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古時期是漢語雙音詞快速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產生了很多新詞,對于這些詞語的構詞理據,我們現在很難理解。本文探討中古時期常用而現在不常用或者不用的一些修辭造詞法,如割裂、割裂造詞法,這對于我們閱讀古籍、整理古籍、辭典編纂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詞匯 修辭造詞 割裂
一、“割裂”的含義及其應用
作為一種修辭方式,“割裂”又被稱為歇后語、藏頭語、藏詞等,主要是指對儒家經典中的成語進行割裂,截取其中一部分作為詞語,來表示剩余部分內容的意義。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對其進行過全面的介紹,此不贅述。“割裂”這種特殊的修辭方式,從東漢開始出現而盛行于六朝。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古人姓名割裂》:“漢魏以降,文尚駢儷,詩嚴聲病,所引用古人姓名,任意割省,當時不以為非。”六朝駢文講求形式,文學之士求奇求儷,在語言技巧上下功夫,“割裂”造詞伴隨著這種文風盛行起來,以“割裂”方式構造的詞語已遠遠超出“任意割省姓名”這一狹小范圍,幾乎涉及詞語的各個方面。
二、從語義表達看“割裂”的分類
(一)節錄詞語,暗喻其他。例如:
(1)畔回冗其若茲兮,北叟頗識其倚伏。(《漢書·敘傳·幽通賦》)
(2)愿言之懷,良不可任。(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
例(1)中,“倚伏”為“禍福”之代辭。語出《老子·五十章》:“禍兮福所倚,福兮禍伏。”例(2)中,“愿言”代稱“思子”。語出《詩經·邶風·二子乘舟》:“愿言思子,中心養養。”
(二)節錄部分代表整體,相當于縮略語。例如:
(3)秦聽浸潤,以誅良將。(《漢書·王尊傳》)
(4)四海望中興之美,群生懷來蘇之望。(劉琨《勸進表》)
(5)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丘遲《與陳伯之書》)
例(3)中,“浸潤”代稱“浸潤之譖”。語出《論語·顏淵》:“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例(4)中,“來蘇”為“后來其蘇”之代辭。語出《尚書·仲虺之誥》:“予,后來其蘇。”孔安國傳:“待我君來,其可蘇息。”例(5)中,“吞舟”代稱“吞舟之魚”,即大魚。語出《莊子·庚桑楚》:“吞舟之魚,碭(蕩)而失水,則蟻能苦之。”
(三)節錄部分詞語表達整個語句的引申意義。例如:
(6)方今英雄并起,各矯命專制,唯曹兗州乃心王室。(《三國志·魏志·鐘繇傳》)
(7)凡在庶幾之流,無不造門。(《三國志·吳志·張承傳》)
例(6)中,“乃心”語出《尚書·康王之誥》:“雖爾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后遂截取“乃心”二字以為可從原句中推演出的“忠篤”“忠誠”之代辭。例(7)中,“庶幾”為“賢者”之代辭,本于《周易·系辭下》:“顏氏之子, 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二句大意稱顏氏子之賢。”,后遂截取“庶幾”以稱賢者。
三、“割裂”造詞法評價
(一)積極作用(從詞匯學角度看)
1.豐富了漢語的詞匯庫。“割裂”作為一種造詞手段,具有一定的能產性,它把本來非詞的成分通過截取、組合,變成詞語,對漢語詞匯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割裂式詞在產生時是新穎、奇特的,隨著使用頻率增加,范圍擴大,逐漸為人們所熟悉,其中部分割裂詞生命力強,逐漸凝固為復音詞,由動態的言語層面轉入語言層面,一旦被社會成員所接受,就取得了存在的合理性。
2.順應了漢魏六朝以來漢語詞匯雙音化的發展趨勢。用割裂方式構成的詞語絕大多數是雙音詞,與漢語詞匯內部雙音節化有一致的發展方向。
(二)消極意義
1.造詞的非理據性。用“割裂”造成的詞語,在結構上往往是無理據的,只有通過復原出處,重新取舍,才能正常理解它的結構。對同一概念,割裂什么樣的字面形式來替代,完全由作者任意為之。《論語·為政》:“三十而立。”《禮記·曲禮上》:“三十曰壯,有室。”二語都包含“三十”這個數目,然而后人不取“曰壯”或“有室”,而取“而立”。這只能以割裂造詞的“任意性”和“非理據性”來解釋。
2.破壞了語法的純潔性。“割裂”造詞具有超語法結構層次性的特征,許多詞語都無法用語法規則來加以分析。如“于”“而”“則”“猗”等,本來是虛詞,它們和實詞結合不能構成名詞性、形容詞性詞語,而割裂造詞法卻不顧語法規則,任意截取實詞語素和虛詞語素組合成詞,產生“友于”“而立”“漣猗”等。
3.表意的不明確性。“割裂”造詞與歷史典故聯系緊密,若不知其出處,單從字面上看,其詞義常常無法理解。這一點,古人已經認識到了這種弊端。
“割裂”造詞是書面語言歷時發展變化的產物,是在語用環境下,對過去詞語的翻新和靈活運用。通過割裂手段造出來的詞語,豐富了漢語詞匯庫。研究割裂構詞的方式、意義及語用特征,對于深入研究漢語造詞法,漢語詞匯史正確理解詞義、閱讀古籍以及古籍整理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
[2]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古人姓名割裂[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任學良.漢語造詞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4]季忠平.論割裂的修辭意義及其他[J].修辭學習,2006,(1).
[5]章紅梅.六朝碑刻中的割裂造詞[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
(3).
(郭端平 合肥 安徽大學文學院 23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