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關于漢語動態助詞“了”“過”的研究頗多,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本文擬從“了”與“過”的個體差異出發,論述兩者間在表時差異、詞語搭配、語義差別以及在幾類特殊形式中的用法等方面的不同之處,力求對“了”“過”的用法有更清楚的認識。
關鍵詞:了 過 特征
漢語動態助詞“了”“過”是漢語完成體的重要語法標志,兩者都有表示過去完成、動作或事件實現的概念,但在具體語言應用中,兩者又存在著較大的差別。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描述兩者間的幾點不同特征。
一、表時差異
(一)過去時間的區別
“過”從表時角度看,表示過去時間里已經發生或實現的動作事件,動作或事件發生的時間可以是一個遙遠的過去,也可以是一個較近的過去。如:
幾千年前人類就體驗過大自然的威力。
前不久A市的領導來這里參觀過。
他們上午剛剛照過相了。
在表示過去已然發生的事件時,“過”與“了”有時可以互換,有時不可以互換。如:
他們遇見了三次。
去年我們游覽過長城。
中午我吃過飯去了一趟學校。
衣衫卻無一點兒皺折,想是用開水燙熨過。
上面四個例證中,“了”與“過”都是可以相互替換的。在述說事件時,表示該事件的動作已結束,不再延續。而在以下例證中,“了”“過”不可替換:
過去打過一段交道留了個印象。
他采訪了周仲老周圍所有的人,包括曾經誤解過和仇視過他的人。
上述例證中,“過去打過一段交道留了個印象”中的“了”不能換成“過”,因為印象到說話時仍然存在,如果換成“過”就說明過去曾經留有印象,而現在已經沒有了,這與語義相違背。在“他采訪了周仲老周圍所有的人,包括曾經誤解過和仇視過他的人”中,“誤解過”和“仇視過”表示誤解和仇視是曾經的情態,現在已經不再“誤解”和“仇視”了,如換成“了”,“仇視”和“誤解”有可能是繼續存在的,為忠實于原語義,故“過”不可換成“了”。
綜上所述,“過”“了”可以互換的原因在于句子中動詞的持續性以及看待事件的時間界點。“了”與動詞結合可表示動作和動作完成后的狀態已經實現,動作和狀態有可能延續下來,也有可能沒有延續下來。句末“過b”表示的動作在過去已經發生并結束,動作完成后的狀態有可能延續到現在。兩者在交叉的情況下可以互換。在包含遙遠時間句子中,“過”與非持續性動詞結合時,不能用“了”替換。在含有較近時間的過去句子中,“了”“過”常常無差別。
(二)默認的時間點的差異
“過”表示動作的完成、結束或者動作或狀態曾經發生,因此含有“過”的句子中,可以加時間詞,也可以不加時間詞。在表示過去時間概念時,時間詞可以是確定的,也可以是不確定的。“過”默認的事件發生時間是過去。如果要表示將來的情況,則需加上明確表示將來的時間詞。如:
他看過那場球賽。(沒有時間詞)
小王去年(曾)到這里來過。(過去,時間確定)
我以前(曾經)咨詢過這個問題。(過去,時間不確定)
在他人生的某一段時間里,他也曾多次想過這個問題。(過去,時間不確定)
明天的這個時候我已經吃過飯了。(將來,時間確定)
到2015年,我應該已經去過韓國了。(將來,時間確定)
“了”默認的事件發生時間是現在,如果要表示將來、過去的事情,需要在句子中加上明確的表示過去或將來的時間詞。
他來了。(指發話時的現在)
到本世紀末,我國就實現四個現代化了。(將來)
18年前,他就離開了這個地方。(過去)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過去)
否則,會令人產生歧義或語義不明。如:
——出差的同事回來了。
——什么,不是要考察兩周的嗎?
——哦,我是說下個月的這個時候他們回來了。
二、動詞、形容詞搭配
(一)“了”
1.“了”除表示過去完成或實現概念之外,還可以用于表示將來事態即將發生或表達一種評價或情感,傳遞一定的主觀語氣。如:
下雨了! 吃飯了! 上車了!
此類為簡單動作詞語加上“了”,表示即將發生某事,表達主觀的提醒、提示或祈使等。此類簡單句只能在即將進入新事態之前的時刻發出,而不能是遠時間的時刻。
根據類推的結果,“了”逐漸應用到含有內在變化過程的形容詞和名詞的后面。如:
燈亮了。 桃子熟了。 他今年三十五歲了。
“了”進一步主觀化,用在“程度副詞+形容詞”之后,表示超出一定標準的情態,表達主觀的贊賞或批評。這時,“了”的時體意義完全消失。如:
衣服太大了!不能穿。
太貴了,買不起!
太漂亮了!
太妙了!
“了”在諸如“罷了”“算了”“好了”“得了”結構中,已完全成為了一種話語標記。完全語法化,表語氣。
2.“了”不用在習慣性的動作之后。以下句子后不能加“了”:
小王每周都去圖書館看書。
楊麗每天早上七點起床。
暑假時我經常去游泳。
(二)“過”
1.“過b”用來表示動作或狀態曾經發生,一般來說不能直接和表經常性動作的光桿動詞結合使用,不用于高頻率和程序化的經常發生事件,而“了”無此限制。如下列句子不成立:
他吃過飯 他起過床 他睡過覺 他刷過牙
可以說:
他吃了飯 他起了床 他睡了覺
但在句子中加入修飾狀語時,以上含“過”的句子便成立:
他在這家快餐館吃過飯。(表處所)
他幾天幾夜沒睡過覺。(表時間)
他用這支牙膏刷過牙。(表工具)
由此可知,當表經常性的光桿動詞加上表處所、時間、工具等狀語成分時,該動作就變成了某一項具體的已發生的行為,就有了完成結束的概念。在含有“了”的句子中,時段詞語和處所詞語等修飾成分也有改變原有句子時體概念的功能。如:
他寫了一個字。(實現—結束)
——桌子上寫了一個字。(實現—狀態延續)
他領導了革命隊伍。(實現—行為延續)
——他領導了一個月的革命隊伍。(實現—結束)
因此,在含有“了”“過”的句子中,時段詞具有封閉行為、指示行為終止的作用。
2.一些表示能愿、判斷、致使及認知等行為的動詞一般不能加動態助詞“過”或“了”。這些動詞有:使得、免得、認為、體會、變成、應當、應該、就是、寧可、值得等等。
三、語義差別
這里所說的“語義差別”實指含有“了”“過”的句子謂語動詞的語義差別。
(一)“動詞+過b”有表示某種出身或從事過某種職業的功能。如:
他上過學 他上了學
他念過書 他念了書
他捕過魚 他捕了魚
他開過車 他開了車
而“了”沒有此種概念,只表達一種情況的說明。
(二)“(持續性動詞)V+(句中)了+N”這一結構不能獨立成句,后面常常要加后續成分,或加句末“了”表示變化完結,或通過加不定數量短語修飾成分來達到句意的完整。如這樣的句子不成立:
他穿了大衣? 她愛了軍人?
以上句子給人的感覺是沒有說完話或語義不清,一般是不成立的。通過變化,下列句子均成立:
他穿了大衣了。/他穿了大衣,拿上獵槍出去了。
她愛上了一個軍人。
在語義上,句末“了”表示事件的完成和實現,在語用上,“了”用來指示話語單位(話題鏈、段落或更長單位)的結束。
四、幾種特殊形式
(一)“動詞+形容詞+了+名詞”(V+R+了+N)這一形式可以用來表達夸張手法,此句式中的“了”不能換成“過”。如:
氣炸了肺 鬧翻了天 笑掉了大牙 樂開了花 跑斷了腿
(二)動詞重疊形式可以加“了”,而不能加“過”。如:
看了看 試了試 瞧了瞧 甩了甩
(三)表示動作在瞬間發生、不可逆轉的動詞能夠和“了”結合,不可與用于動詞后而表示動作完成或結束的“過a”結合使用。如:完成、中斷、摔、塌、到達、停、傷等等動詞,我們不能說:
?這個任務我們已經完成過。
?他們到達過北京。
?房子已經塌過。
以一次性動詞“死”為例,以下三個句子都是成立的:
小王死過兩只雞。
小王死了兩只雞。
小王的兩只雞死了。
但不能說:
?小王的兩只雞死過。
(四)表示自然規律順序、時間和系列推移性的名詞,可以和“了”結合,構成“名詞+了”結構,此時結構中的“了”不能換成“過”。如:
今天星期三了。
他今年小學二年級了。
(火車上)現在到徐州了。
他已經是部長了。
五、結語
本文從筆者所觀察到的“了”“過”間差異點出發進行闡述,所述內容也是不盡全面的,關于“了”“過”之間的關系的更深入更全面的認識,有待于日后的不斷學習和發現。
參考文獻:
[1]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3]孔令達.“VP+過”的功能[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
學版),2005,(6).
[4]房玉清.動態助詞“了”“著”“過”的語義特征及其用法比較
[J].漢語學習,1992,(1).
[5]張曉鈴.試論“過”與“了”的關系[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6,
(1).
[6]金立鑫.詞尾“了”的時體意義及其句法條件[J].世界漢語教學,
2002,(1).
[7]彭睿.共時關系和歷時軌跡的對應——以動態助詞“過”的演變
為例[J].中國語文,2009,(3).
[8]高順全.從語法化的角度看語言點的安排——以“了”為例[J].
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5).
[9]陳翰文.動態助詞“過”的次結構與教學語法排序[J].暨南大學
華文學院學報,2009,(4).
[10]陳小紅.助詞“過”辨析[J].懷化學院學報,2007,(9).
(劉改霞 四川綿陽 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 6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