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以問題為基礎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護理學導論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方法 設計2010級護理本科生1班 (30名學生)為實驗班、2班(29名學生) 為對照班。實驗班采用以問題為基礎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對照班采用傳統課堂講授模式。采用形成性考核及終結性考核方式綜合評定學生學習成績和對實驗組學生發放問卷兩種方法評價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護理學導論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結果 實驗組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成績均優于對照組。30名學生中,對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持滿意態度的占90%,認為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有利于培養護生的自學能力的占85%,調動了護生的學習積極性的占77%,有助于培養合作精神的占81%,提高了溝通交往能力的占70%、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占80%。 結論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適合護理專業本科學生的學習發展,可收到較好的效果。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有利于培養護生的自學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溝通交往能力、團隊合作意識。同時,教師的綜合教學能力也得到完善和提高。
[關鍵詞]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護理學導論;護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 R47-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6-0139-03
《護理學導論》是護理學專業的入門課程,主要介紹護理學的任務與發展、護理學的基本概念、整體護理與循證護理理念、護理理論與護理模式、護理程序與健康教育方法、護理專業素質與角色功能、護理倫理與護理法律知識等,目的是使學生盡早樹立以人為本的護理專業思想,建立現代護理觀念,掌握護理基本知識,明確護理工作方法,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及從事臨床實踐奠定基礎。護理學導論課程經過幾年傳統講授式教學實踐后發現:課堂氣氛呆板、課后缺乏主動參與、被動完成形成性考核作業、期末復習死記硬背、終結性考核反饋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能力缺乏、后續課程老師反映基礎知識遺忘。調查原因,學生普遍反映護理理論深奧難以理解,專業知識繁雜面廣,教學“滿堂灌”缺乏雙邊互動交流,學生被動接受理論性很強的知識感到枯燥乏味。因此,為了激發護生學習興趣、提高自主學習及思維能力、培養探索創新精神[1 ,2],我校2011年9月~2012年1月,嘗試在護理學導論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具體方法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我校2010級護理本科生1班30人為實驗班,男生2人,占6.67%,女生28人,占93.3%,平均年齡20.47歲。2班29人為對照班,均為女生,平均年齡20.55歲。兩班入學成績分別是(451.2±5.2)分、(451.8±5.6)分;兩班的性別、年齡和入學成績差別均無統計學意義。
1.2 研究方法
1.2.1 授課情況安排 實驗班和對照班教學大綱相同,學時相同,同一個教師授課。對照班32學時均采用傳統講授式教學法;實驗班10學時采用理論講授模式,闡述護理學的基本概念、護理理論、護理程序、健康教育及評判性思維等知識點,22學時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學習知識、分析知識、運用知識、鞏固知識。
1.2.2 構建學習小組 教師將實驗班30名學生擬分成6個小組,每組5名學生,小組人員分配是否科學合理是關鍵環節,因為組員之間的搭配情況會直接影響互助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在深入了解全班學生認知能力、學習特點、性格特征、愛好專長、溝通能力、表達能力之后,兼顧好差強弱進行合理搭配分組,以實現取長補短、互助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
1.2.3 設計學習問題 教師根據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和學生現有水平及知識結構設計合作性學習問題,通過多媒體展示方式,提前將教學內容、重點難點及合作性學習問題布置下去。
1.2.4 小組合作學習 利用業余時間,小組合作學習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小組長依據老師布置的教學任務給每一位組員分配合作性學習任務,再通過研讀教材、查閱資料和網上瀏覽等方式進行自主探究;第二階段:小組長召集組員各自展示、陳述自主學習內容,然后,以問題為基礎,整合學習內容,各抒己見,展開質疑、討論;第三階段:組內成員達成共識,形成學習成果,并推薦一名代表準備匯報學習成果。
1.2.5 課堂交流討論 課堂上在教師組織下,6個小組代表將不同的學習成果向全班匯報。同學們發言完畢,師生共同對學習內容進行質疑、評價。最后,教師圍繞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總結歸納,理順整個教學內容,并對各組的活動給予恰當的評價和鼓勵,再加入與本課相關的新進展,最終師生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1.2.6 成績評定方法 按照《護理學導論》課程綱要要求,采用平時考核、期中考核及期末考核三種方式綜合評定學生學習成績。平時考核分數占20%,以綜合性病例分析作業及原創性健康教育角色扮演等形式評定成績。期中考核分數占20%,以理論閉卷考試形式評定成績。期末考核分數占60%,也以理論閉卷考試形式評定成績。為保證評價方式客觀有效,期中、期末考核實行考教分離、統一命題、統一考試、統一閱卷方式,試題題量適度,涉及面廣,覆蓋率大,題型多樣,難度適中,信度值中等,基礎性試題與應用性試題比例為6:4。
1.3 效果評價
采用形成性考核(平時考核、期中考核)及終結性考核(期末考核)方式綜合評定學生學習成績和對學生發放問卷兩種方法評價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護理學導論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2 結果
2.1 綜合考核
實驗教學后,兩組考試結果顯示,除期中考核成績兩組差別無統計學意義外,實驗組的平時考核成績、期末考核成績和總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見表1。
2.2 問卷調查
課程結束后,對實驗班學生發放調查問卷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100%。實驗班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評價見表2。
3 討論
3.1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大大提高了護生的自學能力
當今醫學科學發展迅速,新知識層出不窮,自學能力是個人知識不斷補充、豐富、更新和發展的內在動力,是工作生命力長盛不衰的必要條件。因此,教師教學應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培養。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倡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學生只有自己主動查找瀏覽資料、分析歸納資料才能獲取信息,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僅培養了她們的學習興趣,還培養了她們的自我約束能力,更大地提高了她們獲取新知識的自學能力[3]。
3.2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充分調動了護生的學習積極性
護生學習任務重,極易產生厭學情緒。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能使師生教學互動,小組討論中人人是質疑者,人人也是解疑者,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不但從中學到知識,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激發了她們的學習動機,調動了她們的學習積極性[4]。
3.3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動態培養了護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護理團隊只有齊心合力、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才能完成護理工作,實現促進健康、預防疾病、恢復健康、減輕痛苦的重任。所以,護理教學必須注重護生團隊合作意識的培養。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給護生提供了相互配合、辯論交流、欣賞信任、互動支持的機會,這些因素都有助于小組成員之間的團隊合作意識的培養。
3.4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全面提高了護生的解決問題能力
醫院病人多為病情急、重、變化快,護士必須具備醫學護理知識、護理專業技能、臨床護理經驗、護理法律知識、相關邊緣學科知識、思維推理能力、溝通應變能力才能及時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能增加護生的專業知識及邊緣學科知識,能訓練護生的思維、推理、溝通、應變能力,因此也全面提高了護生的解決問題能力[5]。
3.5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有效增強了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要求教師專研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法、吃透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研究設計導學問題、編寫教學病歷、把握教學進程、控制雙邊活動、駕馭質疑評價、歸納梳理知識、拓展新知識新進展。因此也有效、全面地增強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
通過此次教學實踐,筆者對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內涵及其重大意義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和認同,它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深受學生們的歡迎,值得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加以推廣。但目前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個別學生合作能力不夠、文獻檢索知識匱乏、不能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教學時間不足、缺乏有效的評價手段等[6,7]。對于存在的某些問題和不足,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研究。希望廣大教師勇擔教學改革重任,探索更加科學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 牛耿. 討論式教學法在《護理學導論》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4,18(9):1582-1583.
[2] 馮曉芝,林梅.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社區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 吉林醫學,2011,32(31):6736-6737
[3] 張傳來. 小組合作學習法在ICU臨床本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 醫學教育探索,2009,8(3):239-241.
[4] 李娟,胡琛. PBL與CBS相結合的模式在《健康評估》癥狀學教學中的應用[J]. 護理研究,2011,4(25):1109-1110.
[5] 梁濤. 護理臨床教學中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J]. 中華護理雜志,2001 ,36 (4) :302-304.
[6] 陳幼華,黃淑華. PBL教學法在護理程序教學中的運用[J]. 護理學雜志,2000,8(15):5.
[7] 吳雪. 護理學導論課程在護理專業教學中的作用[J]. 齊魯護理雜志,2004,10(6):80-81.
(收稿日期:201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