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無處不在,關鍵在于是否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能否發現生活中“隱藏”著的美,需要審美個體具備感知“美”的能力。這種在“審美”的過程中不斷地認識、積累、體驗和感受“美”的能力,是每個美術教師的責任。本文主要是筆者在初中美術教學中通過滲透、感受、認識、發現美的訓練,幫助學生積累審美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的一些嘗試。
【關鍵詞】滲透美;感受美;認識美;發現美
簡單的說,審美能力就是一種認識美、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綜合能力。美是客觀存在的,但許多學生身在“美”中不知“美”,其原因就在于他缺少發現美的能力。審美能力需要在不斷地認識、體驗、感受美的過程中積累。重視美術課堂上的審美教育,才能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如何在美術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筆者發現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言傳身教,滲透美的規范
“示范”是美術課常規教學方法之一,它是廣義的概念:不僅僅包括作品的示范,教師的言行舉止中所隱含的審美觀、價值觀都可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這些同樣具有示范作用。所以,教師還應發揮引導學生直觀的掌握美術技能以外的“審美示范”作用。例如:一,注意評論準確精到、客觀公正,談吐風趣幽默、抑揚頓挫、富有情感。讓學生能感受到語言本身的魅力;二,精心布局板書設計,字體工整。讓學生感受到蘊含其中的設計美、書法美,引導學生注意字體和格式的重要性,在作業中創造力所能及的美;三,溫雅的形象、得體的服飾、大方的舉止,能讓學生感受到一種自然、無做作的美。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言行舉止、教學過程中的每個細節,都可能影響學生審美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提高綜合素質,完善自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滲透美的規范來影響學生。
二、優化教學,感受美的氛圍
多媒體教學課件所營造的聲、光、色,刺激著學生的聽覺和視覺,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著教師所預設的美的情景和元素,并在感知中提高審美能力。例如在上中國畫作品的欣賞課時,除了示范作品讓學生直觀的感受中國畫揮灑自如、虛實相生、水色淋漓,還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選擇與畫意相輝映的中國古典音樂,適時地穿插畫面內容的原景原貌,讓學生在畫面與實景的虛實對比、音樂烘托的情境之下,感受作品中所表現的情趣、意蘊和形式美。
此外,借助學生們熟悉的詩歌、故事,依托詩歌中的意境或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與情節,將學生帶進教師所營造的氛圍,感受教學內容中美的內涵;由認識熟悉事物的美的方法,主動發現陌生事物的美;運用遷移的方法,讓學生感受教學內容的美。
三、走近大師,認識美的真諦
優秀的藝術作品往往能集中反映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大師們進步的審美觀念。初中學生的審美有其特殊性與局限性,對于他們來說,寫實繪畫作品更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教學中我們應該因勢利導地選擇這類作品來開啟學生認識美、發現美、體驗美、感受美、理解美、交流美的活動,進而引導他們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生活,不斷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審美自覺。
我們還可以嘗試讓學生運用自己積累的色彩、線條、構圖、筆觸等美術知識對表現主義美術作品進行簡單地美術評論:在題材上選擇一些較容易理解的美術作品:如后印象派梵高的《向日葵》、立體派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等,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觀察、判斷和想象,慢慢的走近作者、走進畫意,嘗試理解作品反映的情感,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力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熱情,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體現個體審美精神。
美術欣賞是一項審美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始終是“美”的甄選者、引導者。學生通過大量的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美術欣賞活動,逐漸發現、感受藝術作品中的審美趣味,他們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能力都能得到不斷地提高。
四、體驗自然,發現美的規律
晨光暮色、花草樹木、貝殼昆蟲,或者熙攘人群、家庭聚會、街邊小吃……美,無處不在。我們可以帶領學生去發現、欣賞、體驗自然、生活中的美。例如在上初一年級美術教材中《多變的顏色》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到公園或者野外去尋找漂亮的石頭、樹葉等一些色彩豐富的小玩意兒拍攝或者收集回來。學生在“找”的過程中,會自覺的觀察、對比。那些平時看來很不起眼的石頭、樹皮、各種不同色彩的樹葉、各式各樣的蔬菜等在學生交流時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美感來。學生在“熟悉”又“陌生”的大自然、生活中找到了許多被忽略的美。
在中西方的美術實踐中不論寫實還是表現,大師們都會不約而同的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向大自然學習,發現自然事物的美的形式、美的規律,進而轉化為主動表現美的能力。大自然是一位毫不吝嗇的老師,讓學生走進自然、親近自然,引導學生用心去體會大自然的規律、法則,發現和感受大自然中蘊含的美,是開啟學生心智、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術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發現美、認識美、感受美來創造美,養成良好的、高尚的審美趣味,不斷地提高和完善他們的審美能力,而這些發現美、認識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會使學生們終生受益。這些能力的達成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利用多種方式不斷地引導、滲透;引導他們感知美、體驗美,鼓勵他們發現美、創造美,讓他們在美的熏陶下,不斷地積累發現美、認識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學習美術的興趣。
【參考文獻】
[1]《新課程解讀》
[2]《美術教育研究》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