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山東淄博方言中歇后語“老奶奶上樹——欠撮”為引子,就“撮”字在《漢語大詞典》中解釋錯誤的義項進行考證,證明“撮”字正確義項應為“托舉”。
關鍵詞:《漢語大詞典》 撮 托舉
《漢語大詞典》是目前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工具書。由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上海五省一市的一千余位語言文字專家學者歷時十八年編纂完成,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為編纂原則,共收詞目約三十七萬條,五千余萬字,可謂集古今漢語語詞之大成。正因為規模宏大、收字繁多,加之編纂時間較早,所以難免出現釋義義項錯誤等問題。本文以山東淄博方言中一句歇后語為引子,就“撮”字在《漢語大詞典》中解釋錯誤的義項進行考證,以此訂正。
在山東淄博方言中,有一句歇后語:老奶奶上樹——欠撮(讀cuō)。這是一句諧音雙關歇后語,句中“撮”字意思應是“從下往上托舉”,但是《漢語大詞典》中“撮”并沒有這個義項。“撮”字到底有無“托舉”之義呢?下面對此進行論證。
“撮”讀cuō時,在《漢語大詞典》中共有12個義項,下面僅把與本文有關的義項列舉一下:①用手指取物;抓取。《水滸傳》第九十五回:“那人就地撮把土。”清沈復《浮生六記·閑情記趣》:“蕓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②摘取;攝取。《史記·太史公自序》:“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③聚,聚合。《孔子家語·始誅》:“﹝少正卯﹞其居處足以撮徒成黨。”王肅注:“撮,聚。”引申為拉攏,撮合。清李漁《慎鸞交·久要》:“怎見得眾冰人,撮不得巫山就。”④扶持;簇擁。《三國志平話》卷中:“曹操得命,西北而走。至江岸,眾人撮曹公上馬。”《西游記》第九十七回:“沙僧就在府堂上把唐僧撮上馬,吆吆喝喝,一擁而出。”《紅樓夢》第十四回:“鳳姐下了車,一手扶著豐兒,兩個媳婦執著手把燈照著,撮擁鳳姐進來。”⑤結;束。宋趙令畤《侯鯖錄》卷四:“﹝圓通禪師﹞作頌云:‘誰能一日三梳頭,撮得髻根牢便休。大抵是他肌骨好,不施紅粉也風流。’”關漢卿《調風月》第三折:“再說一個海誓山盟,我便收撮了火性。”
由上所舉,我們發現《漢語大詞典》中“撮”確實沒“從下往上托舉”這個義項,但仔細研究會發現《漢語大詞典》“撮”字的義項④“扶持;簇擁”所舉古文獻材料中《三國志平話》和《西游記》的例子,“撮”用“扶持;簇擁”解釋似乎不合適,反倒是用歇后語中“從下往上托舉”來解釋更合情合理,那這到底對不對呢?我們用事實材料證明。
(一)分析《漢語大詞典》中義項“扶持;簇擁”是否合理
扶持:《漢語大詞典》“扶持”條有四個義項:①攙扶。《禮記·內則》:“以適父母姑舅之所……出入,則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②支持;幫助。《紅樓夢》第六十二回:“我來了,全仗你們列位扶持。”③服侍;照顧。《孟子·滕文公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三回:“你去扶持你爹,爹也得你恁個人扶持他,才可他的心。”④神農樂名。《通典·樂一》:“神農樂名《扶持》,亦曰《下謀》。”
簇擁:《漢語大詞典》對“簇擁”只有一種解釋:許多人團團圍著。《水滸傳》第二十二回:“知縣聽得有殺人的事,慌忙出來升庭。眾做公的把這唐牛兒簇擁在庭前。”《古今小說·張道陵七試趙昇》:“真人急忙整身,叩伏階前。見千乘萬騎,簇擁著老君,在云端徘徊不下。”
我們由此發現,“扶持”跟“簇擁”兩個詞意義上相差甚遠,《漢語大詞典》把二者放在一起,作為一個義項解釋“撮”,是矛盾的,從根本上就是一個錯誤。
(二)從文獻資料所引“撮”字義與“扶持”“簇擁”的意義上來作探討
“扶持”在《漢語大詞典》中給出的所有表動詞性的義項強調的動作發生是一種平行的關系,即參與動作的主體是處于同一平面上的。但《漢語大詞典》給出的文獻資料是“眾人撮曹公上馬”和“把唐僧撮上馬”。上馬的動作主體,一個在上一個在下,不是平行地處于同一平面上的,這就跟“扶持”相矛盾,再拿來解釋當然不正確。
“簇擁”只是強調“團團圍著”這一種狀態,并不強調主體發出什么樣的動作。但文獻資料中的“撮上馬”顯然強調的是主體發出的動作,而不是狀態,因此二者也是相互矛盾的。注意“簇擁”用來解釋“撮擁鳳姐進來”卻是正確的。
綜上所述,《漢語大詞典》中“撮”字義項④“扶持;簇擁”是不準確的。應該分作兩個義項:
a.簇擁。例如:
(1)《紅樓夢》第十四回:“鳳姐下了車,一手扶著豐兒,兩個媳婦執著手把燈照著,撮擁鳳姐進來。”
b.從下往上托舉。例如:
(2)《三國志平話》卷中:“曹操得命,西北而走。至江岸,眾人撮曹公上馬。”
(3)《西游記》第九十七回:“沙僧就在府堂上把唐僧撮上馬,吆吆喝喝,一擁而出。”
(三)“撮”字的“托舉”義,古已有之,在古文獻資料中,用例甚多。例如:
(4)《西游記》第三十八回:“好大圣,捻著訣,念聲咒語,往巽地上吸一口氣,吹將去就是一陣狂風,把八戒撮出皇宮內院,躲離了城池,息了風頭,二人落地,徐徐卻走將來。”
(5)《西游記》第六十五回:“簇擁著唐僧,使個攝法,共弄神通,一陣風撮出垣圍,奔大路下了山坡,卻屯于平處等候。”
(6)《醒世姻緣傳》第七十七回:“相主事夫婦都連忙起來,摸他身上還是滾熱的,嗓子里正打呼盧。相主事娘子抱著往上撮,相主事叫起爹娘并那上宿的家人媳婦。”又第七十七回:“兩個家人娘子倒替著往上撮,一個把繩剪。”
(7)《毛公案》第五回:“姚庚復又舉刀來殺,忽然從地上起了一陣狂風,把安人撮起,頃刻間刮去,蹤影全無。姚庚一見,只唬得呆呆發怔。呆了半刻,只得轉身回家,向劉氏將適才之怪事說了遍。”
(8)《聊齋俚曲集·墻頭記》第二回:“你過來,我把這墻頭上撮過你去罷。”
由此可見,“撮”字之“托舉”義在明清之際很是盛行,至今依然沿用。
參考文獻:
[1]羅竹風.漢語大詞典(第1版)[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0.
(冷超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