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A而不B”構式有新舊兩種用法:一種是可以從字面意義進行解釋的舊用法,如“雜而不亂”;一種是不能從字面意義進行解釋的新用法,如“幽而不默”,新用法所表示的意義是“不AB”。“A而不B”構式的新用法,是在語言的經濟機制和類推機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這種構式在言語表達中有一定的修辭效果。
關鍵詞:A而不B 構式 語義特征
一、“A而不B”的兩種用法
“A而不B”是漢語中常見的一種構式,這種構式在先秦文獻中已十分常見,如:“《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是故天子討而不伐,諸侯伐而不討”(《孟子·告子》)。在現代漢語中,這種構式的使用就更加廣泛了,“打而不倒”“攻而不克”“油而不膩”“忙而不亂”等等。例如:
(1)幾年來,她房間里的東西,似乎總是雜而不亂。①
(2)為什么這種現象總是禁而不止呢?
例句中的“雜而不亂”“禁而不止”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它由連詞“而”和否定副詞“不”嵌入某一合成詞中,形成“A而不B”的構式,整個構式的意義是肯定A,否定B,“A”和“不B”兩個成分主要是逆轉關系,有時是順接關系、并列關系。吳澤順(2001)、邱冬梅(2005)等從不同的角度對這種構式進行了研究。
但這種構式有一種新的用法,經常出現在人們的口語和書面語中。例如:
(3)所以中國的權貴富人永遠都不會有西方富人的貴氣,永遠是富而不貴,幸而不福,只取了西方的糟粕,忘記了祖宗厚德載物的精華。
(4)見過太多的美女,那是些漂而不亮的美。英子卻不同,秀氣而細膩的外表下,蘊藏著讓人可以感覺到的豐富。
例(3)、(4)中的“幸而不福”“漂而不亮”從語義上看,和例(1)、(2)不同。例(1)、(2)中的構式成分A、B都是具有實在意義的語素或實詞,“禁而不止”中的“禁”是“不許、不準”的意思,而“止”就是“停住”的意思,“禁”和“止”在這里都是有實義的語素。但例(3)、(4)中構式成分A、B的意義就不同了,“幸而不福”“漂而不亮”中的構式成分A、B的語素意義不能單獨使用,“A”和“不B”都不成話。為區別起見,我們稱例(1)、(2)中的“雜而不亂”“禁而不止”為“舊用法”,例(3)、(4)中的“幸而不福”“漂而不亮”為“新用法”。本文試就“A而不B”這種構式的新用法作一些探索。
二、“A而不B”新舊用法的區別
(一)否定詞的否定對象不同
在舊用法中,“A而不B”中的否定詞“不”主要是對“B”進行否定,整個構式的意義是肯定A、否定B,但在新用法中,“不”不是對“B”進行否定,“不”與“B”不是直接成分,B只有與A整合,意義才完整。如“漂而不亮”不是“肯定漂,否定亮”,因為無論是肯定“漂”,還是否定“亮”,都不成話,都說不通。再如:
(5)這種幽而不默的說話方式很讓人反感。
“幽默”本來是一個外來詞,是不能拆開使用的,拆開后僅是兩個音節,沒有意義。很明顯,“幽而不默”不能按結構的字面意義來理解,也不是“肯定幽,否定默”。
由此可見,新舊用法最明顯的差別在于否定詞“不”否定對象的差異。
(二)A和B粘合成詞的程度不同
在舊用法中,“A和B”既可能粘合成詞,如“圍而不攻”“忙而不亂”,也可能不粘合成詞,如“視而不見”“學而不厭”;而新用法“A和B”必須粘合成詞。因為舊用法中的構式成分A、B都具有實在的獨立意義,成詞與否并不影響“A而不B”構式的語義。而新用法構式成分A、B的語義都不能單獨使用,否定詞“不”不是對“B”進行否定,如果“A、B”不能粘合成詞,“不”的否定內容就沒有著落,從而影響到整個構式的語義。
(三)A和B語義關聯程度不同
在舊用法中,A和B的語義總是相關聯的,或是同義、反義的顯性關聯,或是存在于社會文化心理中的隱性關聯,因而A和B在內部結構上總有一定的關系。但新用法中,A和B在語義上有時缺乏關聯。如:
(6)整而不齊,美而不麗,漂而不亮,高而不端,請問這是什么CPU散熱器?
例(6)中,“整與齊,美與麗,漂與亮”,如果還可以看成并列關系,“高和端”,就實在說不清是什么關系了。
(四)對語篇的依賴程度不同
舊用法“A而不B”對語篇的依賴程度較弱,有相對的獨立性,可以單獨使用。相比之下,新用法對語篇的依賴就要強得多。如:
(7)這里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可是它現存最古老的古跡是不過九百年歷史的遼塔,大部分古跡都是明清之際修建,只有兩三百年歷史,古而不老,悠而不久。
從語義上看,“古而不老”“悠而不久”屬于新用法,因為有前面的“古跡不過九百年”“大部分是明清”的語境,所以后面的“古而不老”“悠而不久”就很好理解了。如果沒有前文相應的語境,恐怕就很難接受“古而不老”“悠而不久”的說法了。
“A而不B”對語篇的依賴,既可以依賴前文,也可以依賴后文,如果“A而不B”作小句,出現在句子的開頭,它后面都會出現解釋“A而不B”的后續語句或語段。我們在網絡媒體中發現,很多文章的標題都使用了“A而不B”的形式。如:
(8)平而不凡,簡而不單——優秀教研組展示系列活動三
(9)繁而不榮,昌而不盛——當代舞臺美術創作現狀淺析
文章標題的涵義,在正文內容中得到詮釋,正是因為后面有正文,才使得這種標題具有可接受性,如果光禿禿一句“平而不凡”“簡而不單”,沒有前言后語,人們就難以接受了。
三、“A而不B”新用法的語義特征
(一)構式意義
Goldberg認為,一個句式結構不是一堆句子成分的堆砌,而是一個“完形”。在一個句式結構里,各成分意義的相加不一定就能得出這一句式結構的構式意義。一個句式結構的構式意義必定大于各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牛保義,2011)。她又提出“構式并非只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抽象的意義,而是通常包括許多密切聯系的意義,這些意義共同構成一個家族。”“構式被看作是與語素相同的基本數據類型,因此構式自然像語素一樣有多個意義”(劉玉梅,2010)。另外,構式語法還認為句子的意義來自構式義和詞匯義的相互作用。如果構式義與詞匯義一致,則兩種意義互相加強。如果兩種意義相互沖突,則會出現兩種結果,一種是句子在概念上呈語用異常,另一種是構式義或詞匯義占優先地位,從而消除沖突(甘蒞豪,2008)。在“A而不B”構式中,舊用法的構式義與詞匯義是一致的,可以從字表面來解釋;新用法就存在構式義與詞匯義相互沖突的情況,這樣,句子在概念上就呈現出語用上的異常。這種異常就是“A而不B”構式的新用法。
“A而不B”句構式的新用法的意義是“不AB”,這和舊用法“肯定A,否定B”是不同的。這種新用法的產生和理解是一種內在的認知過程,說話人從舊用法的“A而不B”的“打而不倒”“禁而不止”“油而不膩”等例中抽象概括出表“否定”這一構式意義,成為產生和理解新用法“A而不B”句式如“幽而不默”“幸而不福”的知識儲備。在這個句子的產生和理解過程中,說話人和聽話人的類推認知機制起了決定性作用。
(二)隱含意義
語言具有主觀性和主觀化的特性。主觀性指話語中所包含的說話人或多或少的“自我”表現成分,說話人在說話時總要表明自己的感情態度,從而在話語中留下自我的印記。主觀化是指語言為表現這種主觀性而采用相應的結構形式或經歷相應的演變過程(劉玉梅,2010)。“A而不B”的新用法可以理解成“不AB”,但僅僅理解這種意義還是不夠的,因為這種構式,除了“不AB”的理性意義外,還表現出強烈的主觀性,包含說話人“感情態度”的主觀評價,有明顯的隱含意義。這種隱含意義我們把它概括為:形式上AB,本質上不AB。
我們知道,漢語中有許多充滿辨證思維的表達法,如:“平凡而不平凡的校園”“新而不新的衣服”,這種“A而不A”的表達就涉及到一個形式和本質不一致的辨證問題。同樣,“A而不B”也表達了這樣的語義特征,如果某一“事件”在形式上表現出“AB”的特征,但在本質上不具備這種特征,“A而不B”就可以表示這樣的一種意義。如:
(10)CBA年齡門轟而不烈,籃協不作任何處罰。
例(10)說的是,中國參加CBA聯賽的球員存在修改年齡的問題。中國籃協轟轟烈烈、大張旗鼓地表示要處罰骨齡檢測不合格的球員,要處罰教練員。但實際上對修改年齡者沒有作任何形式的處罰。所以媒體上才出現了上面這樣的標題。“轟而不烈”表達的正是形式上“轟轟烈烈”,但實質上“冷冷清清”。再如:
(11)本人風而不騷,放而不蕩,花而不癡。
例(11)中是說話人的自我評價語,即表面看起來是“風騷”“放蕩”的,實質不然。所以用了“A而不B”的句式。
從上面這些例句可以看到,“A而不B”是對AB的否定,但這種否定是有所保留的否定。實質上,“A而不B”句式是從現象和本質兩個角度入手,是一種包含著辨證思想的概括性的否定,這種否定是在承認某種現象的前提下的否定,能給人留下了較大的想象空間。同時,否定語氣也沒有“不AB”強烈,表達了一種舒緩語氣,從言語表達效果來看,“A而不B”顯得更含蓄委婉。
四、“A 而不B”新用法產生的原因
(一)語義表達的需要
在社會生活中,矛盾無處不有,任何事物都處于矛盾之中,同一事物,由于觀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結果也就不同。所以,語言中就存在許多矛盾的表達,以便和這些矛盾的事物相適應,這些矛盾的表達傳遞著豐富的語義內容。如“平凡而不平凡的人生”“真實的謊言”“陌生的親人”等等,這些表達簡潔而有深刻地表達了說話人的情感。同樣,生活中有些“事件”,從表面看一個樣,實質上又是另外一個樣,這種現象和實質的矛盾正可以通過“A 而不B”這種構式表現出來。
(12)他還說,人活著就要有事業,有追求,這才是真正地幸福。整天閑游漫步,無所事事,追求享受,那是幸而不福。
上例中的“幸而不福”,可以說成:
a.那是不幸福的。
b.那是不太幸福的。
c.那是不夠幸福的。
d.實際上那是不幸福的。
e.那是表面上幸福,實際上不幸福的。
比較這些表達,a、b、c表義不準確,d一般化,e太啰嗦,不符合語言的經濟原則。
(二)語言經濟機制和類推機制的影響
語言的經濟機制讓言語表達者在進行語言的最優化的配置時進行創造性的簡化,能用最少的語言單位來表達最多的信息量。例(12)中的“幸而不福”正是經濟機制的體現。當然,這種表達也和語言的類推機制相關聯,“A而不B”在長期的使用中,已經變成了一個凝固化的格式,形成了一個“語槽”,正像前文所說的那樣,當人們從舊用法的“A而不B”的“打而不倒”“禁而不止”“油而不膩”等例中抽象概括出表“否定”這一構式意義時,由于類推機制的作用,“幸而不福”“大而不方”等新的表達也就產生了。
事實上,語言的經濟機制和類推機制經常是同時起作用的,凡是能類推出的詞語或構式都符合語言的經濟機制。
(三)“A而不B”的構式還有一定的修辭功能
一般來說,新用法的“A而不B”由形容詞AB拆裂開來,詞義具有模糊性,形容詞的模糊性最大,比如對“漂亮”進行否定,我們可以說“不漂亮”“不夠漂亮”,但“漂而不亮”的說法否定中有肯定,這種表達可以收到含蓄委婉、言簡意賅的藝術效果,屬于語力表達很強的句式。當然,這樣的結構在修辭上還可能使語言表達產生一種陌生化的效果。
綜上所述,構式義與詞匯義之間是一種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的“互動”關系。也就是說“A而不B”新的構式義的形成是一個動態互動的過程。“A而不B”構式新用法的語義特征,是在語言的經濟機制和類推機制共同的作用下形成的,這種構式在言語表達中還能產生一定的修辭效果。
注 釋:
①本文例子都來源于百度網絡搜索和北京大學漢語語言研究中心語
料庫。
參考文獻:
[1]吳澤順.先秦漢語V1而不V2結構研究[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1,
(6).
[2]邱冬梅.A而不B式短語探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05,(2).
[3]牛保義.構式語法理論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4]劉玉梅.Glodberg認知構式語法的基本觀點[J].現代外語,2010,
(2).
[5]甘蒞豪.不A不B的構式義與語義的消極傾向[J].修辭學習,2008,
(2).
[6]沈家煊.語言“主觀性”與“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
(4).
(阮緒和 江西九江 九江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3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