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鹽酸納洛酮對病毒性腦炎患兒腦脊液IL-6、TNF-α與CRP水平的影響。 方法 70例病毒性腦炎患兒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均按常規治療病毒性腦炎患兒。對照組不加用鹽酸納洛酮。觀察組加用鹽酸納洛酮。觀察并比較兩組病毒性腦炎患兒的療效及兩組患者腦脊液 IL-6、TNF-α與CRP水平。 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91.43%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1.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能明顯改善病毒性腦炎患兒的IL-6、TNF-α與CRP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或P < 0.05)。 結論 鹽酸納洛酮治療病毒性腦炎療效可靠,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IL-6、TNF-α與CRP水平。
[關鍵詞] 鹽酸納洛酮;病毒性腦炎;IL-6;TNF-α;CRP
[中圖分類號] R725.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6-0056-02
病毒性腦炎是由多種病毒感染引起的神經系統急性感染性疾病[1],表現為大腦組織局限性或彌漫性水腫、軟化、腦膜充血和水腫,最終引起嚴重腦缺血缺氧,使神經細胞變性、壞死,產生神經精神癥狀和相關體征,有較高的病死率和致殘率[2]。目前,病毒性腦炎臨床上尚無特異的療法,以對癥治療為主。鹽酸納洛酮為純粹的阿片受體拮抗藥,近期有文獻認為[3],采用納洛酮治療小兒病毒性腦炎,可以取得較滿意的臨床療效。本研究中筆者評價了鹽酸納洛酮治療病毒性腦炎患兒的療效,并觀察了其對患者腦脊液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a (TNF-α)與C反應蛋白(CRP)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納入標準:經臨床檢查確診,均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病毒性腦炎診斷標準[4],并排除其他神經系統疾病,所有病例年齡≤14。排除標準: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隱球菌性腦膜炎、腦腫瘤,具有納洛酮過敏或有其他嚴重過敏史者,發病至住院時間>3 d,近期內伴有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及其他嚴重危證的患者。
1.2 臨床資料
2010年8月~2012年8月在我院就診的病毒性腦炎患兒70例(男39例/女31例),年齡3~12歲,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5例(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齡(7.9±1.4)歲,其中<3歲2例(5.71%),3~7歲10例(28.57%),7~14歲23例(65.71%)。對照組35例(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齡(8.2±1.6)歲,其中<3歲1例(2.86%),3~7歲11例(31.43%),7~14歲23例(65.71%)。兩組病毒性腦炎患兒性別比、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兩組均按常規治療病毒性腦炎患兒,包括抗病毒、輸液、對癥支持治療,并根據病情變化情況分別使用脫水劑、激素、抗生素、止驚治療。對照組不加用鹽酸納洛酮。觀察組加用鹽酸納洛酮(成都倍特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3317) (0.01~0.03) [mg/(kg·次)],加入葡萄糖注射液100 mL中靜脈滴注,2次/d。7次為1個療程。
1.4 療效評價
參考文獻[5]制定療效標準,痊愈:癥狀、體征消失,化驗指標正常。有效:癥狀、體征大部分消失,化驗指標基本正常。無效:癥狀、體征、化驗指標無變化或加重或死亡。腦脊液檢測:兩組患兒均在治療前后行腰椎穿刺分別抽取腦脊液5 mL。IL-6、TNF-α的測定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6],試劑盒購自美國Endogen公司。CRP的測定采用散射比濁法[7],在Beckman Array 360 System儀器上測定,試劑盒購自Beckman Coulter公司。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處理。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t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療效的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91.43%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1.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TNF-α、IL-6和CRP的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能明顯改善病毒性腦炎患兒的IL-6、TNF-α與CRP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或P < 0.05),見表2。
3 討論
病毒性腦炎可由各種病毒感染引起,文獻認為[8],與小兒病毒性腦炎預后差相關的獨立危險因素依次為驚厥時間、腦電圖重度異常、意識障礙時間和發熱時間。鹽酸納洛酮為阿片受體拮抗藥,本身幾乎無藥理活性,但能競爭性地阻斷并取代阿片樣物質與受體的結合,拮抗阿片肽產生所致的廣泛病理生理效應[9],對μ受體有很強的親和力,還能抑制白細胞超氧陰離子和生物活性因子釋動,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謝及血小板的聚集,恢復Na+-K+-ATP酶功能而解除鈣離子超載,達到穩定細胞膜,保護細胞,防止缺血再灌注損傷,抑制全身炎癥反應,有效阻斷繼發性腦損傷的病理生理過程,可用于治療肺性腦病、小兒病毒性腦炎等疾病[10]。本研究中,兩組均按常規治療病毒性腦炎患兒,包括抗病毒、輸液、對癥支持治療,并根據病情變化情況,分別使用脫水劑、激素、抗生素、止驚治療。對照組不加用鹽酸納洛酮;觀察組加用鹽酸納洛酮。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91.43%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1.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鹽酸納洛酮用于治療病毒性腦炎確實具有一定療效。
病毒性腦炎患者病毒感染后腦組織出現水腫、滲出、出血、壞死等病理過程中導致細胞因子分泌增加,大量免疫炎性細胞進入顱內參與其病理過程。TNF-α是激活的單核巨噬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TNF-α在體內細胞因子網絡中起重要調節作用,IL-6是一種促炎癥反應的活性介質,同時也有抗炎作用的生物學效應,IL-6對中樞神經系統能發揮神經營養、神經保護和神經毒性的雙重作用,文獻認為[11], TNF-α、IL-6參與了兒童病毒性腦炎的病理過程,血清和腦脊液中TNF-α、IL-6水平檢測對兒童病毒性腦炎的診斷有一定臨床意義。CRP是在感染、炎癥或組織損傷時肝臟迅速合成的一種天然免疫反應蛋白,是炎癥反應的敏感指標[12]。本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能明顯改善病毒性腦炎患兒的IL-6、TNF-α與CRP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鹽酸納洛酮可以改善病毒性腦炎患兒的IL-6、TNF-α與CRP水平。
[參考文獻]
[1] 袁玉芳. 納洛酮聯合阿昔洛韋治療小兒病毒性腦炎60例分析[J].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1,19(4):413-414.
[2] 李翠花. 小兒病毒性腦炎的觀察與護理[J]. 醫藥論壇雜志,2010,31(19):198-199.
[3] 陳崇斌. 納洛酮治療小兒病毒性腦炎的臨床觀察[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6(2):84-85.
[4] 馬官華,賈力,諸小敏. 病毒性腦炎患兒腦脊液NSE和S-100B蛋白測定的臨床意義[J]. 放射免疫學雜志,2011,24(1):29-30.
[5] 王浙梅. 醒腦靜注射液治療小兒病毒性腦炎45例療效觀察[J]. 中國中醫藥科技,2011,18(1):81.
[6] 喻長法,解晶,樓麗霞. 病毒性腦炎患兒腦脊液IL-6、NSE及TNF-α的聯合檢測與臨床意義[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9):1762-1763,1751.
[7] 郭景濤,黃衛東,羅勇,等. 病毒性腦炎患兒腦脊液IL-6和血清CRP的動態變化與意義[J]. 中國實用醫藥,2008,3(4):26-27.
[8] 宋新志. 104例病毒性腦炎療效及預后相關因素分析[J]. 醫學臨床研究,2010,27(8):1501-1502.
[9] 卿帥,孫廣運. 納洛酮的臨床使用進展[J]. 中國現代醫生,2012,50(4):36-38.
[10] 王薇,劉祖雄,覃貝,等. 2008年國內納洛酮臨床應用概況[J]. 中國藥業,2010,19(6):63-64.
[11] 安濤,郭曉清,蒲秀紅,等. 病毒性腦炎患兒血清及腦脊液TNF-α、IL-6、NSE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 臨床軍醫雜志,2009,37(1):69-71.
[12] 張付來,閆強. 血清C反應蛋白與血糖測定在兒童病毒性腦炎中的應用[J]. 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1,14(4):569-570.
(收稿日期:201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