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語體為中心,定量考察現代漢語書面語中“為(了/著)……而……”在各語體中的分布情況,重點考察和統計其在散文中的分布,得出結論:在散文語體中,使用頻率依次為“為+原因+而”>“為+目的+而”>“為+原因、目的+而”;并在語料基礎上歸納出“為(了/著)……而……”的三種主要表達功能:“為+原因+而”與語體間的雙向選擇;“為……而……”中“為”后語義糾結;“為……而……”中“而”的韻律功能造成排比結構的功能。同時,也得出表達功能決定表達形式的結論,并證明了語體對研究漢語語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為(了/著)+原因+而 語體 書面語
一、引言
現代漢語書面語中,“為(了/著)……而……”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用法。“為”后成分有時表原因,有時表目的,有時兼表原因及目的。“為”后什么時候是原因,什么時候是目的,它們在數量上、表達上各有什么特點等等都引起了我們的研究興趣。本文嘗試從語體出發,考察“為……而……”的特點,特別是“為+原因+而”的分布特點,并試圖揭示其使用規律及原因。
以語體為中心研究漢語語法,意義十分重大。朱德熙(1987)曾指出:為了使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深入下去,恐怕應該對口語語法和書面語語法分別進行細致的研究。陶紅印(1999)進一步解釋:只有系統地研究清楚多種(可能永遠不是全部)主要語體中的語言現象,我們才有資格、才能帶著一定程度的信心來描述漢語不同語體之間的共性有多少,差異有多大,才能更有效地回答涉及漢語全貌的重大語法理論問題。
我們將“為(了/著)+原因+而”放到語體中考察其分布情況,同時分析其表達功能,以期進一步探索現代漢語語法的特點、規律及其歷史繼承性,準確了解現代漢語全貌。我們也希望通過考察得出一些可以指導語言實踐的結論,為語言規范提供一些幫助。
二、相關問題研究綜述
有學者專門研究過“為”類介詞,包括其語用功能、介引的謂詞性成分的分析及語義特征等(郭曉瑋,2007;張田田,2008),也有學者更具體地討論過“為”類介詞表原因的情況。(邵則遂,1999;萬瑩,2006)
前賢對“為……而……”這一介詞框架進行過討論,分析了“為”后、“而”后的結構類型及語義類型,也描述了整個框架的語義特征及“而”的隱現情況(黎氏月草,2008;施琰,2010)。也有學者從原因與目的、已然與未然、靜態與動態、客觀與主觀、P和Q的構成等多角度對“因為P而Q”與“為了P而Q”進行過辨析。(方清明,2010)
綜上所述,以往的學者對“為”與“而”的研究局限在靜態描寫層面上,沒有將其放在具體語言環境中考察,未呈現其全貌,將“為……而……”放在語體中進行研究的尚無先例。我們的研究將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上,從語體角度對“為……而……”特別是“為(了/著)+原因+而”進行考察和研究。
三、語料選取
語體通常分為“政論語體、科學語體、公文語體、文藝語體”等四類。我們從北京大學漢語言研究中心現代漢語語料庫(下文簡稱CCL語料庫)中選取《鄧小平文選》(共三卷)作為政論語體代表樣本,《21世紀牛頓力學》《中國古代文化史》和《中國哲學簡史》共同作為科學語體代表樣本,《法律條文》作為公文語體代表樣本,散文3作為文藝語體代表樣本。各類語體樣本在字數上平衡,共計254萬字。
四類語體中,“為(了/著)……而……”共出現119例。其中“為(了/著)”后為目的的共112例;表原因的僅7例,全部出現在文藝語體中。政論語體、公文語體及科學語體中沒有出現。于是我們進一步從CCL語料庫中抽取了散文1和散文2中的語料,這樣,散文類樣本(包括散文1,散文2以及散文3)中“為(了/著)……而……”共出現127例。
四、“為……而……”在散文語體中的使用情況考察
(一)“為(了/著)……而……”連接成分的考察
1.“為”后連接成分考察
從形式上看,“為”后的成分均可為體詞性成分,也可以是謂詞性成分。“為”后的體詞性成分可以是名詞、代詞,也可以是名詞詞組;謂詞性成分可以是動詞,也可以是動詞詞組。值得關注的是,語料中出現了1例“為”后為形容詞詞組的現象,如例(6)。
2.“而”后連接成分考察
在我們考察的帶有“為……而……”的散文類語料中,“而”后成分均為謂詞性成分,包括:動詞(如例1),動詞詞組,如例(16),以及形容詞或形容詞詞組,如例(5)。“而”連接的所有形容詞均為心理描述形容詞(黎氏月草,2008;施琰,2010),此時“為”后為原因義。這與前賢的考察結果相一致。“而”后的謂詞性成分可以是單音節,也可以是雙音節。
(二)“為(了/著)……而……”語義角度考察
我們把收集到的語料分為a、b、c三類:
1.a類:“為(了/著)+原因+而”
(1)以前我把自己當作一個旁觀者,靜靜地看著一位少女[為]了愛情[而]顛倒,等待這故事的自然的開展,但這個以外的穿插卻很擾亂了我。(何其芳《遲暮的花》)
(2)我不敢對母親講我在學校的遭遇和處境,怕母親[為]我[而]悲傷。(梁曉聲《我和橘皮的往事》)
(3)她能[為]了一個滑稽的姿態[而]笑得前仰后合,肚皮痛,淌眼淚,以至于翻筋斗!(梁實秋《女人》)
(4)若[為]應酬[而]弄得財力兩虧,疲于奔命,那就大大的無所謂了。(蘇雪林《喝茶》)
(5)我還要殘漪的感情,所以鋪開信紙,鋪紙的熱情卻迅速冷卻,我沒有寫信。[為]自己仍能鋪開信紙[而]寬慰;并不[為]終于還是沒有寫信[而]慚愧。(劉心武《鋪開信紙》)
(6)世間還有[為]了太胖一點[而]不吃白脫與牛奶的小姐。(徐于《談美麗病》)
由上述6例不難看出,“愛情”“我”“一個滑稽的姿態”“應酬”“自己仍能鋪開信紙”“沒有寫信”以及“太胖一點”等都是“而”后謂詞性成分的原因。
2.b類:“為(了/著)+原因、目的+而”
(7)我相信,一切[為]宗教[而]來的人,一定能帶走超越宗教的感受,在醫生的潛意識中蘊藏。(余秋雨《莫高窟》)
(8)并不[為]任何作用或企圖[而]笑。(施蟄存《獨笑》)
(9)王國維先生實在又無法把自己[為]之[而]死的文化與清廷分割開來。(余秋雨《一個王朝的背影》)
(10)“[為]愛戀[而]去的人終要循著心境底愛跡歸來”,我是這樣地顛倒夢想。(王西彥《牛》)
(11)顧貞觀沒有辦法,只得拿出他[為]思念吳兆騫[而]寫的詞作《金縷曲》兩首給納蘭容若看。(余秋雨《流放者的土地》)
由上述5例,我們很難判斷“宗教”“之”“愛戀”“思念吳兆騫”是“而”后謂詞性成分的原因還是目的。
3.c類:“為(了/著)+目的+而”
(12)[為]愛[而]莫再歌了吧!(沈從文《遙夜》)
(13)他的人生觀中有一基本認識,即宇宙一切均是[為]了他的舒適[而]安排下來的。(梁實秋《男人》)
(14)寺里的鐘聲響了,平靜又古老,[為]著什么[而]呼喊似的,嘹亮的洪壯的鳴聲越過山嶺,送入荒谷。(師陀《夜間》)
(15)同車的不到十個人,[為]遨游[而]來的客人還怕沒有一半。當車駛過白堤時,我們向車外眺望內外湖風光。(鐘敬文《西湖的雪景》)
(16)松本清張在創作《砂器》時,他不得不寫到那個音樂家兒子[為]隱瞞自己的卑賤血統[而]殺害恩人時,他內心又該受著怎樣的煎熬!(劉心武《松本清張一去不復返》)
上述5例中的“愛”“他的舒適”“什么”“遨游”“隱瞞自己的卑賤血統”為“而”后謂詞性成分的目的。
在散文類127條語料中,我們發現a類共54例,b類22例,c類51例(其中包括6例“為X而X”格式),見下表:
分類形式用例數使用頻率
a類“為(了/著)+原因+而”54例高
b類“為(了/著)+原因、目的+而”22例低
c類“為(了/著)+目的+而”51例次高
從總體數量分布來看,散文類語料中使用頻率依次為a類>c類>b類,且a類與c類在數量上較均衡。也就是說,在散文中,“為(了/著)+原因+而”與“為(了/著)+目的+而”出現頻率均較高,且前者略高于后者,而“為(了/著)+原因、目的+而”在散文中使用頻率最低。這與前賢對“為”類介詞進行考察所得到的“為”表目的義>“為”表目的原因義>“為”表原因義這一結果有所出入。
五、“為……而……”的表達功能
(一)“為+原因+而”與語體間的雙向選擇
通過對四種語體的考察,我們發現“為+原因+而”與不同語體間具有雙向選擇的傾向,即“為+原因+而”只出現在文藝語體的散文中,其他三種語體中未見一例。我們推測這種用法是從文言用法中遺留下來的。
“為”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的釋義之一為:
為:wèi(慰)。介詞。因為。《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堯存,不~桀亡。”
又為了。《史記·貨殖列傳》:“天下熙熙,皆~利來;天下攘攘,皆~利往。”
也就是說,在古漢語中,“為”既可以表示原因又可以表示目的,但在現代書面漢語中多用“為了”義。由此可以看出“為”由古至今的演變傾向。
文藝語體較其他三類語體來看,是最為松散、不嚴謹的。散文最大的特點是“散”,我們不妨將“散”理解為“靈活”。作者為表達主觀意愿或達到某種效果,換用另一種手段來表達,這種手段又可以是非常規方式。政論語體、公文語體與科學語體三者對嚴謹度要求較散文高,在表達上需要有明確的目的性,故多選擇“因(為)”“由于”來作為提示原因的標記,而非“為(了)”。
因此,“為+原因+而”的表達是時代發展的需要。“為+原因+而”在近代是一種普遍的表達方式,從古代延續下來,合乎近代寫作規范,也是漢語自身的繼承。“為+原因+而”存在于文藝語體中,出自于表達功能的需要,這也證明了表達功能決定表達形式的選擇這一基本原理①。同時,我們也推斷:“為+原因+而”這樣的用法與個人寫作風格有關系。
(二)“為……而……”中“為”后語義糾結
“為”后語義糾結是指“為”后成分表原因與表目的難以判斷,因此“為”后出現兼表原因及目的的情況。對邏輯關系較強的語體(如科學語體)來說,這種情況較少,“而”在連接前后為因果關系兩個成分時,常常伴有“因(為)”“由于”“為(了)”等明確提示原因、目的的標記。而文藝語體(尤其是散文)不要求嚴謹的邏輯,故出現此種情況。既然一個“為”可以連接包含兩種語義關系的成分,從求簡原則出發,當然傾向于選用“而”。
(三)“為……而……”中“而”的韻律功能及造成排比結構的功能
“而”在某些情況中主要起韻律和諧的表達作用,這種情況中的“而”通常是不能被省略的,如例(5)(8)、(10)、(15)等。
此外,“為……而……”可以連用,造成排比結構。此處所說的“排比結構”有三種,一種是連用幾個“為”,再與“而”一起構成排比。例如:
(17)如果[為]了敷衍應酬,[為]了交換條件,[為]了某種目的或作用[而]作畫,我的手就不自然。(豐子愷《藝術的逃難》)
第二種是連用幾個“而”,與前邊的“為”一起構成排比,例如:
(18)世間還有無數的[為]空想的美(戀愛)[而]痛苦[而]呻吟[而]死的青年男女!(港《談美麗病》)
第三種是連用幾個“為……而……”構成排比。例如:
(19)我們是[為]公理[而]抗戰,[為]正義[而]抗戰,[為]人道[而]抗戰。(豐子愷《告緣緣堂在天之靈》)
在三種造成排比結構的情況中,使用最多的是第三種,其余兩種各有1例。這樣表達的作用有二:其一是簡潔、不啰嗦;其二是增強語勢。
六、結語
我們對“為……而……”特別是“為+原因+而”在現代漢語“公文語體、政論語體、科技語體及文藝語體”四類語體中的分布進行了系統考察,重點分析了散文類較大規模的語料,對其呈現出的狀態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描述,并據此得出以上一些認識。同時發現“語體因素的介入會帶來語言特征的相應變化”②這一特點。
然而,我們在理論分析方面做得尚且不夠,例如僅僅推斷出“為+原因+而”這一用法與個人風格有關,而沒有進一步對比研究。此外,本文重點對文藝語體中的散文類進行了考察,在其他語體或語域中“為+原因+而”或許還有其他表現,卻無力探究,故有一些現象(也許是很有特點的現象)并沒有發現。這些問題有待于進一步考察研究。而因各方面(如語料庫及自身能力等)原因,也許未能窮盡性考察而說服力不夠,因此尚未有十足的把握下定論。然而這個問題無論就漢語本體研究還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方面而言,都具有一定意義。今后應進一步考察,得出更加確切的結論以完善本體研究,并指導教學實踐。
注 釋:
①孫德金(2009)對同一語體內部進行不同作者使用文言語法進行
個人風格的定量考察,指出語體與文言語法成分使用的影響和作用,并得出結論:文言語法成分在現代書面漢語中沿用的根本動因是不同表達功能的需要。
②張伯江在(2007)討論語體意識在語法研究中的重要性時概括出
兩句話:在合適的語體里尋找合適的實例;在合適的語體里合理地解釋實例。
參考文獻:
[1]方清明.“因為P而Q”與“為了P而Q”多角度辨異[J].寧夏大學
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
[2]郭曉瑋.從語義特征看介詞“為”“為了”[J].現代語文(語言
研究),2007,(2).
[3]黎氏月草.“為X而Y”介詞框架的多角度考察[D].武漢:華中師
范大學,2008.
[4]邵則遂.“為了”表示原因芻議[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1999,
(4).
[5]施琰.現代漢語“為”類介詞框架考察[D].上海:上海師范大
學,2010.
[6]孫德金.現代書面漢語中的文言語法成分研究[D].上海:上海師
范大學,2009.
[7]陶紅印.試論語體分類的語法學意義[J].當代語言學,1999,(3).
[8]萬瑩.因事介詞“為了”的語義分析及其與所介引賓語的選擇關
系[J].湖北社會科學,2006,(6).
[9]張伯江.語體差異和語法規律[J].修辭學習,2007,(2).
[10]張田田.關于“為”類介詞介引的謂詞性成分的分析[J].語文
學刊,2008a,(1).
[11]張田田.“為”類介詞的語用功能[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
學版),2008b,(3).
[12]朱德熙.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對象是什么[J].中國語文,1987,
(5).
(李琳 北京語言大學漢語進修學院 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