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語言是伴隨著網絡而產生的新的語言體系,它形式多樣,但其中以非文字類成分的發展最受人們關注。通過對青少年,尤其是大學生群體的調查,從非文字類成分的成因和使用現狀、人們對其態度及評價、如何引導其發展三個方面進行研究,可以幫助我們理性看待網絡語言中的非文字類成分的使用現象,科學地梳理它的發展和變化軌跡,正確地認識它在豐富和發展語言方面的價值。
關鍵詞:網絡語言 非文字類成分 使用情況 發展 價值
自1994年4月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通過美國Sprint公司接入國際互聯網以來,中國互聯網事業蓬勃發展,網民人數不斷增加,并由此催生了一種新的語言體系——網絡語言。網絡語言從其產生至今一天也沒有停止過前進的步伐:從最初的“菜鳥”“大蝦”,到現在的“潛水”“沙發”,從原先單一的漢字組合到現在的漢字、數字、字母、符號等多種形式并用,從過去的嚴格限于網絡傳播到現在的經常在大眾傳媒亮相,真可以說是出現了“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態勢。
網絡語言自產生之日起,就以其獨特的創造性顛覆了人們的語言觀念,其形式和內容的豐富性讓語言學家猝不及防,其中非文字類成分的應用與發展尤其受到人們的爭議與關注。
網絡語言中的非文字類成分是指作為網絡語言體系的一部分而存在的運用非文字類方式進行表達的語言形式,由于這類語言形式形象、生動、活潑、含義豐富、表達靈活快捷,一經推出,就廣受追捧,并隨著網民強大的智慧,不斷創造、拓展,呈現大面積的不可遏止的彌漫擴散之勢。作為一種社會方言,非文字類成分的存在與發展是網絡語言歷史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我們無須漠視、害怕和排斥它。但由于網絡語言中的非文字類成分發展速度過快,涉及的人群越來越廣,從單一的青少年群體向不同年齡階段蔓延,這不免引起社會的文化恐慌和是非爭議。
基于此,我們組織了課題組對網絡語言中非文字類成分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調研,對其產生和發展的深層次原因進行了分析,并對其發展趨向和評價方法進行了研究,以期對正確認識和理解網絡語言中的非文字類成分的使用有所裨益。
一、網絡語言中非文字類成分使用現狀
(一)基本類型
網絡是語言的一個新載體,載體的變化往往會造成語言風格或語體的變化。網絡語言因網絡的獨特色彩而具有很強的娛樂色彩,帶有詼諧、戲謔的風格。現在網絡上熱門的非文字類成分的主要類型有:
1.字母詞、數字諧音。具有快捷、迅速的特征。快餐式的經濟社會需要快餐式的語言,字母詞、數字諧音常被用來表達人們想說的話,如常用的有“886”表示“拜拜嘍”;“7456”表示“氣死我了”。“GG”“DD”“JJ”指的是“哥哥”“弟弟”“姐姐”。
2.符號網語。具有形象、含蓄的特性。為求有趣和好玩,網民們創造了一系列具有感情意義和形象色彩的符號,這些符號都是由鍵盤中現有的特殊符號、數字和字母組成。如“:-)”表示的是一張最普通的笑臉,“^-^”的意思是快樂的人兒,“:-p”表示吐舌頭。
3.QQ表情、圖片。具有生動、含蓄的特性。像、、等是QQ本身附帶的,使用更方便快捷。圖片也是眾多網民的選擇,有靜態圖片和動態圖片之分。圖1這種加解釋的圖片是最常見的,為求有趣、好玩常選此類圖片來聊天,使得聊天的氛圍更加詼諧,氣氛更加活躍。而動態圖片的選擇也不在少數,flash動態圖使對話更具情境性,對方想要表達的情感也更加具體形象。比如在你覺得疲憊時,朋友用QQ給你發來一張笑臉讓你感到放松。
4.視屏,語音。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現在已不局限于打字發圖,通過視頻裝置既能看、又能說、又能聽,就像面對面交流一樣。
5.各類形式的組合。具有以上綜合特性。現在單一的語言形式在網絡交流中已經很少見了,網民喜歡幾種形式一起用,情感表達比較真切。
(二)使用情況
根據問卷統計分析,青少年群體在網絡交流中都使用過非文字類網絡語言,其中48.9%的人經常使用,42.6%的人偶爾使用,只有8.5%的人很少使用。雖然我們調查的人員都使用過非文字類成分,但是他們中93%的成員向我們反映在平常的聊天中即便常常使用非文字類成分,也還是以文字為主。由此,可以說非文字類成分已經是網絡語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是它還不能撼動文字的主體地位。
表1:非文字類網絡語言使用情況
選項比例
經常 48.9%
偶爾 42.6%
很少 8.5%
從沒用過 0%
QQ表情因其方便快捷、種類多、表情豐富而廣受青睞,有72.3%的被調查人員在日常聊天、空間和博客中主要使用QQ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思緒。QQ表情有如此龐大的粉絲的原因是它本身就是QQ附帶的,無需下載,無需尋找,方便快捷,有flash動態效果,形象生動,形狀可愛,集多種優點于一身,滿足了人們表達的需要,使得其使用率居高不下。青少年群體中很多是在校學生,在學校上網并不方便,因此手機QQ成了他們的不二選擇。手機QQ在非文字類成分方面只支持QQ表情,其他的形式無法接收,這也是QQ表情的使用量相較于其他形式高出那么多的原因之一。其次是圖片、符號占19.1%,再次是語音和視頻。可能是重視隱私的原因,除了親朋好友外,人們較少使用視頻。
表2:各類非語言成分的使用情況
(三)使用態度
語言本身是個動態系統。從《詩經》到今天流行歌曲的歌詞,從莊子的寓言到今天的童話,語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今數字時代,巨大的信息量要求人際交流的快捷。面對著計算機,傳統的語言已顯得有點力不從心,明顯不足以將信息轉變成最簡潔的形式輸入輸出。于是,通過多種形式組合而成的、簡潔明了又別有意味的網絡語言應運而生。比如“286”一詞,僅僅運用三個數字,就可以通過將某人比喻為已被淘汰的286電腦來表現他的遲鈍和落伍,形象生動,比喻新穎,耐人尋味。
非文字類成分網絡語言這幾年的發展勢頭迅猛。隨著它的普遍運用,人們對它的態度也有了明顯的改善,由一開始的害怕和排斥到現在的理解和接受,但仍存在著許多爭議。我們調查過程中發現網民的基本觀點是:
1.積極評價
首先,網民認為網絡語言中的非文字類成分的使用適應了現代社會快節奏、高效率的需求,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快的方式表達思想和情感。
其次,網絡語言中非文字類成分以豐富的形式,使語言形象生動,使聊天的氣氛活躍多變。
再者,網絡語言中非文字類成分的推廣也是現代人想要抓住瞬間快感、分享心理和保護個人隱私的體現。
2.消極評價
(1)思想缺少深度。過度追求快捷,使許多網民考慮問題缺乏深度,對于事件的敘述或是討論過于膚淺,在快速的對答中不能靜下心來好好思考。面對一些社會問題,過于偏激,缺少理性思考。
(2)易引起歧義。因不同人的思想觀念、認識程度、理解角度等方面的不同,對于同樣的網絡語言容易產生不同的理解,即引起歧義,從而可能引發一些不必要的誤會。據統計,有35.71%的被調查者認為網絡語言中的非文字類成分在使用過程中會引起歧義。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對于網絡語言中的非文字類成分,網民會有不同的解讀,因此常會引起一些麻煩。比如一個微博中的事例是這樣的:
峰跟一姑娘相親后彼此交換了QQ號碼。之后經常聊天。姑娘最近老是發“抽耳光”的動態圖給他,這到底是為什么呢?我又沒做對不起你的事情。峰百思不得其解,問姑娘,姑娘也不回答。后來,峰看見了姑娘的微博上有那么一句,就有點懂了:“等找到男朋友,第一時間就是抽他兩巴掌,要問問,這些年你他媽的死哪里去了!”峰很迷茫,這到底是個暗示,還是又一次不懷好意的玩笑?
這個事例就是非文字類網絡語言的消極作用。
(3)適用范圍有局限性。由于非文字類網絡語言本身的特殊性,它的使用范圍存在局限性,網絡是其主要的生存平臺,脫離了網絡這一平臺,網絡語言中的非文字類成分出現的頻率就很低了。
(4)有粗俗化傾向。網絡環境的隨意性和無專門的政府部門監督管理,使得許多粗俗用語不斷產生,如“TMD”“KAO”等。
表3:網民對使用非文字類語言成分的態度
選項比例
社會正常現象,對語言文字發展有利 40.4%
社會不正常現象,對語言文字發展不利 8.5%
純屬娛樂,對語言文字發展沒有影響 46.8%
其他 4.3%
被調查者中有40.4%的人員認為非文字類成分網絡語言的存在和發展是社會發展、網絡發展的正常現象,對于語言文字的發展是有利的,只有8.5%的人員認為非文字類成分網絡語言的存在和發展會對語言文字的發展起阻礙作用,是社會發展的不正常現象。有46.8%的人員認為非文字類成分網絡語言是人們為了方便網絡交流而創造出來的,純屬娛樂,對語言文字的發展并沒有影響,不過于限制。有小部分人對此持中立態度,不反對亦不贊成。從調查結果來看,人們對網絡語言中的非文字類成分大體上是持寬容態度的,甚至可以說是支持的。
二、網絡語言中非文字類成分產生和發展的因素
(一)產生與發展的原因
1.青少年心理需求
(1)懶人心理。非文字類成分網絡語言何以能“橫行”網絡?也許它最初的出現是一種“懶人心理”,即為了提高打字速度,使得交流更加便捷。
(2)渴望自由、個性與獨立。致使非文字類成分網絡語言真正在互聯網上流傳開來,并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追捧現象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是年輕人渴望擁有獨立的話語權以及彰顯個性的心理訴求,這也就解釋了為何非文字類成分網絡語言尤其盛行于“80后”“90后”中的原因。網絡交際的隱性特點使得網絡參與者們能盡情地表達自己的個性追求與想象創造,能發揮個人的語言天賦,這就使得非文字類成分具有創新、簡潔、形象、詼諧、便捷等特點。
(3)瞬間快感和分享心理。人們選用非文字類成分作為網絡交流的工具還緣于它們方便詼諧易調節氣氛。現代人工作、生活節奏快,使得許多人追求一種瞬間快感來調節自己的情緒。人們基于分享的心理會把自己覺得有趣的圖片發給自己的朋友,希望朋友也能從中發現樂趣,這也是非文字類成分流傳開來的一種方式。在這個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網絡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以“80后”“90后”為主的青少年在網絡上張揚個性,發揮想象力,這也是網絡語言中的非文字類成分不斷更新發展的原因之一。
2.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
網絡語言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只有在社會發展、技術進步的前提下,才會出現支持新功能的電子產品,而這些電子產品正是網絡語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平臺與媒介。
3.社會風氣的日益開放
日益民主、開放的社會風氣使得網絡語言中非文字類成分的發展減少了阻礙,能更自由,更隨意地發展。
(二)適用范圍
網民有使用網絡語言的需求,所以就會有專人和專業網站制作、生產此類網絡語言來滿足這種需求。就目前而言,網絡語言中的非文字類成分的使用范圍還是狹小和受局限的,主要存在于QQ、博客等網絡平臺和一些娛樂休閑雜志、娛樂電視節目中。一些網絡語言中的非文字類成分是一大串符號、表情,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還難以推廣。
總而言之,網絡語言已成為大眾生活中的重要語言,網絡語言中的非文字類成分在網絡語言中所占的比例在逐步擴大,人們在網絡交流中喜歡甚至習慣使用非文字類成分來豐富和發展網絡語言。
三、理性看待網絡語言中的非文字類成分
事實上,語言作為人類溝通、交流工具的一種,它的純潔性和規范性從來就不是一個固定、僵化的范疇。外來詞匯的涌入和新生詞匯的誕生是漢語言文字保持鮮活生命力的有力保證。而漢字在演變過程中,對華夏民族文明的傳承與推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語言的繼承與創新是一個緩慢的去粗取精的過程,網絡語言中的非文字類成分的存在和發展也是如此。
(一)積極影響
網絡語言中的非文字類成分可以為人們的網絡交流創造一個詼諧幽默的環境,讓人們即使無法面對面聊天也不會因現實的距離而產生心靈的距離,使得親朋好友間的情誼能得到更好地維系。
(二)消極因素
1.游戲成分多,語義膚淺
網絡語言并不是一個完整的符號系統,離開漢字符號,網絡語言很難完成真正的交際任務。網絡語言作為語言調料,活躍一下氣氛未嘗不可;網友之間相互調侃,相互取笑,這種功能是具備的,但它無法進行實質性的、深層次的交談,甚至會破壞這種交談的氣氛。
2.用語隨意性過大
網絡語言往往隨心所欲,有時,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或者只能訴諸視覺而不能訴諸聽覺,缺乏語言應有的功能。例如把“這樣子”寫成“醬紫”,把“尷尬”寫成“監介”等等,破壞了語言規范,將難以融入正常的語文生活。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長期使用這一類網絡語言,勢必會影響他們的語言感悟能力和運用能力。由于過于追求速度,此類網絡語言出現了錯別字、不規范語法、方言與普通話混雜、中西方語言混合等現象,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語言能力的提高,亦會對正常的教學產生一定的沖擊。
3.語言低俗
因缺乏管理,網絡語言中的非文字類成分出現了低俗化的傾向。網絡環境的寬松,管理不善產生了許多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網絡垃圾。我們既要看到網絡語言中的非文字類成分的生動活潑的一面,又不能不分場合、不加節制地濫用。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作為網絡語言中的非文字類成分,自然也將接受民眾與時間的雙重檢驗。
四、網絡語言中非文字類成分的發展趨勢
(一)發展過程
任何一種語言,只要還被人們使用,就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市場。繼承和創新是事物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創新,才能推動語言的發展。了解和分析網絡語言中的非語言類成分可以更真切地了解年輕網絡群體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其心態。
網絡語言發展初期,人們只是通過文字來跟對方交流,形式單一。隨著科技的發展,符號網語為網絡語言注入了新的元素。再后來,各種圖片,尤其是動態圖片、視頻等在網絡聊天中開始廣泛應用。
(二)發展趨勢
網絡語言中的非文字類成分日后將走向何方?是迎來更加燦爛美好的明天,還是一步步走向消亡?大部分被調查者認為它會在日后不斷地發展,不斷地創新。63.8%的人認為雖然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地發展,但會在發展過程中發生變異,或融合許多新元素,或因時代主流變化而變化。34%的人認為它會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總有一天會成為網絡語言的主流、支柱。我們認為網絡語言中的非文字類成分的發展前景良好,發展空間也極大,在青少年群體中占有很大的優勢,在未來幾年內將會向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拓展。
(本文為浙江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十二五”科研規劃2011年度規劃課題“網絡語言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地位與價值”[項目編號:ZY2011C3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紹興文理學院屠國平教授對本研究提出了具體的指導與修改意見,謹致謝忱。
參考文獻:
[1]黃素文.淺析網絡語言中的符號網語[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
版),2004,(4).
[2]黃進.網絡語言符號說略[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2,
(4).
[3]張莉.從網絡語言形成原因探究其發展前景[J].法制與經濟,2008,
(7).
[4]王宇衡.論網絡語言對現代漢語的影響[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
版),2011,(8).
[5]呂明臣,李偉大,曹佳.網絡語言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
社,2008.
[6]陳光明.從網絡語言縮略語看網絡語言的后現代特征[J].廣東外
語外貿大學學報,2008,(2).
[7]李立新.網絡語言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王燁 浙江紹興 紹興文理學院法學院 312000;屠夢云 浙江杭州 中國計量學院信息工程學院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