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的核心、教育理論的起點和教育活動的基礎,是教師和學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相互影響與作用而形成和建立起來的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本文通過對新課改要求下新型師生關系核心的描述,較完整清晰地為新型師生關系定位,闡述了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策略。
【關鍵詞】新型師生關系 核心 構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0-0009-02
新型師生關系中,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它的核心是師生心理相容和心靈的互相接納,形成師與生至愛的真摯的情感關系。
一 新型師生關系的核心
近些年,隨著情境教育、快樂教育、素質教育的實施,迫切需要建立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新型師生關系。21世紀,應該是充滿人性的,并且把平等、民主、合作、對話、理解和信任作為核心的新型師生關系。
所謂平等與民主包括知與情兩方面。知與情二者的統一構成師生雙方各自完整的人格。所謂合作與對話,即師生就有關教學主題共同交流、分享的過程,對話不僅僅是指兩者之間狹隘的語言談話,而且是指雙方相互的“敞開”與“接納”。理解是指師生之間彼此能對對方的言行心領神會、相互認同。信任即相信,指師生之間要彼此相信對方。教師要相信成長的力量,相信學生的創造性,相信學生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同時,學生也要相信教師是自己人生最親密和可靠的朋友。
二 新型師生關系構建策略
新課程改革從課程改革的目標,課程結構、課程標準、教學過程、課程評價、課程管理等方面都突出了對學生主體或教師主體的關注與尊重。在新課程和新課改的今天,師生關系的優化也勢在必行。
1.重新建構價值體系
教學是將學生作為學校教育主體的教學雙方相互作用的一項社會性作業,教學活動本質上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這個互動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必須通過其主體(學生)的學習活動才能夠實現。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對學習的主動參與性,組織教學時應與學生有所溝通并商量,這實際上是請學生參與教學決策。現今的社會是學習化的社會和信息化的社會,隨著社會傳媒的發展,學生每時每刻都有接觸新事物、新知識的機會。因此,教師應從傳統的傳遞知識的權威者轉變為學生構建知識的支持者、積極幫助者和引導者,應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并發表不同意見,并且在與學生共同探討的過程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2.教師要充分發展自己,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首先,要努力創新,做創造型教師。做具有依靠自身的特殊感化力量改革他人的能力的人,要善于吸取新知識、運用新知識、創造新方法,要具有創造型人格。其次,做善于學習、會解決問題的完整型教師。教師首先應當是學者,同時必須是一個良好的交往者和決策者。必須善于運用所學知識,在教學中果斷恰當地判斷問題和有效地解決問題。各國對完整型教師理解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都是要求教師從學科知識型轉向素質全面型。
3.培養學生懂得自我提高,有學習意識且會學習會合作
第一,培養發展型學生。新課程改革強調了個人發展的課程價值取向。這種課程價值取向的基本特點是注重課程的個人發展價值,強調課程對學生個體發展需要的適應和促進。
第二,培養自主型學生。教育是學生的教育,課程是學生的課程,教育向學生生活世界的回歸受到一些國家課程改革的關注。這要求尊重學生的經驗,把學生從大世界的控制下解放出來,把學生的教育交到學生的手中。
第三,培養自立型學生。讓學生自立做人,才能有進步。下大力氣培養他們廣泛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而又不怕困難地去學習、去研究,讓他們有時間、有精力并自覺自愿地探索未知領域,不再閉門讀死書。
4.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第一,教學相長。教學相長,一是反映了社會主義學校師生的關系和特點。在黨的領導下,師生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共同目標,民主、平等,彼此互相尊重、愛護,協同合作,為成功的教學創造了良好的心理條件。二是揭示了教學雙邊活動的規律。
第二,愛生尊師。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學生尊敬教師的前提。師愛包含對學生個人的愛,卻不是專門針對某些少數個人的愛,而是針對學生全體中的每個人的愛,也就是陶行知說的“愛滿天下”之愛。師愛有著豐富的內涵,它以誨人不倦的精神引導學生不斷前進。
第三,學生尊敬教師是與尊重教師的勞動和奉獻精神、尊重教師的人格風范和尊重科學等聯系在一起的。教師為人師表和教師對學生深沉的愛是學生尊敬教師的源泉,同樣也是激發學生熱愛教師的源泉。在愛生尊師之中,愛生第一,尊師第二。
第四,心理相容。師生心理相容是指教師和學生集體之間、學生個人之間,在心理上彼此協調一致并相互接納。師生心理相容是彼此相互了解和觀點、信念、價值觀一致的結果,意味著教師的行動能引起學生集體和個人相應的反響,得到學生集體和個人的肯定。心理相容可營造師生之間的融洽氣氛,它對維系正常的師生關系起著重要的情感作用。
第五,民主平等。在學校中,教師是指導者,學生是被指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他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完成各自的教授任務和學習任務,不存在身份高低之分,師生在真理面前是平等的。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同志式的民主平等的關系。
第六,以身作則。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是教師職業道德的一個重要特征。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在于育人,不僅用自己的學識去教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去育人。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的人格本身是一種教育因素,直接影響學生的人格,對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具體地說,新型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文明禮貌的風度,樹立優良的教風。
第七,善于制怒。對于教師來說,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行為,能夠抑制無益的激情和沖動,既是職業道德修養必不可缺的心理品質,也是衡量師生關系好壞的尺度。
第八,一視同仁。學生之間,不僅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存在著差異,而且在學習態度、遵守紀律和家庭條件等方面也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同。教師應當對學生一視同仁,以教育好每一個學生為出發點,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施加有益的影響。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并非所有的教師都能客觀、公正地對待學生。有的只喜歡成績好的學生,不喜歡成績不好又不聽話的學生;有的甚至根據學生的家庭情況來權衡自己對學生的態度。這些雖然是個別現象,但對形成新型的師生關系極為不利。
參考文獻
[1]李斌.21世紀教師應當有的學生觀[J].教育評論,2000(6)
[2]李以莊.論新型師生關系[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9)
[3]王旭東.國外師生關系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4]傅道春.新課程中課堂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9)
〔責任編輯:王以富〕