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亞甲藍滅活后新鮮冰凍血漿制備冷沉淀的可行性。 方法 通過比較同源新鮮冰凍血漿在滅活前后制備的冷沉淀的質量得出結論。 結果 亞甲藍滅活后新鮮冰凍血漿制備的冷沉淀,FⅧ、Fbg含量均有所降低,其中FⅧ留存率為(62.5±8.8)%,Fbg留存率(62.0±11.7)%,而vWF、FⅩⅢ、Fn與同源未滅活新鮮冰凍血漿制備的冷沉淀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結論 用亞甲藍滅活后新鮮冰凍血漿制備的冷沉淀,兩種主要成分FⅧ和Fbg含量均有損失,如果從降低輸注冷沉淀傳染病毒風險的角度考慮,則應對病毒滅活冷沉淀降低標準,加大臨床輸血量。
[關鍵詞] 亞甲藍;病毒滅活;冷沉淀;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 R45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6-0101-02
冷沉淀因富含凝血因子Ⅷ(FⅧ)、纖維蛋白原(Fbg)、瑞斯托霉素因子(vWF)、纖維蛋白穩定因子(FⅩⅢ)、纖維結合蛋白(Fn)等有效成分,被廣泛用于出血性疾病的治療。但因冷沉淀易造成輸血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在所有血液制品中,輸注冷沉淀傳染病毒的風險高于血漿及紅細胞和血小板[1]。因此,冷沉淀的輸注安全與輸注有效性缺一不可,采取有效措施兩者兼顧尤為重要。本課題通過比較同源新鮮冰凍血漿在滅活前后制備冷沉淀的質量評價分析血漿滅活后制備冷沉淀的可行性,現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設備與試劑
日本CA530血凝儀;試劑包括乏FⅧ批號:546545、APTT批號:547118、CaCl2批號:549448;正常參比血漿批號:503222A;Fbg批號:40938、FN批號:201205;FⅩⅢ批號:201205;vWF批號:201205;威高WG-LRH-I型低溫融化箱;日立大容量離心機;亞特斯全自動酶免儀;上海醫用病毒滅活柜及配套病毒滅活袋。
1.2 方法
1.2.1 原料血漿的制備 采用Q-400血袋采集CPDA-1 抗凝血液400 mL,盡快分離新鮮血漿。隨機抽取新鮮血漿20袋,每袋均分為100 mL×2,分別作為新鮮冰凍血漿組(甲組)和病毒滅活新鮮冰凍血漿組(乙組)。甲組快速置于-50℃速凍機中速凍,-30℃冰柜保存備用;乙組用MB/光化學法進行病毒滅活后,采用與甲組相同的方式速凍并保存備用。所有操作在采血后6 h內完成。
1.2.2 冷沉淀的制備 將上述兩組冰凍后血漿在完全相同的條件下制備甲、乙兩組冷沉淀,快速置于-50℃速凍機中速凍,-30℃冰柜保存備用。
1.2.3 留樣與檢測 將上述兩組冷沉淀取出,37 ℃融化并稱重,混勻后留樣5 mL,分別檢測FⅧ、Fbg、vWF、FⅩⅢ、Fn的含量。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1.5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采用t檢驗對兩樣本均數進行比較,P < 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病毒滅活新鮮冰凍血漿制備的冷沉淀,FⅧ、Fbg含量均有所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其中FⅧ留存率為(62.5±8.8)%,Fbg留存率(62.0±11.7)%,而vWF、FⅩⅢ、Fn與同源新鮮冰凍血漿制備的冷沉淀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3 討論
目前,國內采供血機構普遍采用亞甲藍對血漿進行病毒滅活,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滅活后血漿既保證了輸血的安全性,有效性又在可控范圍當中,但對血漿衍生產品冷沉淀的病毒滅活仍處于探索階段。
從本課題可以看出,新鮮冰凍血漿經亞甲藍滅活后制備的冷沉淀, 血漿FⅧ和Fbg含量均有所降低,分析其原因,FⅧ屬不穩定凝血因子,由于病毒滅活過程在2~10℃環境進行,滅活時間為30 min,延遲了血漿速凍的時間,導致其活性降低;Fbg屬穩定的凝血因子,時間延遲對其影響較FⅧ小,但用輸血過濾器吸附過濾亞甲藍過程中,會吸附一部分,導致其含量降低[3]。因此,用病毒滅活新鮮冰凍血漿制備冷沉淀,會影響冷沉淀輸注的有效性。
2012年7月1日實施的《全血及成分血質量要求(GB18469-2012)》對病毒滅活新鮮冰凍血漿制定了相關標準,采用亞甲藍病毒方法滅活的新鮮冰凍血漿要求FⅧ≥0.5 IU/mL,較未滅活的新鮮冰凍血漿減少了0.2 IU/mL,降低了約30%,與文獻報道大致相同[4],對病毒滅活新鮮冰凍血漿制備冷沉淀則未做出相關規定。本次試驗結論顯示,病毒滅活新鮮冰凍血漿制備冷沉淀,FⅧ和Fbg下降幅度均值為38%,20袋滅活冷沉淀中有5袋未達到現有未滅活冷沉淀凝血因子標準(來源于200 mL全血:≥40 IU)[5],滅活后纖維蛋白原則有18袋未達到標準(來源于200 mL全血:≥75 mg )。
綜上所述,從降低輸血傳播病毒風險的角度,應該對冷沉淀進行病毒滅活,但從產品質量方面考慮,使用病毒滅活新鮮冰凍血漿制備冷沉淀,則需要制定新的質量標準,降低FⅧ、Fbg含量。同時為最大限度提高凝血因子留存率,血站應對冷沉淀的制備環節嚴格控制,如選用CPDA配方抗凝劑,縮短采血、制備、保存時間,加強冷鏈管理均有利于提高冷沉淀產品質量。醫院應根據病人需要掌握冷沉淀融化的溫度、時間,融化后最短時間輸注,均可減少凝血因子損失,還可根據病人情況適當加大用量以保證療效。
[參考文獻]
[1] 曹鎖春,張力超,劉息平,等. 病毒滅活冷沉淀的制備及初步評價[J]. 臨床輸血與檢驗,2006,8(3):67-68.
[2] 黃宇聞,程慶文,莫琴,等. 熒光與亞甲藍聯用對血漿中病毒滅活的研究[J]. 中國消毒學雜志,2007,17(1):1.
[3] 李雪英,邱玉霞,來祝檁,等. 病毒滅活冰凍血漿制備冷沉淀的質量變化[J]. 當代醫學,2009,37(12):73-74.
[4] 馮國基,劉鵬,杜學麗,等. 濾除白細胞與MP-B法病毒滅活對血漿凝血因子的影響[J]. 醫學檢驗與臨床,2010,12(1):39-41.
[5] 全血及成分血質量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18469-2012[S].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收稿日期:201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