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評價茵梔黃口服液治療黃疸型嬰兒肝炎綜合征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 方法 將98例黃疸型嬰兒肝炎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9例采用普通保肝治療;治療組49例,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茵梔黃口服液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治療后的臨床療效與丙氨酸轉氨酶(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T)及總膽紅素(TBil)變化情況,同時觀察肝臟與脾臟大小變化。 結果 觀察組治愈27例,好轉18例,總有效率91.84%;對照組治愈17例,好轉15例,總有效率65.31%,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觀察組ALT、AST與TBil濃度水平均明顯下降,且濃度恢復接近正常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觀察組肝臟回縮較對照組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患兒用藥后均無明顯副反應發生。 結論 茵梔黃口服液治療黃疸型嬰兒肝炎綜合征具有顯著退黃作用,能使腫大的肝臟明顯縮小,臨床應用安全有效。
[關鍵詞] 茵梔黃口服液;黃疸型嬰兒肝炎綜合征;安全性評估
[中圖分類號] R725.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6-0083-02
嬰兒肝炎綜合征,簡稱嬰肝征,是一組在嬰幼兒時期(包括新生兒)起病、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肝內病變,臨床上以黃疸、血清谷丙轉氨酶升高及肝脾腫大等為主要表現的征候群,臨床上多采用消炎、利膽、退黃、降酶等綜合治療[1]。現代臨床與藥理學結果顯示,茵梔黃口服液具有清熱、解毒,保肝、利膽等作用。為探討其作用于黃疸型嬰兒肝炎綜合征的臨床價值,我院對49例嬰肝征患者采用茵梔黃口服液治療,觀察患者治療前后丙氨酸轉氨酶(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T)的下降程度,并檢測總膽紅素(TBil)的濃度變化,比較治療前后肝脾消腫情況,評估茵梔黃口服液治療黃疸型嬰兒肝炎綜合征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9年8月~2012年1月收治的98例嬰兒肝炎綜合征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9例。所有病例均有皮膚、鞏膜黃染,所有患者均符合嬰肝征的診斷標準。其中觀察組男29例,女20例;年齡28 d~5.5個月,平均(1.47±1.09)個月。病因:巨細胞病毒感染24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4例,細菌感染5例,病因不明16例;對照組男27例,女22例;年齡25 d~3.4個月,平均(1.53±1.28)個月。病因:巨細胞病毒感染21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3例,細菌感染6例,病因不明19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因等方面基本均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1.2 研究方法
兩組患兒治療前均行肝功能及病原學檢查。對照組常規給予還原性谷胱甘肽、思美泰、美能、白蛋白、維生素C等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入茵梔黃口服液5 mL口服,一天2次,7 d為一個療程,視病情恢復程度治療2~3個療程。
1.3 療效標準[2]
治愈:黃疸完全消退,谷氨酸轉氨酶濃度正常,肝脾大小基本恢復正常;好轉:黃疸減輕,谷氨酸轉氨酶濃度降低、肝脾較前回縮但未恢復至正常;無效:黃疸、谷氨酸轉氨酶濃度和肝脾腫大基本無變化或變化甚微;惡化:黃疸程度加深,肝脾進行性腫大、質地變硬,谷氨酸轉氨酶濃度進一步升高??傆行拾ㄖ斡秃棉D。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愈27例,好轉18例,總有效率91.84%;對照組治愈17例,好轉15例,總有效率65.31%,兩組結果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ALT、AST與TBil濃度變化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ALT、AST與TBil濃度水平基本接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觀察組ALT、AST與TBil濃度水平均明顯下降,且濃度恢復接近正常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肝脾消腫情況對比
治療前,兩組相比,肝脾腫大情況接近。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肝臟回縮較對照組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2.4 不良反應
兩組患兒用藥后均無明顯副反應發生。
3 討論
嬰兒肝炎綜合征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指一組1歲以內嬰兒包括新生兒起病并伴有黃疸、病理性肝臟體征及血清膽紅素升高的臨床征候群。該病發病機制復雜,病毒感染、細菌感染、肝內膽管發育障礙等均能引發嬰肝征[3]。其臨床表現主要為惡心、嘔吐、腹脹、腹瀉、黃疸、肝臟進行性腫大、質地偏硬等。若病情進一步惡化可導致明顯出血傾向和重要臟器功能衰竭,預后較差。
中醫認為嬰肝征屬濕熱型黃疸,歸于肝膽濕熱郁阻范疇[4]。內因脾胃虛寒,外因疫毒感染。脾胃虛寒則運化失職,導致水濕郁結;疫毒感染將侵襲肝膽,導致肝氣郁結,水濕肝氣積久郁結化熱,上蒸肝膽,導致膽汁疏泄受阻,進而外溢肌膚出現黃疸。因此臨床上常采用對癥治療達到保肝利膽、退黃降酶的目的[5]。中藥茵梔黃口服液主要成分為茵陳、梔子和大黃等。茵陳味苦性寒,能清熱解毒、利膽退黃,為治療黃疸之要藥;梔子可清三焦火邪、涼血解毒、除肝膽濕熱而退黃;大黃具有清熱利膽、活血化瘀、保肝退黃等功效。諸藥合用可排除濕熱疫毒,肝氣疏暢而收到清熱利濕退黃的功效[6]。
現代臨床和藥理學證實,茵梔黃口服液具有多方面作用[7]:①誘導激活肝臟酶活性,增強肝臟系統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與排泄能力;②消除肝實質性炎癥,抗炎抗氧化,保護肝細胞,避免肝細胞變性壞死,促進肝細胞的修復與再生能力;③促進肝臟解毒功能,增進肝細胞內肝糖原蓄積,有利于肝內代謝;④有抑菌護肝的功效,可抑制多種細菌、病毒及真菌感染,減輕相關代謝物對肝臟的損害;⑤促進膽汁疏泄,增強胃腸蠕動,減少膽紅素肝腸循環。
有文獻報道[8],茵梔黃口服液在治療成人肝炎時可有皮疹、胃腸道反應及過敏性休克等副反應,出現低血壓,不良反應發生率達20.7%,但在治療新生兒與嬰兒時均未發現不良反應。本研究使用茵梔黃口服液治療嬰肝征患兒治療后無一例不良反應發生。因此茵梔黃口服液治療嬰肝征可收到明顯的保肝利膽、退黃降酶的功效,臨床應用安全有效[9]。
本研究結果表明,茵梔黃口服液治療黃疸型嬰兒肝炎綜合征患者總有效率達91.84%,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常規保肝治療。經茵梔黃口服液治療后丙氨酸轉氨酶與天冬氨酸轉氨酶濃度均顯著下降,總膽紅素水平也降低至正常水平,腫大的肝臟明顯回縮,具有顯著解毒退黃、保肝降酶的功效,且臨床應用副反應發生率低、安全可行,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薇,唐英,李奇玉,等. 茵梔黃口服液治療新生兒延遲性黃疸療效觀察[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09,4(2):25.
[2] 王亞莉,等.茵梔黃注射液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療效觀察[J]. 臨床軍醫雜志,2011,29(4):59.
[3] 胡金萍,張桂玲. 茵梔黃口服液輔助治療嬰兒肝炎綜合征40例[J]. 陜西中醫,2008,4(3):29.
[4] Koenraad S,Kris C,Ingeborg D,et al. An Boudewyns. Selecting neonates with congenital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for ganciclovir therapy[J]. Europ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06,165(12):356.
[5] 王潤智. 茵梔黃聯合潑尼松治療新生兒延遲性黃疸的療效[J]. 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 2011,8(4):64.
[6] Piet V,Kris C,Paul D,et al. Evidence for 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ance in prenatally diagnosed CHAOS[J]. Europ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2009,16(8):239.
[7] Claudine P,Kris C,Katrien V,et al. Unilateral bloody nipple discharge in a two-month-old male[J]. Europ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2010,19(12):126.
[8] 曹美玲,劉穎,吳紅敏,等. 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嬰兒巨細胞病毒性肝炎51例療效觀察[J]. 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2,3(2):19.
[9] 吳紅敏,曹美玲,王戀,等. 小嬰兒巨細胞病毒性肝炎中西醫結合治療進展[J]. 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2,4(2):45.
(收稿日期:201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