且因藥物難通過胸膜屏障,副作用明顯小于全身化療,是一種理想的給藥途徑。
總之,順鉑聯合IL-2胸腔注射治療乳腺癌合并惡性胸腔積液有一定的理論依據,療效明顯,副作用小,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的一種有效地治療方法,值得臨床醫生借鑒。
[參考文獻]
[1] 沈鎮宇,邵志敏. 乳腺腫瘤學[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288.
[2] 周吉昌. 實用腫瘤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92.
[3] 王立偉,焦順昌. 惡性胸腔積液的綜合治療新進展[J]. 中國腫瘤臨床,2006,33(4):236-239
[4] 雷茂祿. 胸腔疾病的局部藥物治療[J]. 實用內科雜志,1993,13:436-437.
[5] 鄭亮. 中心靜脈導管胸腔閉式引流聯合順鉑胸腔灌注在癌性胸水治療中的應用[J]. 腫瘤基礎與臨床,2010,23(1):75-76.
(收稿日期:201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