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復方甘草酸苷聯合非索非那定治療玫瑰糠疹的臨床效果。 方法 分析我院皮膚科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76例玫瑰糠疹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觀察組40例給予復方甘草酸苷聯合非索非那定,對照組36例給予非索非那定。兩組均以14 d為一個療程。比較兩組患者的總體療效及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結果 兩組臨床總有效率分別為92.5%(37/40)、80.5%(29/3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8,P < 0.05)。兩組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臨床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15.0%(6/40)、11.1%(4/36),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5,P > 0.05)。結論 復方甘草酸苷聯合非索非那定輔助治療玫瑰糠疹效果理想,并不增加臨床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 玫瑰糠疹;復方甘草酸苷;非索非那定
[中圖分類號] R758.6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6-0060-02
玫瑰糠疹是一種輕度的淺在性、急性紅斑鱗屑性皮膚炎癥,為玫瑰紅色圓形或橢圓形斑疹[1]。好發于四肢近端和軀干,發病人群以青壯年為主,臨床無特效治療方法。我院采用復方甘草酸苷聯合非索非那定治療玫瑰糠疹,取得顯著的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皮膚科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確診為玫瑰糠疹的患者76例[2]。其中男39例,女37例;年齡19~53歲,平均(37.3±3.1)歲;病程3~54 d,平均(21.7±1.8)d。皮疹為橢圓形蠶豆大小,邊緣有領圈樣薄,中心黃褐色外周淺紅斑。排除標準:藥疹/銀屑病/體癬等疾病、外二期梅毒、嚴重低鉀血癥/高血壓/高鈉血癥者及心衰者、腎功能衰竭者、復方甘草酸苷及非索非那定過敏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40例及對照組36例,兩組性別、年齡、病情嚴重程度、病程等各方面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治療,包括局部采用止癢劑皮質類固醇激素軟膏,治療期間禁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對照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口服非索非那定(浙江萬馬藥業,國藥準字H20060150)60 mg/次,2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復方甘草酸苷(生產廠家:日本米諾發源制藥株式會社;國藥準字J20080080),2片/次,3次/d。兩組均以14 d為一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臨床總有效率及不良反應情況。包括:頭暈、心悸、灼熱感、潮紅。
1.4 療效判定標準[3]
痊愈:瘙癢等自覺癥狀消失,皮損消退面積>90%,皮膚表面留有暫時性色素沉著;顯效:瘙癢等自覺癥狀明顯減輕或基本消失,皮損消退面積>70%;有效:瘙癢等自覺癥狀減輕,皮損消退面積在50%~70%;無效:皮損消退<50%??傆行?(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軼和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2.5%(37/40),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為80.5%(29/3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8,P < 0.05)。見表1。
2.2 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患者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頭暈、心悸、灼熱感、潮紅,無因不良反應而出現停藥。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15.0%(6/40),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為11.1%(4/36),兩組比較在統計學上不具有顯著性意義(χ2=0.25,P > 0.05)。見表2。
3 討論
玫瑰糠疹是一種病因不明的急性炎癥性皮膚病,皮損面積廣泛,病期較長,患者自覺不同程度瘙癢,病程具有自限性[4]。組織病理學特點是表皮內局灶性細胞間水腫,真皮淺層血管周圍淋巴細胞浸潤, 單個核細胞表皮內局灶性聚集。致病機理主要包括病毒感染、變態反應、自身免疫、遺傳性過敏等學說,結合其臨床特點認為病毒感染學說可能性最大[5]。常以母斑為首發癥狀,1~2周后出現與皮紋一致的皮損子斑。皮損可相互融合,呈地圖狀,病程常遷延數月不愈,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臨床治療上基本上給予對癥治療,減輕過敏反應以及止癢;局部采用爐甘石洗劑外涂或皮質類固醇激素霜劑外涂等,只是起到一個暫時性、局部緩解臨床癥狀的作用,對于疾病本身的治療作用很少。
復方甘草酸苷主要含有甘草酸苷、L-鹽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其臨床作用為促進膽色素代謝、抗炎、抗過敏、抑制過氧化脂質反應、清除自由基及保護皮膚膜結構以及促和調節免疫等作用[6]。臨床上對于嚴重的皮膚病常使用皮質激素類藥物進行抗炎、抗過敏的治療,但治療初期效果顯著,一旦停用或使用時間過長則會產生“反跳”現象。甘草甜素制劑,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并能誘發γ-干擾素,無明顯皮質激素樣副作用,具有類皮質激素樣的作用,有利于玫瑰糠疹這類皮膚疾病的臨床應用。復方甘草酸苷避免了這些缺點,它對于常見的炎癥性和過敏性皮膚病均有良好的輔助治療效果。
非索非那定是新型的H1受體拮抗劑,通過抑制H1受體調節的組胺效應,影響體內的各種炎癥和過敏機制,其能緩解肥大細胞、嗜堿性白細胞、上皮細胞、嗜酸性白細胞和淋巴細胞介導的炎癥反應[7]。發現非索非那定片可以拮抗引起瘙癢的介質,減輕瘙癢,提高生活質量。本組應用復方甘草酸苷聯合非索非那定,聯合治療玫瑰糠疹,提高了臨床有效率。單獨應用非索非那定其臨床有效率為80.5%,而與復方甘草酸苷聯合應用,可將臨床總有效率提高到90%以上。同時沒有增加患者的臨床不良反應的發生機率。
[參考文獻]
[1] Chuh A,Lee A,Zawar V,et al. Pityriasis rosea-Anupdate[J]. Indian J Derm a to[Venereol Lepro],2005,71(5):311-315.
[2] 趙辨. 中國臨床皮膚性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0.
[3] 黃朝偉,陳文濤,劉巧,等. 涼血活血湯聯合NB-UVB治療玫瑰糠疹療效觀察[J].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0,24(11):40-41.
[4] 蘇偉團. 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輔助治療玫瑰糠疹的療效觀察[J]. 當代醫學,2010,16(21):142-143.
[5] 劉潔石,宮照敏. 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帶狀皰疹35例療效觀察[J]. 吉林醫學,2009,12(24):59-60.
[6] 朱軍朝,褚奇星. 復方甘草酸苷治療帶狀皰疹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藥房,2003,14(4):236.
[7] Greiner AN,Meltzer EO. Pharmacologic rationale for treating allergic and nonallergic rhinitis[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6,118(5):985-996.
(收稿日期:201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