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結合文學內容的初中物理教學之中的新授導入、發展能力、全面復習三方面進行了簡要的闡述,指出隱藏在文學范疇之內的眾多的包含初中物理知識的素材對于提高初中物理教學質量有獨特的效果。
【關鍵詞】初中物理;文學;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有效學習方法已經成為所有學科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因此,在學習物理的時候,我們教師不僅僅可以指導學生從物理書本和物理實驗中去學習知識,還可以指導學生從其他學科中學習和獲得各種披著不同外衣的物理知識。離開物理的形式去學習物理、辨識物理,對于提高學生的物理探究能力以及綜合聯系各學科知識,擴展學生的物理探究意識具有獨到的好處。如掩映在文學范疇之中的眾多物理現象和知識,教師如能在教學中巧妙利用好這些相關的物理素材,不僅可以為我們的物理課堂注入一股清新的文藝風,更可以使我們的物理學習變得更加生動和高效。
一、新授導入——激發興趣
在物理新授課中借用蘊涵物理知識的相關文學知識能夠一下子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快速帶入學習情境之中。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三章光現象中“光的直線傳播”的時候,筆者首先說出“鑿壁偷光”這個成語,要求學生根據這個成語猜一位三國人物的名字,當有學生說出是諸葛亮(孔明)的時候,教師隨即根據該學生的答案引導學生進入本節內容的學習之中。
同樣的內容也可以選用“坐井觀天”來進行教學的導入,在學生學習了相關的知識之后課堂教學即將結束的時候,教師適時提出問題“根據今天學習的內容以及心得體會,請同學們說出一個與坐井觀天含義相反的成語!”。待學生答出“高瞻遠矚”之后,教師隨即用“不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學做人上,我們都應該將自己的視野放大放長遠一些,這樣我們的心胸才能更開闊,進步才能更大”的結語為本節課的教學畫上一個句號。
這樣的利用成語來開啟教學和結束教學,并且借助成語在物理課中適時滲透德育的教學方法所取得的教學效果極其高效,筆者曾將這種教法以課堂實錄的形式撰文發表。需要指出的是,在新授課導入的時候教師選取的文學素材必須簡單鮮明,以能夠為物理教學完美服務為第一要點,切忌選取那些生僻難懂的素材,以免本末倒置,將物理課上成語文課。
二、探究思辨——發展能力
在物理學習之中,不論是在教材表述當中還是在教師授課中所用的語言文字都是比較精準的,因此也或多或少的讓學習者感覺比較枯燥和不夠生動,尤其是在分析解決問題的時候,學生面對著那些冷冰冰的物理術語難免感覺有點“累”,如果變通一下,將物理問題通過文學的載體進行表述,學生在心理上就會感覺新穎有趣,進而行動上變得更為積極主動,在探究思辨中,學生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得到了發展。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五章物體的運動中“世界是運動的”一節內容的時候,教師引用《呂氏春秋·察今》中的一個典故來訓練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問1:楚人在佩劍落水之后“遽契其舟”,請問這個“契”與“舟”兩者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一種關系?
答:“契”是刻在舟上的一個記號,可以看做是舟的一部分。
問2:從“涉江”與“舟止”上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物理方面的知識?
答:舟處于從江的一岸到另一岸的形式狀態中,到岸了之后舟就停止行駛,是一種運動與靜止的關系。
問3:“舟已行矣”是參照于什么所得出?“而劍不行”又是參照于什么所得出?
答:“舟已行”參照于江岸或者是沉入水底的劍所得。“劍不行”參照于舟或者是江岸所得。
師:以江岸為參照物,我們的確可以正確的得出“舟行劍止”這樣一個結論。
問4:“遽契其舟”中的“契”與“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一句中的“契”有什么異同?
答:相同的地方是兩個“契”是同一個“契”,記號本身沒有改變;不同的地方是兩個“契”所實際指示的對象已經發生了變化,第一個“契”所指示的是當時佩劍落水的地方,而第二個“契”則只是舟靠岸之后所指示的地方,此地方非彼地方。
師:根據兩個“契”所指示的地方的不同,我們可以得出“此契非彼契”這樣一個結論。
問5:請同學們根據以上的分析,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物理知識說出“楚人求劍不得”的根本原因。
生:楚人以江為參照物認定劍是靜止的,又以舟為參照物認定“契”是靜止的,將由兩個不同參照物得出的靜止混為一談,根本原因就是楚人不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師:回答的很好,這個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習的重點內容。最后,請允許老師用文言文的形式對剛才大家所做的分析做一總結——“因舟行而劍止,故此契非彼契,遂求劍不得!”
這樣的一種借助于文學典故來訓練提高學生運用物理知識思考問題以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方法顯得非常的生動和優雅,在提高學生的物理分析及運用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文學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文學形式的物理問題也是最近幾年各類物理考試中的熱點問題,預示著一種趨勢——考察學生是否具備在學科綜合前提下的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綜合辨析——全面復習
在進行物理復習的時候,借助于文學的形式,選取適宜的素材,讓學生結合素材中的內容進行綜合的辨析,以提高物理復習的容量與質量。
例如筆者在進行初三物理總復習的一節課中,用投影儀在屏幕上列出以下文字,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文字內容并進行思考,從中解析出相關的物理知識,如:跑道上即將進行初三男子100米決賽,運動員們身穿背心短褲腳蹬釘鞋在起跑線后靜待起跑的槍聲,隨著發令員緩緩的舉槍動作,終點計時臺上的計時裁判們牢牢的盯著發(下轉第84頁)(上接第80頁)令臺的煙屏,在發令槍冒出一縷白煙的同時啟動了手中的計時秒表。此時,隨著發令槍響,運動員們如離弦之箭你追我趕的向著終點跑去,而原本安靜的跑道也瞬間被各種加油聲所淹沒,最終,還是初三(8)班的小明同學憑借著強有力的沖刺,后來居上,率先沖過終點。在跳遠場地內,只見小斌快速助跑,踏板起跳,騰空后挺胸展髖,即將落地的時候收腹伸腿,跳出了6.25米的優秀成績。在鉛球場地上,小松手托5公斤鉛球,側身滑步,落地后蹬地轉髖,聚集全身力量將鉛球快速推出,鉛球在空中滑行一段弧線之后落地,在將地面砸出了一個坑后鉛球繼續向前滾動了一會才停止。遠處跳高場地傳來一陣陣的喝彩聲,原來是小華以1.83米的成績打破了塵封十幾年的校男子跳高記錄……
學生在閱讀思考過后,從文中找出了許多的物理知識,如:
這樣的一種依托文章片段,讓學生從相關的細節描寫中尋找相應的物理知識點,再進一步的從相應的知識點擴大到相關知識的完整內容的探究性復習方法,對于學生回憶和整合相關的物理知識具有獨到的效果。
四、結語
通過以上案例,我們物理教師應該能夠看到在浩瀚無垠的文學天地之中存有諸多優質的物理素材,是可供我們在教學中去選擇去運用的。筆者認為這樣的借助于文學形式的初中物理學習方式應定位成物理常態教學之外的一種必要的補充,其功效在于使學生能夠開闊學習視野,增加學習樂趣的同時亦能實實在在的提高學生的初中物理學習質量,從而使我們的初中物理教學更加的有效。
【參考文獻】
[1]陳軍.融合經典 傳承文化——用古詩詞創設物理教學情境.生活教育2011.(06)
[2]張華.淺談語文古詩詞中的物理知識.中學物理 2011.(10)
[3]廖康.滲透人文因素 培植人文精神.物理教學探討2011.(01)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練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