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互動的課堂模式能夠充分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并加速學生對新知識的內化,從而達到英語水平的整體提高。本文分析了當前高中英語教學中課堂互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普通高中英語教學課堂互動的對策。
【關鍵詞】高中英語;師生互動;對策
當前我國高中英語教學正逐步走向科學化、社會化和素質化,培養出具有聽說讀寫技能的交際型外語人才成為一種趨勢。在目前的英語教學中,教學由教師為中心的課堂逐漸轉化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學習語言的最好時機是用它來傳遞信息之時,所以通過讓學生參加課堂交際活動來提高語言認知能力,尤其是學生語言實踐和交際能力。本文以活動教學法為理論支撐,以多元理論綜合為主旨,將聽說讀寫綜合。聽說讀寫技能分為接受技能和產出技能。活動教學法以訓練產出能力為主線,同步進行接收技能的培養。概括來說活動教學法主要在于把教材內容按其交際原貌活化于課堂,形成不同層次、不同性質、不同形式的活動,讓師生共同投入,互相交流,幫助學生逐步掌握外語這個交際工具。
一、當前高中英語師生課堂互動教學現狀及問題
(一)教師教學觀念陳舊,認知不充分
我國《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逐步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發展與人溝通和合作的能力,重視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但從當前許多學校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現狀來看,教師在師生互動方面重視程度不夠,高中英語教師仍然使用的是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教師講的多,學生以聽為主,將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英語閱讀和語法的教學上,教學重點是知識的傳授而不是對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很少使用活動法進行交際教學。課堂的互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于急于取得成效和采取“應試教育”態度的教師和學生來說,課堂互動并不是一種理想的教學模式。出現以上認識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教師素質不高是重要因素之一,對一些教學理念的認識也是比較膚淺的。
(二)課堂互動過程中學生被動參與,積極性不高
學生是課堂師生互動的主要參與者,他們決定互動的順利進行,當前許多高中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對于師生互動環節,學生表現出了不感興趣和被動的態度。這主要是由于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水平有限,才導致了學生積極性不高。互動式教學主要是增加學生英語學習實踐機會,使每一名同學都能參與到互動活動中來,當前高中班級設置大部分都是以大班為主,高中學生人數過多,并且學生英語水平也參差不齊,十分不利于課堂互動,這樣班級的活動空間就比較狹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中的課堂秩序很難控制,教師在互動后對每個小組或個人進行一番細致的評價和反饋也很難實施,學生沒有在課堂互動中得到鼓勵,從而對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表現出不積極的態度。
二、完善高中英語師生課堂互動教學實踐策略
課堂互動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以互動為目的,通過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真實交流,完成某項任務并達到培養英語交際能力的活動。根據活動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和特點,我們可以看出課堂交際活動通過創建真實的語言輸入和輸出的環境,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語言的真實運用,增加學生接觸語言的機會,達到提高英語課堂學習效率以及提高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目的,使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以及交際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在課堂互動教學實踐過程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著手:
(一)教師要努力塑造師生互動所需素質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教學要從重語言知識講解向學生參與、感知的語言學習過程轉變;從重教師單向的信息輸出向師生互動、學生互動的多向信息交流轉變。這就要求高中英語教師深入理解先進的教學理念,認識“互動”教學在新課程標準實施中的重要性和先進性。這就需要英語教師應該從知識型教學向能力型教學轉變,由按照參考教材進行教學的思想轉換為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教學思想。積極參加科研講座和學科專業培訓普及教學理論知識以及心理學領域的理論知識,學習如何在課堂中實施教學互動,怎樣選擇有利于互動的話題和教學途徑等。
(二)教學實踐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參與意識
有效的師生互動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語言技能。目前英語課堂重讀寫能力、輕聽說能力的培養。教師在平常的英語教學中多鼓勵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學生通過在課堂活動中承擔角色,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增強對自己存在的認識,讓學生了解讀寫能力只是語言技能的一部分,并不能說掌握了英語,這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主動意識,都能增強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接觸,展示個人的自尊、自主、自強的精神面貌,課堂活動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主要途徑。為使課堂互動進展順利,應注重學生積累在交際活動中常用的詞匯,以及詞匯和詞組的特殊含義和用法。
【參考文獻】
[1]孫麗,中學英語教師改革中的羈絆及對策[J],中學外語教與學, 2009,2
[2]黃萍,激發學生積極參加英語課堂活動的探索[J],考試教研, 2006,6
[3]嚴紅云,新課程背景下的英語課堂活動設計[J],新課程 教師版,2007,5
[4]吳漩卿,高中英語課堂交際活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09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興市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